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志强教授基于主体、客体病机治疗慢性肾脏病水肿经验※

2021-01-06李瑞杰李瑞静潘永梅

河北中医 2021年7期
关键词:三焦病机黄芪

李瑞杰 李瑞静 潘永梅

(河北省新乐市中医医院中风病科,河北 新乐 050700)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进展的共同结局,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影像学结构异常,或不明原因的GFR下降(<60 mL/min)[1],持续超过3个月即可诊断为CKD。随着肾脏损害逐渐加重,导致蛋白大量丢失,进展为低蛋白血症,表现为患者晨起出现眼睑部水肿,继则延及头面、四肢及全身水肿,亦有患者下肢最先出现水肿,然后波及全身。如果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胸腹水、腹部膨隆、胸闷、心悸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水肿症状在CKD出现最早,且最易察觉,所以成为中医药治疗CKD的疗效指标。西医治疗水肿多用利尿剂减轻血容量负荷改善症状,但长期大量使用利尿剂易导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并发症。中医药治疗水肿具有见效快、疗效稳定、并发症少的优点,通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及发展前景。

陈志强,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重点学科河北省中医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陈教授从事肾病科研、临床及教学工作30多年,对CKD水肿的治疗颇有心得,经验独到[2]。现将陈教授治疗CKD水肿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无CKD之病名,依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水肿”“肾风”“尿浊”“精微下漏”“虚劳”等范畴。水肿在《内经》中称为“水”,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称之为“水气”,按病因、脉症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又根据五脏证候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宋·严用和在前人对水肿认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阴水和阳水之分。元·朱丹溪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这一分类方法至今对指导临床辨证仍有重要意义[3]。

CKD水肿病因病机较复杂,病因不同,症状不一,起病缓急不同。历代先贤多认为为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水湿疮毒内结,禀赋不足等引起肺失宣降,脾失传输,肾失开阖,三焦水液代谢失调而致体内水液潴留,外泛肌肤而发水肿。

陈教授基于《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临床治疗受黄文政教授等启发,同时结合自身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主体、客体病机认识。认为在慢性病中,贯穿全程的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改变称为疾病的“主体病机”,也是疾病的基本病机,持续时间长[4];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些并发症或合并症导致疾病急性发作或病情反复加重的称为疾病“客体病机”,持续时间短[5]。基于此认识,陈教授认为CKD水肿的主体病机多为脾肾气阳亏虚,瘀血水湿内停;客体病机多因六淫、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外感风寒或风热等临床变症。陈教授基于主客体病机模式临证治疗CKD水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主体客体病机及辨治

2.1 主体病机及辨治

2.1.1 脾肾两虚,气阳亏虚—温补脾肾,温阳利水 水肿的病因多变,病机复杂,病症多端。陈教授认为,CKD水肿为慢性病程,病久脏腑亏虚,但究其本虚应为脾肾气阳亏虚为主。正如《内经》病机十九条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位居中州,职司运化,升清降浊,脾虚枢机不利,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脾主运化水湿,脾虚水湿内停,泛溢于肌肤而发为水肿。《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体内水液的分布与排泄,主要靠肾气的开与阖,若肾气不足,水液代谢障碍发为水肿,即所谓“肾虚水无所主而妄行”。脾与肾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先后天互相资生和水液代谢两方面。脾主运化水湿,需肾阳的温熏蒸化;肾主水,司开阖,使水液的吸收和排泄正常,又赖脾气的协助,即所谓“土能制水”。可见脾肾两脏在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相互影响。脾肾气阳亏虚是决定CKD水肿发生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也就是主体病机。

基于以上认识,陈教授提出治疗CKD水肿当以温补脾肾,恢复肾气化功能为要,临床多选黄芪作为主药,取其补气同时又有“鼓气”“动气”之功。同时以量大取效,水肿或瘀血较甚者,黄芪用量常在60 g以上,甚至达120 g。同时佐以白术、党参、砂仁等甘淡清补、滋而不腻之品[5]。肾阳虚甚者,常配伍仙茅、淫羊藿、肉苁蓉等相对温润和缓之品以温补脾肾,鼓动气化;晚期心脾肾阳气俱衰,则用附子、人参、干姜、肉桂、细辛等温补脾肾,回阳救逆[5]。需注意的是,益气之品多甘温、滋腻,易生热助火、助湿碍脾,需谨慎运用,非必须则慎用附子等大辛大热之品[5]。

