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经管类“四化融合、多维协同”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

2021-01-06晚春东王云松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经管类校企实训

晚春东 王云松

(绍兴文理学院 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经管类专业是实践性和社会性要求都比较高的专业,其理论和方法应用性强,这就客观上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要开展专业实践教学[1]。实践教学是巩固、加深和应用课堂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与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与手段[2],也是目前地方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迫切任务。通过近年来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广泛深入的调研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长期以来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多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却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差,眼高手低,进入企业适应期长;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体系明显滞后,已满足不了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等,从而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其结果导致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应用性不强、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和创新创业能力不高等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如何正确认识、科学设计和大力推进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每一所地方高校都必须面对与深度思考的问题。

一、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三大难题

进一步通过查阅梳理现有相关文献,并从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层面来看,尽管实践教学在一些高校已日益受到重视,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诸如实践环节普遍薄弱、校政企协同弱化、实践教学形式单一、重模拟轻实际、重社团组建轻专业化建设、实习实践管理相对混乱甚至流于形式、忽视国际化资源利用、实践模式特色不够鲜明等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3]。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地方本科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观念、实践教学投入不足以及缺乏共建共享机制等问题,归结起来集中体现在实践育人中目前存在的“三大难题”:

一是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实战化配置难。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目前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校内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实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其不足之处在于:具有较丰富实践经历的师资严重不足、实践项目的非真实性、实践教学环境的虚拟性、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渠道传统单调、教学内容及评价标准与企业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因此,现有的实践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难以适应。例如,市场营销课程实验,学生不能接触到真实的商业过程,所做的模拟、调研和策划必然脱离市场实际,其过程的控制与结果的检验都缺乏市场运作的真实性,结果势必影响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和兴趣,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目前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践无论是实战化还是创新性都比较欠缺。

二是校外实践基地应用效果提升难。有效的实践教学需要依赖于足够满足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由于多年来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连续扩招,每个专业的自然班级基本上都有两到三个,而有限的实习实训单位难以安排人数众多的学生,即使勉强安排下去,实习内容安排也不充实、实践效果难以保证。特别是认识实习,往往是流于形式,侧重于参观型、体验式教学,使学生难有实质性收获[4]。另一方面,当今校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以逐利为目的,而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虽然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集,但企业对大量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实习实训所带来的额外负担不愿意承担责任[5],实践效果考核标准模糊,且基于节约成本或实习短期化而疏于管理,故而造成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建设与应用比较困难。这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机制的失灵, 势必会影响到地方高校高素质应用型经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是实践教学项目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难。一方面,传统的实践教学基本上是基于理论课程而设置,并且多为基础性、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呈现出实践教学项目的虚拟化和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特点,这些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初步创新创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实践教学项目或平台建设严重滞后,诸如通过典型学科竞赛、实际案例创作、校政企协作、学生独立科研或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以及实践教学国际合作等培养学生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远远不够。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开放式办学逐步深入,广大普通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重构挑战。

基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上,结合我校商学院多年来实践教学的经验与做法,进一步开展实践育人模式改革的探索研究,重点围绕全面树立“四化融合、多维协同”的大实践大创新观,系统搭建以“六大平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载体,提出构建并实施一套较完整的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四化融合、多维协同”实践育人模式,这是对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性探索,以期为广大地方高校经管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一条新的解决方案。

二、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针对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三大难题,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模式脱胎换骨的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为:一是牢固树立大实践观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地方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二是创建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新型的实践教学平台多元化、第二课堂专业化、实习实训实战化和教育资源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范式,为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效范式;三是构建起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多维主体共建共赢的实践教学协同体系,高效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为彻底解决传统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育人平台单调僵化,缺乏实战性,更难以将国际化资源嫁接或应用到实践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提出构建并实施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四化融合、多维协同”的实践育人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地方高校经管类“四化融合、多维协同”实践育人模式

