APP下载

地方大学校长治校理念:内涵释义、核心要旨与实践价值

2021-01-06王琳博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学校长治校一流

王琳博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地方大学区域性一流学科建设与大学校长治理理念密切相关,大学校长的治校理论是引领地方大学变革和发展的行动指南与文化财富。铜仁学院侯长林校长在长期治校、研学、育人的实践中,形成了关于地方大学治校理念的系列学术观点,他的这些观点逐渐构成了一个具有见解独到、逻辑性强、观照现实、指导变革等特点的逻辑体系。本文选取地方大学铜仁学院侯长林校长的治校理念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大学观、教学观、课程观、科研观、文化观和管理观六个角度分析论述他的治校理念,在研究中主要使用了文献法、访谈法和统计法。主要文献资料与数据来源于:(1)侯长林校长本人的著述及言论,特别是他本人关于治理地方大学的自我陈述;(2)侯长林的同事、研究生等人的言论及论著;(3)侯长林校长的治校实践与大学变革,即他在2003年5月就任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党政全面工作)和2013年5月就任铜仁学院校长以来治理两所不同类型地方大学校务的具体实践。对我国地方大学校长治校理念进行案例研究,可以加深对地方大学校长群体治校理念的认识,可以完善大学校长的制度建设,还可以为同类型地方大学有效治理与区域性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

一、地方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之内涵释义

(一)地方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之内涵

诚如人们热议的“双一流”话题那样,当我们被问及什么是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时,我们未必能够自信满满地讲清楚这个问题。同样,当大家都十分明白大学理念对大学发展的作用和价值,大学校长对大学变革的影响时,对于什么是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我们未必能够通过三言两语阐释清楚,即使我们能够说出片言只语,多半也是基于实际工作中获取的个体化的经验总结。故而,我们有必要从学理层面和实践逻辑两个角度对“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做深入分析,以便澄清理解上的误区,从而形成科学化的办学理念。一般而言,理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看法和各种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观点的抽象概括;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是大学校长在办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即办学思想,是关乎校长希望把大学办成什么样子、如何办的一种教育理念,是大学校长通过对时代和社会的准确把握,所形成的有关对大学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及其活动的理性认识及他在治校思维活动中形成的教育观念[1]。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即是指其治校的理想、信念、观念和办学的指导思想[2]。大学校长治校理念的形成与其个人的学术背景、治校实践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大学文化的深刻影响。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受制于所在大学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理念[3]。大学校长治校理念是大学校长在办学治校实践中不断积累并通过其治校方略而体现出来的办学思想体系,主要包括管理理念与育人理念,它反映了大学校长对教育规律、学校历史传统、高等教育政策与问题的认识和看法[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地方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是指大学校长在治理地方大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思想、观念和看法,其中包括对大学中人、事、物等的思想和观点。这种治校理念体现在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发展规划、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活动之中,也体现在大学精神、大学校训、大学文化、大学校风等意识形态之中。它是一所地方大学中长期发展和变革的精神力量,也是地方大学未来发展的指南针和航向标。通过对铜仁学院侯长林校长治理大学的实践考察,我们发现:关于他对地方大学的治校理念主要基于对高等教育分类学和大学职能学说等高等教育理论和铜仁学院内外部治理实践基础上所构建的逻辑体系,见图1。该体系主要以大学分类学理论与大学职能学说为逻辑起点,以哲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作为理论基础,以铜仁学院教学、课程、学科、教师、育人、文化、管理为实践依据,以“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灵性教育”“七性”课程观、“文化管理”“校园文化学”“统摄性职能”“三全”服务制度、“梵净山学派”“梵净山学科”为核心概念的逻辑中介,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逻辑终点,形成了包含大学观、教育观、课程观、学科观、文化观和管理观在内的六个层次内容。

