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中老年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2021-01-06司马琴
司马琴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妇科,江苏常州 213200
子宫肌瘤为临床上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为20%~25%,多发于子宫体,少发于子宫颈部,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病情持续发展可出现全身乏力、腹胀痛、经期淋漓不尽、阴道不规则出血、不孕等不良预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手术为临床治疗子宫肌瘤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但子宫切除术后会对患者的卵巢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的经腹手术能够在直视视野下完成所有的操作,手术难度相对较小,但对机体的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且术后不利于患者恢复,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是在微创外科理念下发展而来的一种微创术式,具有对机体损伤小、术后修复快等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3-5],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治疗中老年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5~61岁,平均(50.21±8.43)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50例。腹腔镜组中,单发肌瘤34例,多发肌瘤16例;年龄47~70岁,平均(57.12±9.34)岁;孕次(1.89±0.84)次。开腹组中,单发肌瘤32例,多发肌瘤18例;年龄46~73岁,平均(57.96±7.75)岁;孕次(1.82±0.59)次。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经宫腔镜或B 超检查显示肿块;子宫体积增大且质地较硬;出现贫血症状,月经不规则出血、经期延长或者月经过多,下腹部包块,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及便秘等症状。②年龄>45岁。排除标准: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②心脏、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③卵巢囊肿患者;④全身免疫性疾病者;⑤恶性肿瘤患者;⑥凝血功能异常者;⑦严重精神疾病者;⑧多次手术史,腹腔存在严重黏连患者;⑨存在手术禁忌证者。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术前行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四项等,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取头低臀高位,全身麻醉,于患者的肚脐上缘建立一个长度约为1 cm 的手术切口,分别于耻骨联合上方建立操作孔,并于患者的下腹部两侧建立两个5 mm 的穿刺孔,建立气腹,维持在12 mmHg 左右,置入手术器械,置入腹腔镜后,探查患者的盆腔情况及子宫情况,将子宫两侧、卵巢、输卵管峡部等部位的韧带利用超声刀切断,打开子宫膀胱的腹膜反折部位,注意应避开膀胱,超声刀切除子宫的动静脉血管,切除子宫,最后将切口缝合。开腹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腹全子宫切除术,取常规平卧位,全身麻醉,然后于腹壁上做一个长约10 cm 的手术切口,逐层剥离皮下组织,露出子宫,将向子宫供血的动脉血管进行结扎,然后将子宫全部切除,关闭切口,全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常规防感染措施。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术中指标: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②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③分别于术前、术后半个月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液5 mL,静置后3000 r/min 离心15 min,离心后获取血清,测定C3 和IgG 的水平,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④术后并发症:肠梗阻、尿潴留、盆腔粘连及切口感染,随访时间为术后半个月,随访方式采用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的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的比较(±s)
组别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肛门排气时间(h)腹腔镜组开腹组t值P值50 50 112.69±8.43 189.74±17.32 28.284 0.000 89.36±9.04 101.38±14.89 4.879 0.000 4.24±0.97 7.39±1.32 13.598 0.000 17.35±4.10 26.83±5.18 10.147 0.000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3和IgG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的C3和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C3和IgG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患者的C3和IgG水平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3和IgG水平的比较(g/L,±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3和IgG水平的比较(g/L,±s)
组别 C3术前 术后 t值 P值IgG术前 术后 t值 P值腹腔镜组(n=50)开腹组(n=50)t值P值1.02±0.08 1.05±0.09 1.762 0.081 0.94±0.04 0.74±0.03 28.284 0.000 6.325 23.106 0.000 0.000 12.84±1.84 12.47±2.03 0.955 0.342 9.85±0.79 6.15±1.03 20.155 0.000 10.558 19.632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发于子宫体,少数患者发于子宫颈部,临床多表现为白带增多、继发性贫血、盆腔包块、流产、月经过多及面色苍白等,对女性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随着女性初潮年龄的提前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子宫肌瘤的发病趋于年轻化,发病率也不断攀升[7-9]。研究发现[10-11]子宫肌瘤的发病与遗传、晚育、妊娠期间服用雌激素以及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过高等有关,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将持续发展,导致不孕不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手术为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最为常见的措施之一,根据术中是否借助腹腔镜,可分为传统的开腹全子宫切除术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患者的月经量过多导致出现继发性贫血,临床上应用药物治疗后效果不显著;患者由于子宫肌瘤扭转出现急腹症,性交过程中严重疼痛的患者;子宫肌瘤的体积较大导致出现压迫感;子宫肌瘤的生长较为迅速,可能出现子宫肌瘤恶变的患者。传统的经腹子宫切除术[12-13],手术过程采用常规的剖腹手术器械,术中根据腹壁的切口选择横向或者纵向,手术难度相对较小,直视下能够完成所有的手术操作,与器官组织直接接触,手术费用相对较少,但术中创伤较大、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尿潴留等严重并发症。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女性对自身形象要求的不断重视,微创技术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子宫肌瘤,选用手术切口小、美观、术后康复进程短的手术方式,如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等,其中腹腔镜手术技术较为完善,术中无需打开腹腔,有效避免了腹腔脏器与外界环境的直接接触,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而且还能够满足现代女性对美学的要求,在治疗子宫肌瘤上效果确切[14-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较好,术后恢复较快。免疫系统作为机体的防御性结构,在术后恢复、抗感染及抗肿瘤上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手术主要可导致以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改变和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的改变,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前C3和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术后,腹腔镜组患者的C3和IgG水平均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对于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相比于经腹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切口小、术后腹腔粘连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研究发现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能够避免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创口较小,术中出血量也相对较少,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切口感染、盆腔粘连及肠梗阻等并发症的风险性[17-18],同时有利于减轻患者的术后应激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比经腹子宫切除术预后更好,恢复更快。
综上所述,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治疗中老年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