“四化融合”内涵界定:这里的“四化”是指实践平台多元化、第二课堂专业化、实习实训实战化和教育资源国际化。实践平台多元化不仅包括常规的课内实验实训、独立课程实验实训、校内外基地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还应融入校内专业化社团、创新性学科竞赛基地、导师制等教学资源,为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提供多元化实践平台选择。第二课堂专业化要求无论是众多学生社团还是学科竞赛基地建设都应主要围绕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积累和运用展开,摒弃纯娱乐性思维,强调专业性设计。实习实训实战化要求无论是各种实验室模拟项目还是重要的实习实训项目,都应着重基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和要求,对实习实训教学项目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这里应尽可能避免开展传统的脱离市场实际的单纯模拟和肤浅认识类的实习实训项目。教育资源国际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实践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培养方案的国际化、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国际化、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化和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实践教育管理的国际化等,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实现国际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共享[6],基于适应国际化教育需要,重点做好实践教材、师资、课程和实践技能培训等面向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项目系统设计与建设。

这里的“融合”是指在实践育人模式的“四化”设计与建设中,既要注重建立类型合理、数量充足的实践平台,又要时刻注重平台建设与运行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应用,还要强调实践平台建设的场景、标准和运行等尽可能贴近企业实际,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引进和利用好国内外两种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多维协同”内涵界定:这里的“多维”主要是指学校、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多维度办学主体。学校是实践教学的组织主体维,地方政府是实践教学的政策引导维,企业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支撑维,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构成了实践教学的有力支持维。作为实践教学的组织主体维,学校承担着实践教学的基本责任,主要负责日常实践教学的系统设计、运行实施和科学监控。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是最终受益者,在校企合作中依据企业人才需求规格,把企业实践能力要求标准纳入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政府是实践教学重要引导维,地方政府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制定政策组织和调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共建“校政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地方政府对辖区内地方高校和企业起到指导监督、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等作用,可提供办学资金、政策、市场信息等支持,有效引导区域内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起到中介桥梁和服务指导作用,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保证校政企合作平台联盟和产教融合有效运行。企业是实践教学关键支撑维,企业应在与学校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深入参与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实践教学基地,支持高管参与校外导师制,对于地方高校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起到关键作用,为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企业也是地方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实现高等教育与市场发展有效无缝衔接。

学校主体、地方政府主体和企业主体等在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相互支持、互为补充、协调统一。地方政府参与地方高校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还可以指导学校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素质经济管理型人才,促进地方高校与企业协调发展。企业主体参与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引导实践教育贴近企业,符合市场,实现产教融合,使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对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职工培训等搭建了资源共享平台,也可以优先获得企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赢得企业自身长期协调持续发展。

“校政企”多维协同育人,形成了多方利益共同体,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协同合作,实现地方高校经管类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多方共赢格局,学校、政府和企业等办学多主体协同运行,实现多方良性互动,共同完成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 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运行平台建设

地方高校经管类“四化融合、多维协同”实践育人模式的核心及载体重在搭建起“六大平台”,六大平台是指校内第一课堂的实战化平台、校内第二课堂的专业化平台、校政企联合的协同化平台、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平台、特色模块的个性化平台和系统保障的制度化平台。这“六大平台”的内涵具体主要包括:

(一)建设校内第一课堂的实战化实践平台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课内实训、独立课程实验实训等。实战化是实践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将实战化融入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全过程,无论内容设计、实施环境,还是校内外指导教师的配备,都应尽可能甚至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从而切实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坚决摒弃实习实训重形式轻实质、重模拟轻实际、重理论轻能力的传统陋习,突出实战化实践教学顶层设计,尽可能使各种实习实训与市场实际接轨,努力实现学生实践成果产品化或商业化。目前我校商学院拥有进出口实验、证券投资实训、会计实训以及模拟法庭等近似于实战化实践项目,在接入市场实时数据信息进行市场化仿真模拟的基础上,还带领学生不定期到进出口企业、证券投资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地方法院开展实地考察与深度交流学习。目前一种融入地方经济的经济管理教学案例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通过对越商的开创性田野研究,商学院师生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越商研究的SSCI期刊论文近10篇,完成的精功集团精功钢构和盾安集团江南化工英文案例,已由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公开出版,成为国际顶级商学院的精选案例。