图1 侯长林教授关于地方大学校长治校理念的逻辑体系

(二)地方大学与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之关系

从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双一流”建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双一流”建设具有层次性:国际性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国家性(中国)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地方性(区域性)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地方大学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双一流”建设从2015年提出以来,它是一项席卷全国,影响深远的高等教育政策,它引发了高等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与使用,谁抓住了“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机会,就会更多地获得高等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进而提升地方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地方大学面临的挑战来源于在办学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旧问题和新问题,在诸多复杂问题中,有些是派生性问题,有些是根源性问题。如学科建设卓越人才引进问题、地方大学青年教师转型问题、地方大学办学经费的投入与使用问题、学科建设的布局问题、学科建设的特色问题、校院(系)二级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问题、地方大学校长遴选与领导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

通过对国内外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发展的成功经验可知,凡是大学学科发展得很好,并且取得显著成效的大学,都会在某个历史阶段中出现一位或者多位有作为的大学校长,在这些卓越大学校长的领导下,大学发展迅速,成绩斐然,在若干年之后就成为影响世界或地区的一流大学,涌现出若干世界一流学科。如哈佛大学的德里克·博克(Derek Bok)校长,1971年至1991年任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Derek Bok)在离任15年后再度出山,于2006年至2007年代行校长职务。他也因此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唯一个两次担任过校长的人,同时,也是近50年来,任期最长的哈佛校长。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赫钦斯(Robert.M.Hutchins),他于1929年至1951年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加州大学总校校长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他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第十二届校长(1958至1967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朱九思教授,1953年至1984年先后任原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1992年至1998年任浙江大学副校长,1998年至1999年任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1999年至2010年任中山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教授,1993年1月,任上海大学校长,1994年3月,任新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1996年6月至2003年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2003年至2011年任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曲钦岳教授,1957年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至1997年出任南京大学校长。

从国内外知名大学发展崛起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如果在地方大学“双一流”建设中,在现有制度体系下,能够遴选出卓越的大学校长来治校。那么,大学校长的素质、能力、水平、人格与修养,就会成为引领地方大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学家、原剑桥大学副校长埃里克·阿什比(Eric Ashby)所言,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而大学校长对地方大学的推动力和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治校理念之中,其治校理念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目标导向的作用。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中包含了大学发展的目标、定位,它反映了一所大学未来发展的方向,治校理论中也包括了对大学发展愿景的构想和蓝图。有了准确、科学、合理的目标和定位,才能激发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为大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学校长治校理念是地方大学内部和外部治理行为的先导。从“学校-学院-学系”内部治理中,治校理念通过发展规划、制度、文化、政策等外显形式具体指导大学变革行为,并且通过治理文化与治理制度,形成团结和谐的学术共同体和科研团队,共同朝着“大学梦”“学科梦”而坚持不懈地奋斗。

第二,文化传承的作用。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包含着丰富的治校经验、智慧,大学校长自身的人格魅力,这些都会慢慢地孕育大学精神、大学的校风和大学的文化。如果没有一种好的治校理念的引领,那么,大学就只是一所纯碎的知识与技术的训练机构。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引领,我们的大学才是富有生命力与活力的有机体。一所大学校长的学术背景、学术声望、学术造诣、学术人格及学术智慧,引领着一所大学学科、专业、课程、学院和教师的发展。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大学,大学始终是学者所构建的学术共同体,大学治理是有别于政府治理和企业治理,它是以知识传承创新、技术发明革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旨归的,大学内部所建构的“校—院(系)”所构成的行政治理体系,大学校长作为这个学术权力金字塔的最高领导,他担负着推动这所大学变革与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二、地方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之核心要旨

