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细胞分布宽度对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术预后的价值分析

2021-01-06周乐琴何伟喜徐慧琳刘志坚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33期
关键词:左心室组间心血管

周乐琴 何伟喜 徐慧琳 王 平 刘志坚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西景德镇 333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致死率相对较高的一种心血管恶性疾病,发病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心脏供血中断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发生心室重构[1-2]。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具有安全、快速、手术时间短等优势。但部分PCI 手术患者远期预后不佳,心血管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因此PCI术后风险判断较为重要[3]。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较为客观、准确[4]。近年来大量报道指出,RDW 与血液疾病的预后关系密切,高水平RDW患者并发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更高,与患者临床死亡具有相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变化已被证实[5],而血液流变学与RDW 具有相关性,因此RDW 与急性心肌梗死病情的预后是否具有相关性值得探讨。本研究选取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RDW 对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 预后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常规RDW 水平,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最佳阈值为12.7%,以RDW值作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分为A组(58例,RDW<12.7%)和B组(42例,RDW≥12.7%)。A组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48~67岁,平均(58.16±6.34)岁;体重指数23~27 kg/m2,平均(25.34±0.85)kg/m2。B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49~65岁,平均(57.63±6.52)岁;体重指数23~28 kg/m2,平均(25.68±0.92)kg/m2。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参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6]成功行PCI术者;②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③便于随访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心脏疾病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③预计寿命<1年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PCI术以及预后药物治疗方案,持续跟踪患者,每周均至少电话联系1次,并在发病2 d 内、术后1、6、12个月邀请患者回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每个时间点患者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7 d,每次均由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心电图室2名资深医生共同盲法完成(每次检查独立,与既往检查无关),全面评价心功能状况;检查时采用双平面辛普森法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早中期血流速度(E峰)、左心室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峰)、E/A;以患者体表面积将EDV、ESV 校正为左心室舒张末期指数(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指数(ESVI)。应用M型超声检测梗死室壁的运动幅度,采用美国超声协会推荐的16 段法[7]计算出室壁运动指数(WMSI):正常(1分)为室壁运动幅度>5 mm;运动减弱(2分)为室壁运动幅度2~5 mm;无运动(3分)为室壁运动幅度<2 mm;矛盾运动(4分);WMSI=各节段分数总和/节段数。跟踪期间详细记录心血管不良反应。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发病2 d 内、术后1、6、12个月的EDVI、ESVI、WMSI 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复发、支架内再狭窄、靶血管的血运重建。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EDVI、ESVI、WMSI的比较

发病2 d 内,两组患者的EDVI、ESVI、WM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两组患者的EDVI、ESVI、WMSI 均低于发病2 d 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A组患者的EDVI、ESVI、WMSI 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

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17%)低于B组(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PCI 治疗患者常会在术后出现慢血流或无复流情况,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PCI术后患者易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因此对PCI术后风险的预判与预防极为重要[8]。研究发现,PCI术后患者不良症状多与EDVI、ESVI 升高有关,术后患者EDVI、ESVI 下降缓慢,左心室重构导致心功能减弱是其发病机制[9]。而RDW 与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相关性,探究RDW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EDVI、ESVI、WMSI 水平的关系对临床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预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0]。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EDVI、ESVI、WMSI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EDVI、ESVI、WMSI的比较(±s)

组别 EDVI(mL/m2)ESVI(mL/m2)WMSI A组(n=58)发病2 d 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t 术后1个月与发病2 d 内比较值P 术后1个月与发病2 d 内比较值t 术后6个月与发病2 d 内比较值P 术后6个月与发病2 d 内比较值t 术后12个月与发病2 d 内比较值P 术后12个月与发病2 d 内比较值65.38±5.73 58.93±4.38 53.29±3.76 46.28±3.44 6.811 0.000 13.435 0.000 21.765 0.000 34.64±4.58 28.66±3.48 24.86±3.15 20.69±2.59 7.918 0.000 13.399 0.000 20.192 0.000 1.53±0.31 1.28±0.24 1.15±0.13 1.02±0.09 4.856 0.000 27.640 0.000 12.032 0.000 B组(n=42)发病2 d 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t 术后1个月与发病2 d 内比较值P 术后1个月与发病2 d 内比较值t 术后6个月与发病2 d 内比较值P 术后6个月与发病2 d 内比较值t 术后12个月与发病2 d 内比较值P 术后12个月与发病2 d 内比较值t 发病2 d 内组间比较值P 发病2 d 内组间比较值t 术后1个月组间比较值P 术后1个月组间比较值t 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值P 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值t 术后12个月组间比较值P 术后12个月组间比较值65.72±5.86 62.76±5.16 58.47±4.15 52.94±4.69 2.457 0.016 6.543 0.000 11.035 0.000 0.290 0.772 3.980 0.000 6.549 0.000 8.140 0.000 34.76±4.15 31.25±3.76 27.62±3.46 23.86±2.96 4.062 0.000 8.564 0.000 13.858 0.000 0.137 0.891 3.578 0.000 4.176 0.000 5.710 0.000 1.57±0.27 1.45±0.28 1.27±0.21 1.18±0.15 1.993 0.048 5.684 0.000 8.183 0.000 0.686 0.495 3.267 0.000 3.465 0.000 6.525 0.000

表2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n(%)]

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病2 d 内,两组患者的EDVI、ESVI、WM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两组患者的EDVI、ESVI、WMSI 均低于发病2 d 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个月,A组患者的EDVI、ESVI、WMSI 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17%)低于B组(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RDW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预后康复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发现RDW 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均存在一定的关系,当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或者炎症反应程度不断加深时,会导致RDW值不断上升[11]。而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病情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氧化应激反应也会不断促进机体炎症反应的发展[12]。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即使经PCI 治疗后,其机体炎症反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各种炎症因子均会导致心肌组织的纤维化,刺激心肌纤维细胞的发育、分裂;同时炎症反应也会对红细胞产生影响,抑制红细胞变形能力,导致不同红细胞大小差异较大,使RDW 指标升高[13-14]。因此RDW值较大的患者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均较严重,患者在PCI 预后中恢复也较缓慢。所以本研究中B组患者相对于A组,术后1年内不同时间点EDVI、ESVI、WMSI 下降速度较慢,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也较多,PCI术后预后较差。雷红涛等[15]的研究也发现,不同RDW 患者PCI 预后恢复情况也存在差异,RDW值较小的患者恢复更快,预后情况更好,与本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RDW<12.7%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后,1年内心功能恢复情况优于RDW≥12.7%患者,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低,预后相对较好,在临床判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左心室组间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慢性肾病患者左心室功能应用进展
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如何选用降压药?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