(二)创建校内第二课堂的专业化实践平台

在完善与提升传统校内实验实训平台的基础上,更多融入校内专业化社团和创新性学科竞赛等新型实践方式。这些社团建设运行和学科竞赛开展过程中注重密切校企合作,尤其强调专业化,使学生能够有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地方高校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时,同样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应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前提,在第二课堂中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科学管理和创新创业的能力。考虑到有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我校商学院有机整合了各类典型省级学科竞赛、专业学生社团、导师制等资源,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起多元化实践平台,使第二课堂专业训练常态化,提升第二课堂的专业化训练实效。目前商学院以打造“学习型、科研型、创新型”专业社团为目标,历经十余年已形成了电子商务协会、风则江会计协会、桢雨民营企业研究会、投资理财协会、ERP沙盘模拟经营协会、职业管理与创新实践俱乐部、每日英语俱乐部、ACCA财经职业生涯发展俱乐部等八大专业型社团。还建立了证券投资、电子商务、经济管理案例、财会信息化、ERP沙盘模拟等省级学科竞赛基地。各社团按照“专业化定位、企业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发展思路,深入开展“一社一品”活动,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如桢雨社团承办的经济管理案例大赛、市场营销大赛,投资理财协会承办的证券投资大赛、金融知识大赛,职业发展协会承办的模拟应聘大赛、暑期实践平台,电子商务社团承办的电子商务大赛,风则江会计和ACCA财经社团承办的财会信息化大赛等等,这种“专业社团+学科竞赛”平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近年来,在电子商务竞赛、财会信息化竞赛、经济管理案例竞赛等多类学科竞赛中,荣获上百个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仅2016年浙江省第十三届财会信息化竞赛中,获奖率达到95%,其中获一等奖3组、二等奖5组、三等奖10组;经济管理案例竞赛获得一等奖2组、二等奖1组、三等奖4组;获得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三等奖1项,省电子商务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2017年又获得了全国“三创”赛三等奖1项,省电子商务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同时以科研课题带动学生参与创新项目申报,学生申请获批国家级大学生科研立项8项,省级科研立项8项。

(三)打造特色模块的个性化实践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协商,制定特色个性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方案或实践教学模块,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系统,具体形式主要包括校企共建分院、订单合作班、专业方向实践课程模块等。如密切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国贸专业开设“跨境电商”模块,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创新创业管理”模块,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商学院组建并完善了绍兴银行创新班、跨境电商人才培训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等。通过全面引进用人企业资源,建立实习、实训与就业一体化服务的人才培养实践模式,既可以改变经管类专业传统低效的放羊式实习模式,又有针对性地为用人企业输送专门人才。如通过组建绍兴银行创新班,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双方共建共赢。通过探索“普通专业+银行模块”的培养形式,制定模块化的银行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培养方案,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进行银行业务的专题调研、银行岗位实习等环节,为绍兴银行量身定制培养人才,努力使大部分优秀毕业生直接进入绍兴银行工作。

(四)构建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实践平台

嫁接、共建与利用国外合作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实现实践教学的国际化。随着国际化办学的深入推进,校内所有实践平台应积极与境外知名院校对接合作,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实验实训实习经验与做法,优化本校实践资源配置和流程,服务于本校学生和国外来校留学生,实现国际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共享。国际化实践项目主要包括实验教材建设、实践师资培养与引进、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效果评价系统建设以及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等。同时考虑共建并充分利用好境外合作院校的实践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研究与实践合作,为我校合作交换生提供优质服务。近年来,商学院与考文垂大学、芝加哥大学、苏必利尔湖大学等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多所高校在教学、科研、实践技能训练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2015年商学院与上海高顿教育培训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了ACCA方向班,使会计学本科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国内学历教育与国际学历教育结合,引进高顿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国际视野,提高会计专业的办学质量。2016年接收来自美国苏必利尔湖大学的7名留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访学交流,与国际班学生同堂上课,一起实践,采取1名中国学生与1名外国学生结对全程交流学习的方式,强化课上课下的互动,周末还组织一起走访调研绍兴专业市场和知名企业等,这些提高了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和口语水平,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商学院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路,引进、嫁接国外高校商科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国际化能力的做法,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4年“地方高校本科教育国际化的嫁接理论与应用”还荣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搭建校政企多维的协同化实践平台