(一)大学观

(1)“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

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7〕3号)提出,探索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和职业技能型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学专家潘懋元先生认为,我国高校分为三种类型:(1)学术型大学,即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或“研究型”大学;(2)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是多学科或单科性的院校,多科性可以称作大学,单科性的称作学院;(3)职业技术高校,可以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院校。三种类型的高校区别在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5]。按中国校友会的分类标准,我国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技术型大学等四种类型。应用型大学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与学术型大学概念相对。应用型大学不仅包括应用技术大学,还包括教学服务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等。2006年铜仁学院升本以来,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与理性分析,明确了“铜仁需求、国家标准”的服务理念,最终把学校定位为“教学服务型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也属于应用型大学中的一类。应用型大学主要包括应用技术大学与教学服务型大学两种类型。教学服务型大学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教学”方面既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也重视技术技能的培养,尤其强调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二是在“服务”方面强调全方位服务社会,既有科学知识的服务,也有技术技能的服务;既通过培养技术人才进行服务,也通过科技研发进行服务[6]。如果把“应用型大学”等同于“应用技术大学”,就存在认识问题。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没有行业、企业背景,没有技术积累,在短期内把学校定位为应用技术大学,是不符合实际的,这类新建本科院校更适合朝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方向发展。教学服务型大学也是应用型大学中的一种类型,比较强调社会服务[7]25。

(2) “统摄性”的大学职能

Nia等进行了锥头铜弹(phosphor bronze)侵彻半无限混凝土靶板的实验[7],弹体冲击速度为650 ~1 000 m·s-1,混凝土靶材料为39~65.6 MPa 。图10给出了本文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模型采用相同质量的柱形弹来代替实验中的锥头弹进行计算,L0为47.4 mm,r0为2.5 mm,弹、靶材料各参数值列于表1中。

大学职能主要是指作为知识生产、传播和创造的大学对社会发展变化所起到的基本作用和一般功效。从中外大学发展变革的历史可知,从中世纪大学最初的“教学”职能到德国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职能,后到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的“为社会服务”的威斯康星思想的演变中可知,现代大学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三种基本职能。不过,也有学者提出,国际合作应当成为21世纪高等学校的第四职能[8]。还有学者认为,传统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说已经无法涵盖今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必须适时地补充“知识转化”“促进就业”和“终身教育”等新三大职能[9]。从中西方大学实践(大学实际做了什么)、大学自身逻辑(大学能够做什么)、社会发展需要(大学应该做什么)和大学各职能间的逻辑统一四个维度分析认为,引领社会应是大学的第四职能[10]。由此,我们发现:关于大学职能的认识,有传统的三职能说,新三职能说,还有第四职能说,甚至以后有更多的大学职能说。关于大学职能,许多人存在如下的认识误区,认为凡大学都必须要讲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或再加文化传承职能,其实,这是就大学的一般特性而言的,具体到某一所大学,如果这些职能都讲到,是不对的,真正有特色的大学只能是这些职能中的某一项职能占据主要地位,成为统摄性职能[11]。不同类型大学的统摄性职能是不一样的。教学型大学的统摄性职能在教学方面,研究型大学的统摄性职能在科学研究方面,服务型大学的统摄性职能在社会服务方面。即是指大学的统摄性职能在教学或科学研究或社会服务方面,也是有差异的。同一所大学只要发生阶段性变化,出现阶段性特征,证明其大学的职能也发生了阶段性变化。这种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影响其统摄性职能的变化[12]。

(二)教育观

作为地方大学的铜仁学院,本科生教育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标杆。学校在进行区域性一流学科建设中,高度重视本科生教育。在侯长林教授治理铜仁学院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灵性教育”的教学观。关于“灵性教育”的内涵释义,他认为,灵性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研究的是人的精神中的一个点——灵性,是以人的灵性提升和拓展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灵性是人的心灵层面中居于高端的、具有超越性且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存在、状态或力量。灵性教育是指传授使学生能够创新技能和知识,能够产生智慧的能力的教育[13]。大学是充满灵性的有机体,灵性是大学创造的源泉动力,是大学存在的有机基础,是大学智慧的丰满场域。灵性教育是大学教育目标的最高境界,发展人的灵性是大学教育的本真价值选择。构建充满灵性的大学共同体,须制定灵性教育方案,开展灵性教学科研,打造文化管理团队,创建优雅校园环境[14]。关于大学灵性教育的研究,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课题,它包括灵性的学生、灵性的教师、灵性的文化等等[7]90。