2.1.2 三焦壅滞,络脉瘀阻—疏利三焦,化瘀通络 水肿患者脾肾两虚,气阳亏虚,气化不利,湿浊内阻,日久或郁而化热,或凝而成痰,弥漫三焦,壅塞气机,以致上焦不得宣散,中焦不得升降,下焦不得通利。湿性重浊,缠绵难愈出现肢体困重乏力(以下肢为甚),头重如裹,精神不振;湿性秽浊黏滞,湿浊蕴蒸不化,常见面色晦黯、面垢眵多、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浑浊等症[5]。

CKD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初病在气,久病在血,日久势必造成血瘀,血液运行瘀滞。如清·唐宗海《血证论·发渴》所云:“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基于此理论,陈教授认为CKD水肿多属络病范畴,病位在肾络,瘀血阻于肾络,其病理特点为气虚血瘀络伤。

基于以上认识,陈教授认为CKD水肿除脾肾两虚,气阳亏虚外,瘀血水湿内停是另一主体病机。治疗时不能单纯温化水湿,还要切记疏利三焦,化瘀通络。三焦分治:治上焦如羽,宜宣散,多用藿香、佩兰、香薷等质轻芳香之品宣散上焦湿邪;治中焦如沤,宜运化,多用法半夏、陈皮、砂仁、白豆蔻、黄连、黄芩、茵陈等苦温、苦寒之品以燥化湿浊;治下焦如渎,宜渗泄,多用土茯苓、积雪草、薏苡仁、大黄、泽泻、车前子等苦寒之品以渗利下焦湿浊[4]。三焦同治,则气化可行,湿浊可祛,上、中、下三焦湿热分道而消,疏利通达。需要注意的是,大黄苦寒、味厚质重,不宜久用[5]。

陈教授认为,CKD水肿病程日久,病理产物深入肾络,常规活血化瘀药物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参等很难到达肾络隐曲之处[6]。结合清·唐宗海《本草问答》中提出的“动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又具有攻性”理论,喜用专疏通络脉的药物,一种是虫类搜剔之品,如水蛭、地龙、全蝎、僵蚕、乌梢蛇等;另一种为藤类药物,如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等[7]。正如清·张秉成《本草便读》中记载:“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藤类药物蜿蜒缠绕,交纵错杂,状如络脉,可祛风通络散结,气血畅行。

2.2 客体病机及辨治 在CKD病程中,可能会因外感、饮食劳倦等多种因素而出现变证,导致变证的病机可能在疾病的当前阶段成为亟待纠正的主要病机,甚至短期内会掩盖主体病机,且可随治疗而消失的病机即客体病机。CKD病程较长,多有气虚、阳虚、卫营失和,易感受风寒等六淫外邪发病,CKD多见风寒袭表或风热袭表。此时治疗应遵从急则治其标,缓治疗其本的原则,对于风寒袭表的患者,宜采用疏风散寒解表法,多以麻黄汤或九味羌活汤加减;对于风热袭表的患者,宜采用疏风清热解表法,多以银翘散加减等随证论治。

另外,还需根据病情的变化和部位随时调整药物和剂量。头面水肿严重时加浮萍、大腹皮、茯苓、桑白皮、冬瓜皮等疏风健脾祛湿;下肢水肿严重时加泽泻、猪苓、车前子、防己等健脾运化利湿;胸腹水致腹胀满,喘息不能卧时可加大腹皮、牵牛子、甘遂等攻水逐饮。选药时还应依据辨证和体质灵活变化。