该平台重在建立实践教学校政企协同育人的长效合作机制[7]。构建新型校政企关系,立足多维共赢,强化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企业化培养模式。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办学的定位与特色,由于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完全具有获得地方政府和产业支持的优势。建立校政管理协商机制[8],地方政府不仅是政策和资金等实践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还要通过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措施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促使校企合作结构更加稳定。建立校企合作共享共赢机制,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是实践教学的核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佳途径就是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9],要改变以往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从属地位为主导地位,企业绝不简单是学生的实习场所,而应是高校整个办学过程中起着主导和核心作用的人力资源开发主体。学校与企业共建集项目研发、员工培训、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共赢发展平台。企业通过合作平台开展战略规划、项目研发和产品开发,教师通过合作平台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转化,学生通过合作平台开展顶岗实习或创业训练,并尽可能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对这些实际项目的思考、分析和研发,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操作能力,又能为企业提供直接服务。根据经管类专业的特点,从实战化视角出发,高校可探索引进符合要求的现代服务企业,校企联合设立校内实训基地、打造“校中企”等生产性商业化项目开展真实的业务运营,将实践教学过程与实战训练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经营、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深度融合和校企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并以此构建新型的校、政、企协同实践平台。比如,商学院目前开展的阿里巴巴跨境电商人才初级认证项目,尤其建立了“绍兴文理学院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一是与阿里巴巴、盟山海购、聚势电子商务园等企业合作,在校内成立“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实践中心”,引入“教学工厂”,创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在绍兴福全聚势电子商务产业园建立一个200M2“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孵化中心”,组建学生电商团队,进行内贸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阿里云客服等电商培训和实战操作,孵化中心为园区内外的电子商务企业输送对口的优秀毕业生,为企业量身定制培训电商人才,孵化中心同时也是学生的创业基地。建立企业网络,依托学生社团建立暑期实践平台,为学生第三课堂的专业化实践提供便利,目前已经开展三届,受益学生达数百人,效果良好。

(六)创新系统保障的制度化实践平台

本实践育人模式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创新现行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一是编制大实践教育教学培养方案及实战化实践教学大纲,强化顶层设计。二是打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教师具备满足市场需求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建立终身实践能力持续提升规划,探讨教师上岗实践能力准入标准,建立健全 “双师型” 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挂职锻炼或创办企业,成为管理咨询专家或企业家。大力构建一支稳定的由社会各界专家特别是知名企业高管组成的校外导师队伍,实现实践、能力与就业一体化运作。比如,借助绍兴市越商研究会资源,以杰出越商为主体,计划筹建60人的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导师团队,同时设想未来借助全球越商网络,建立全球的实践教学和就业创业体系。三是改革经管类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探讨与完善以“大创”项目成果、核心期刊论文、学科竞赛获奖作品以及专业调研报告等代替毕业论文,以此逐渐破解经管类传统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的假大空难题。四是建立实践教学保障激励机制。为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成效,地方高校应设立实践教学活动全覆盖专项经费,并根据不同的实践活动方式及效果给予差异化经费支持,保障经费投入逐年加大[10]。要建立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注重各种类型激励手段的有机结合,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强调荣誉激励,并把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的情况记入创新与实践学分,作为对学生进行考评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要充分尊重实践导师的劳动成果,保障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合法权益,比如把校内导师指导社会实践活动计入一定的工作量,作为工作业绩考评的重要依据,给予校外导师一定的报酬补贴或导师资格聘任荣誉激励等。

四、 结论

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现实性。通过多年探索与思考,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际需要,构建了一套地方高校经管类“四化融合、多维协同”的实践育人模式。主要结论包括:

(一)创新了实践教学模式

以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的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创建新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为路径,以“四化融合”和平台建设为核心,以“多维协同”为手段,以“共建共赢”为动力,提出构建并实施一套较完整的 “四化融合、多维协同”的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对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创新性探索。

(二)该模式在实践教学中重在构建“六大平台”

通过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以“共建共赢”为动力,实现校政企等多维主体协同,突出与市场接轨的实战化和企业化运作,彰显四化交融,有机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与渠道,加强国际化实践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办学资源,探索校企联合孵化中心建设。创新校内外开放式联合培养,贴近社会,梯度递进,旨在实现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该模式预计实施效果显著

以校政企等多维办学主体协同为手段,突出“四化”融合,紧扣实战化这一核心,全程强调实战化与实用性,通过“四化融合、多维协同”实践育人模式的搭建和应用,预计可以实现:1)充分与市场接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使学生能力提升与就业创业实现有机结合。同时通过学生与企业的密切接触,增进彼此沟通了解和互信,还可以帮助企业培养人才、选择人才和稳定人才队伍,形成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3)可以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多元化配置的实践能力过硬的校内外实践导师队伍,为地方高校应用型大学建设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该项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补充、完善和拓展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具有较高的借鉴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经管类校企实训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