(三)课程观

大学课堂是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课程是教学的基础,大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方式和有效手段。关于地方大学的课程教学,侯长林教授曾说,地大,天大,就大学教师而言,课堂大,教学大,课堂教学大于天。作为大学教师,我们更应敬畏课堂,敬畏教学,要把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作为学校教学秩序的底线[7]1。2018年8月29日,侯长林校长在深入调研学校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时,他提出抓好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再次强调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作为大学教师,不能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要延伸到教材以外的知识点,对讲授的知识点进行思考与研究,做到“三讲两不讲”。即“三讲”:一是学生难以自主查找的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要讲,二是课程重点难点要讲,三是课程有关的新知识尤其是教师在科研中获取的新知识更要讲;“两不讲”:一是学生容易查找并能够自主学习的课程知识不讲,二是教材中浅显易懂的知识不讲。大学教师一定要讲教材以外的知识,同时还要讲你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和思考,要对学生提出思辨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除了我们应该敬畏教学和重视课堂之外,侯长林教授还提出了“七性”的课程观。应用型高校“金课”的打造至少要体现“七性”:一是教育性。教学的教育性是应用型高校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二是实用性。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离不开实用性知识和技术。三是丰富性。知识的丰富性也是应用型高校的重要特征。四是前沿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相关学科的前沿性知识和技术。五是思辨性。培养思辨性思维能力也是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六是研究性。应用型高校的课堂教学应该也是一个艰辛的学术研究的过程。七是艺术性。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要努力将创造性、审美性和情感性融于一体,体现艺术价值[15]。自2013年5月侯长林教授担任铜仁学院校长以来,通过对铜仁学院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校明确了以人格品质、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智慧灵性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了以通识为基,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的“通识+专业+自主+项目”的“山”字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仅仅以铜仁学院学生考取研究生的数据分析就可以窥见一斑,见图2、表1。另外,铜仁学院在巩固本科生教育质量的同时,还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已经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了几届研究生。作为贵州省区域一流重点培育学科(教育学)也积极努力地准备于2020年申报学术型硕士点建设项目。

图2 铜仁学院2013-2019年考研录取人数统计表*

表1 2019年铜仁学院各专业学院录取硕士研究生人数统计表**

(四)学科观

(1)学科与专业的逻辑关系

在“双一流”政策驱动下,地方大学也在积极思考与努力探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建设之道。故而,在地方性区域性一流学科的建设中,有必要对地方大学的学科、专业、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关系进行理性审思。在论述它们的逻辑关系时,侯长林教授非常清晰地阐述了他的理解与认识。

“你要用学科发展来引导教师的研究方向,怎样用学科研究的方向来把教师的研究聚焦在某个领域。……教师的家园就是学科,教授是学科的专家,学生在专业上成长,教师在学科上成长。你不建学科,他们(教师)怎么成长,学科与创新紧密相连,你不建学科,他们(教师)的成果怎么出来呢?你一讲学科,就要讲学科成果、学科水平、学科研究领域、学科方向……学科与创新联系在一起,你没有学科就没有创新。你只关注专业,专业关注学生。……在进行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时,要对学科专业进行一体化建设。”(1)笔者曾于2019年11月12日对铜仁学院侯长林校长进行深度访谈时,他耐心细致地阐述了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关系的学术见解。