3 典型病例

王某,女,63岁。2018-06-04初诊。主诉:双下肢及颜面部水肿,时轻时重,6个月余。既往史:2型糖尿病史20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史10年,冠心病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3年。刻下:双下肢和颜面部指凹性水肿,按之不起,尤其双足踝部肿甚,畏寒怕冷,大便干,小便量少,尿量每日1000 mL左右,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弦。肾功能检查:血肌酐(Cr)226.0 μmol/L,尿素氮(BUN)15.0 mmol/L,空腹血糖18.0 mmol/L。尿常规示:蛋白(++)。间断服用利尿剂对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疗效欠佳。西医诊断:糖尿病肾病。中医诊断:水肿;证属脾肾阳虚,肾络瘀阻,水湿内停。治则:温补脾肾,化瘀通络,利水消肿。方予防己黄芪汤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60 g,炒白术30 g,防风10 g,地龙12 g,防己10 g,积雪草30 g,冬瓜皮20 g,桂枝6 g,怀牛膝15 g,椒目18 g,制附子10 g,土鳖虫10 g,大黄6 g,鬼箭羽10 g,砂仁(后下)1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7剂。2018-06-11二诊,双下肢水肿较甚,颜面部水肿稍有减轻,尿量每日增加至2000 mL左右,纳寐可,大便通畅,舌胖有齿痕,苔薄白,脉弦。患者服药后症状改善,效不更方,初诊方加赤小豆30 g、葶苈子10 g、藿香(后下)9 g、佩兰(后下)9 g,加强芳香化湿利水功效。7剂。2018-06-18三诊,双下肢及足踝水肿明显缓解,颜面部水肿消失,纳可,大便通畅,夜间睡眠好,但1周来腰痛较甚,舌胖有齿痕,苔薄白,脉弦。二诊方加桑枝30 g、木瓜15 g、细辛6 g、狗脊12 g补肝肾,舒筋活络止痛。7剂。2018-08-06四诊,患者依据三诊方剂加减服药56剂后,仅足踝部稍有水肿,尿量每日维持在2500 mL左右,余无明显不适,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诸症好转,结合舌脉,辨证为疾病后期湿浊瘀遏阻三焦证,治以健脾化湿,温阳活血调理善后。处方:黄芪30 g,当归15 g,藿香(后下)10 g,佩兰(后下)10 g,白豆蔻(后下)10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炒山药30 g,川芎12 g,地龙12 g,水蛭6 g,积雪草15 g,鬼箭羽10 g。14剂。后间断依据四诊方加减治疗。随访9个月,患者水肿症状完全缓解,继续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压、血糖等药物对症治疗,水肿症状缓解,血Cr波动在180 μmol/L左右,BUN降至正常范围,尿常规示:蛋白(+),病情稳定。

按:本例患者糖尿病迁延日久,伤及脾肾,加之内热灼津,日久成瘀滞于肾络,津液输布失常,水液留于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治宜温补脾肾,佐以活血化瘀行水,疏利三焦。方中黄芪、防己、防风益气疏风利水,为君药;白术、附子、椒目、牛膝、桂枝、砂仁脾肾同补,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利水,共为臣药。鬼箭羽、地龙、土鳖虫通经活络利水,与黄芪同用,增强了益气活血利水之功,大黄、积雪草、冬瓜皮清热利湿,大黄还可凉血止血防止地龙、土鳖虫破血逐瘀太过,共为佐使药。其中黄芪擅长补中益气鼓气,不仅可以助白术扶正固本,利尿消肿,又可助地龙、土鳖虫行血消瘀祛邪治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通过影响Toll样受体4(TLR4)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细胞因子减少肾脏纤维化;黄芪注射液通过降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减少CKD患者蛋白尿,降低Cr,改善临床症状[8]。二诊患者水肿好转,效不更方,加赤小豆、葶苈子祛湿利尿消肿,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湿,疏利三焦。三诊患者水肿持续好转,出现腰痛客体病机,加用桑枝、木瓜、细辛、狗脊补肾强腰,通络止痛。四诊患者水肿、腰痛基本消失,主客体病机发生变化,此时证属湿浊瘀遏阻三焦,遂以益气化湿通络为治善后。方中黄芪、党参、炒山药、炒白术合用补肾健脾,精气兼收,有补中升提之义;当归、川芎、地龙、水蛭活血通络利水;藿香、佩兰、白豆蔻、茯苓化湿,以宣散上、中焦湿邪;积雪草、鬼箭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渗利下焦。全方寒热并用,温而不伤阴,寒而不抑阳,用药主次分明,疗效确切。

4 结语

如果达到CKD的诊断标准提示肾脏病已为中晚期[9]。现代医学治疗多为对症治疗,效果欠佳,且副作用较大。陈教授认为脾肾气阳两虚,瘀血水湿内停为CKD水肿的主体病机,治疗CKD水肿时强调依据主体病机温补脾肾,疏利三焦,活血化瘀通络复流为主,并根据水肿不同的发病阶段进行脏腑阴阳辨证治疗,纠正客体病机,体现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为临床治疗CKD水肿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指导老师:陈志强)

猜你喜欢

三焦病机黄芪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从炎症细胞因子浅析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黄芪是个宝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