2019年12月11日,在铜仁学院召开的2019年“双一流”建设工作总结研讨会上,侯长林教授再次重申了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问题。在实际推进“双一流”建设中,一是要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原则,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机构,学科专业建设经费要精准化投入,投到具体的项目上去,产出高质量的学科成果和专业建设成果。二是各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一流学科”建设,二级学院院长要有强烈的学科意识。没有学科意识的院长不是合格的院长,没有学科意识的大学也不是合格的大学,没有学科的历史就没有大学的历史。同样,重视“一流”专业建设也要有强烈的专业意识,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绝不是将学科和专业混为一谈,专业生长在学科上,学科支撑着专业,我们既要重视学科建设也要重视专业建设。

与已经进入“国家队”的“双一流”高校相比,地方大学在办学历史、学校定位、区位优势、资源配置、人才供给等多层次多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大学之间学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而且,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科学的发展,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大学之间、大学学科之间发展的程度、能力、水平等方面的“马太效应”愈来愈明显。故而,我们除了从思维与观念上厘清学科与专业的逻辑关系,重新认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互动联系之外,还需要探索思考积极适应地方大学发展的有效行动方略。铜仁学院在推进区域性一流学科(教育学)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学科已经与贵州师范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2020年举全校之力申报学术型研究生项目。对于地方大学建设一流学科,侯长林教授提出,地方院校对“双一流”的追求,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选择。尽管各院校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是其主要策略有:合理定位建一流,争创区域一流和学科点的突破;扎根地方建一流,将“双一流”建设目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努力成为地方创新发展的智库和策源地;特色发展建一流,加强特色学科和文化特色的发展;突出应用建一流,努力培养一流的应用型人才;开放办学建一流,做好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和本土国际化工作[16]。

(3) 创建梵净山学派和梵净山学科

服务地方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创建新兴学科和专业,这是地方大学适应环境和谋求长远发展的理性抉择。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印江、江口、松桃3县交界,系武陵山脉主峰,位于铜仁地区,中部是中国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梵净山总面积为41 90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25 800平方千米,缓冲区2 800平方千米,试验区13 300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珙桐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95%,有植物2 000余种,国家保护植物31种,动物801种,国家保护动物19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2018年10月17日,梵净山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8年7月2日,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铜仁学院是位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之中唯一的地方本科院校,梵净山学派由于其所依托的特殊的区域环境,决定了其内在的具有自身的气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在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视角的多维性三个方面。梵净山学派创建的目的在于培育梵净山学,梵净山学派的研究者不能只局限于林学、化学工程、民族学、文化学、教育学等少数学科的研究领域,要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视为一个地域共同体,凡是与这个地域共同体相关的内容都可纳入梵净山学派研究的视野,以最大限度的包容丰富其研究内容[17]。

(五)文化观

大学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组织,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机构。文化是一种隐形的软力量,内植于大学人的头脑与思想之中,外显于人的行为与动作。地方大学的发展除了需要具备完善先进的硬件设施外,还需要具有内涵丰富、引领风尚、传承道德的大学文化。关于文化、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学的认识,侯长林教授认为,文化不只是文化学科,所有的学科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学科本身就是典型的文化现象[18]11。校园文化广义上是指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狭义上的校园文化专指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一般由校园人、校园物质环境、校园图书馆、校园文化活动和校风五大文化形态构成[18]16-17。在推动地方大学“双一流”建设时,要加强校园文化理论创新和校园文化学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学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教育学和文化学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以校园文化内部结构、运行规律及其外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能历史地反映校园文化及其研究活动的发展历程,揭示其规律,指导校园文化的发展[19]。地方本科院校在推进转型发展时,要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并加强应用技术文化建设彰显技术文化、企业文化,尤其是技术创新文化[20]。

(六)管理观

有效的管理能够提升大学的办学质量,提高大学行政办事效率,改善大学的工作作风,凝聚师生的智慧,进而增强大学的综合实力。有效管理的最终旨归是为校内外师生提供暖心的服务。在谈到地方大学内部院系治理时,侯长林教授认为,院系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大学管理不能太硬,要讲温情,要圆润,科学管理要坚持,但不能太过,因为科学管理不讲情面的东西太多[7]53-54。在对学校进行人才业绩奖制度设计时,侯长林教授更倾向于这样的大学内部治理观:“我不发对管理学三段论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管理经历由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三个阶段,不过,我更赞成将管理划分为知识管理、智慧管理和灵性管理三个阶段,尽管我还讲不清楚智慧管理和灵性管理之间的差异,但是我已经明显地感觉到灵性管理是一种与智慧管理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很多不同之处的管理的状态或存在,它和智慧管理紧密相连又高于智慧管理”[7]64。在论述到图书馆管理制度时,侯长林教授给铜仁学院图书馆提出了三个理念:一是全天24小时开放;二是全年开放,即包括平时和假期都要开放;三是向全市人民开放。“向全市人民开放”的办馆理念是学校图书馆服务社会职能的具体体现。大学图书馆往往是当地藏书最好最多的图书馆,不向社会开放,实在是很可惜的[18]66。

三、地方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之实践价值

如上文所述,地方大学校长治校理念具有目标导向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在地方大学“双一流”建设中,这些治校理念还需转化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规则、规划等文本形式的行为准则,这样才有利于推动地方大学区域性一流学科建设,丰富地方大学文化的内涵,增强地方大学服务经济社会能力和创新地方大学校长遴选制度。

(一)推动一流学科的发展建设

地方大学在进行“双一流”大学建设中,需要从“校-院(系)”二级治理体系中构建以大学校长为核心的治理体系,在地方大学中,大学校长无论是作为学术委员会中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还是作为行政职务上的领导,在推动地方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中都具有重要的担当和责任。大学校长角色的多样化,有利于发挥他们在多学科协同创新中的桥梁作用。在大学内部构建好行政权和学术权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明晰的治理体系,在文理工科相互交融中,实现跨学科、多学科、超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术研究。在大学外部关系上,地方大学校长要协调处理好地方大学、地方政府、地方企事业、地方社区之间的关系。因为大学校长治理理念中包含着对地方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顶层设计与发展路径,我们可以通过地方大学制度、政策、文本等多层面窥见一斑。如,现代地方大学都已经颁布了大学章程,制定了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创设了管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办公室。如,发展规划处、科研处、研究院(处)等行政职能部门来管理学校学科建设的相关事宜,学校还建设有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高层次人才引进与聘用、学科科研管理与奖惩办法等微观层次的具体制度。这些制度与政策就是地方大学校长治理理念的外在表征形式,这样便于将比较抽象和概念化的治校理念转化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则和行动,非常直接的实践认知就是大学校长的学科背景影响了地方大学的学科布局与发展走势。在地方大学实际的“双一流”建设中,认真贯彻落实校长的治校理念,就能快速有效地实现学校学科建设规划中的预设目标。

(二)丰富地方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与文化紧密相连,无论是大学职能的发挥,还是大学本质属性的体现,文化成为现代大学的符码,大学成为文化传播与创造的组织机构,因为大学场域中高度云集着以知识生产、技术创新和道德引领为使命的文化。大学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形态。大学文化也包涵很多内容,如,行政文化、学术文化、校友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质量文化、学科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治理文化等等。还有如一所大学的建筑物格局、校门设计、大学校园文化馆等等,它代表着大学人对大学的寄予与期望。还有校训、校歌、校风、校纪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大学文化的概念范畴。大学文化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重要来源和构成要素,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属于大学文化中精神层面的领域,它统领着大学未来的发展与方向,激励着师生的发展进步。大学文化通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人的成长与变化,更重要地影响着大学人对他们所生活的大学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大学生喜欢这所大学,就愿意去认真学习,去钻研文化知识。大学教师喜欢这所大学,就会尽心尽责地工作。大学校友喜欢这所大学,就会为母校捐赠或募捐资金。学生家长喜欢这所大学,就会把自己的孩子送来求学。否则,可能就存在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工作心态,工作中就有一种“游离”在大学场域之外的感觉,大学教师的归属感就渐渐缺失。而这些工作心态的形成就与大学文化有关,更与地方大学校长对大学文化的引领建设有关。如果是开明大度、治学严谨、著作等身、道德高尚的校长来治理大学,那么,可能对大学教师来说,就是一件幸福而快乐的事情,就有为大学做贡献和爱奉献的持续动力。

(三)增强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地方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现代大学职能的重要体现,地方大学服务地方有直接服务地方和间接服务地方两种表现形式,如,大学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许多应用型人才,这就是间接性服务,大学教师到地方政府、地方企事业单位去挂职锻炼、指导生产、培训教学等等,这些服务就属于直接性服务。无论何种形式,这些服务地方的能力与水平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性。一般而言,我们把地方大学的学科体系可以分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人文科学类三种类型。自然科学类的学科研究成果由于直接将现实中的生产作物与物质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比较容易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如,农学研究、生物学研究等等,这种服务地方社会的效果是非常明显,我们把这种地方大学服务社会的现象称为一种直接性服务社会。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科研究在进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时,更多的情况是面对人的思维、心理、情绪、意识、观念等内隐的、抽象的、复杂的、感性的生命体的研究,它的研究周期具有比较长久的特性,无法像农学、医学、工程学等学科研究那样,一旦获得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发明专利或创新性科研成果,可以立马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它的科研成果一般还需要实践反复检验才有可能被政府及部门所采用,科研成果被用之后具有了一定的普及性之后才有可能被上升为政策及制度,并以法律条款等形式颁布实施,这种形式的服务视为一种间接性的社会服务。地方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作为源于地方大学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它一方面以院校研究的形式形成科研成果,服务本院校的变革与发展;另一方面,它的实用价值也会成为其他同类型地方大学借鉴与参考的重要科研成果。

(四)完善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

既然地方大学校长治理理念具有目标导向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大学校长来治理地方大学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理想的遴选大学校长应该就是既懂国家教育政策、制度的政治家,也是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育家,还要是善于沟通、精于协调的社会活动家,因此,大学校长因为岗位要求与角色多样,使得他们往往能够成为优秀的高等教育专家。遴选这样的大学校长就成为实践变革的应然要求。因为那些优秀卓越的大学校长更能形成有价值的治校理念,尽管每位大学校长都有自己独具文化特色与实践智慧的治校理念,但并不是所有在任或离任的大学校长都能产生科学的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治校理念。其实,根据地方大学治校成效的结果,在对地方大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评时,我们可以进行大学校长遴选制度创新。可以对那些对地方大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学校长突破现有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限制,可以适度地延长地方大学校长的任期,最大程度地发挥地方大学校长治校理念的作用与价值。关于校长的任期,侯长林教授认为,办好一所大学是十分艰难的。大学校长不能频繁调动,要让其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对大学进行谋划,并按其理念逐步实施。[7]1-2关于大学校长的角色扮演,侯长林教授提出大学校长要做大学发展的设计者、学术管理的主持人、大学精神的培育者、校内外资源的整合者[18]48-49。关于大学校长任期制、大学校长业绩考评制、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等具体制度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创新,通过对地方大学校长治校理念的研究,可以让具有远见卓识和道德高尚的大学校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治校智慧和释放他们的教育热情,仅仅依靠行政命令和物质条件的方式,并不一定是实现地方大学“学科梦”和“大学梦”的最佳方案。

(特别鸣谢:感谢铜仁学院侯长林校长在研究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关心和帮助!)

猜你喜欢

大学校长治校一流
官方话语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为例
国内大学校长研究发展的历史分期
——以期刊文献进行的考察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浅论“教授治校”及其相关问题
Study in Lithuania : Not a minority language country , a variety of languages can be switched at any time
不来的理由
培育法治文化是依法治校的基础
对依法治校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