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论治泌汗障碍型特应性皮炎
2021-01-06杨贤平熊述清吴汶丰乐元梁家芬李红毅
杨贤平 熊述清 吴汶丰 乐元 梁家芬 李红毅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常表现为湿疹样皮炎、干燥伴瘙痒,中医称为“四弯风”。在既往的认识中,心火亢和脾气虚为贯穿AD疾病始终的主要病机。然而在临床上发现,有一部分AD患者表现为寒饮蕴结,可见汗出减少,甚至无汗,皮疹暗红。笔者试图探讨AD患者泌汗障碍的病因病机,并从《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分析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泌汗障碍型AD的理论基础,以供临床参考。
1 AD与泌汗障碍
既往研究普遍认为AD患者常常伴随着多汗症的产生,而汗液是AD皮损和瘙痒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1-2]。然而,临床上仍有一部分AD患者泌汗功能出现障碍,表现为全身或局部少汗,甚至无汗、皮肤干燥、脱屑、苔藓样变,瘙痒剧烈,常常伴有畏寒肢冷,在剧烈运动后体温升高、皮肤刺痒或刺痛等症状。事实上,汗液中天然保湿因子(尿素和乳酸钠)、抗菌肽和分泌型IgA,对皮肤感染起着抑制作用,而且汗液是皮肤角质层湿化的主要水源,对维持皮肤内稳态非常重要。
AD患者泌汗障碍可能与汗液侧漏并潴留于真皮有关。汗液侧漏进入真皮导致出汗减少可发生在淀粉样变、扁平苔藓、结节性痒疹等多种瘙痒性皮肤病中[3]。真皮酸肽是汗液的特有成分,在热刺激后对皮损的活检标本中发现,真皮酸性蛋白抗原不仅在腺体/导管内检测到,而且在腺体和导管附近的真皮组织中也分别检测到,这表明汗液从腺体或导管漏入真皮。因此,在AD患者中,将汗液输送到体表的能力可能受损,这是AD患者少汗或无汗的原因之一,漏入真皮的汗液有利于局部免疫细胞的持续激活,加重炎症反应,加重AD的皮损严重度和瘙痒[4]。而Yamaga K等[5]在小鼠试验中证实AD皮损汗腺中claudin-3在水屏障功能中起关键作用,当claudin-3的表达降低,可导致汗液渗漏到真皮中。
2 从寒饮留肺论AD泌汗障碍
2.1 AD、过敏性鼻炎和哮喘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早在《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中就有“肺……其华在毛”的描述,《素问·五脏生成篇》“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的相关记载。在生理功能上,肺气宣发,输布卫气津液于皮毛,则肌肤光彩润泽。若肺气失调,不能输布卫气津液于肌表,则肌肤荣润不足,憔悴枯槁,正如《灵枢·经脉》所载:“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AD病发于肌表,虽有先天禀赋的因素,后天寒湿侵袭、外感热邪、风燥相搏等诱发或加重因素也扮演着重要作用,这主要与肺卫不固,卫气不能达表御邪有关,加之肺宣发功能失调,津液不能滋养肌肤,而使皮肤干燥瘙痒,加重皮炎瘙痒等症状。
AD患者往往会伴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过敏性疾病,其发病机理相似,部分发病机制通路重叠[6]。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皮肤疾病与鼻部、支气管疾病相关的论述,如 “毛发焦,鼻槁腊”(《灵枢·寒热病》)和“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素问·咳论篇》)等。《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言“(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而《灵枢·经脉》认为“(手太阴肺经)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可见病发于皮肤、鼻部和支气管,同属中医肺系相关疾病,均可责之于肺功能的失调。AD与过敏性鼻炎、哮喘在临床上相互影响,均可从肺论治。
2.2 从寒饮留肺论治肺系疾病
同过敏性鼻炎[7]与哮喘[8]常见寒饮作祟一样,泌汗障碍型AD患者在临床上也常出现寒饮留肺的表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和冰箱等家电越来越普及,外感风寒及饮食寒凉所致疾病也越来越多,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所述“形寒饮冷则伤肺”,所以泌汗障碍型AD患者出现寒饮留肺表现也逐年增多。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指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然而,泌汗障碍型AD患者的寒饮并非肉眼可见,临床上四诊合参,根据患者畏寒无发热、皮疹暗红、舌淡暗、苔水滑、脉弦等可诊断。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泌汗障碍型AD主要是因为阴寒性质的汗液侧漏并潴留于真皮,真皮同属肺脏系统,所以临床四诊表现为一派寒饮留肺的现象。患者常伴发剧烈瘙痒,是外感风寒、加之津液濡养不足的表现,正如《灵枢·刺节真论篇》云:“虚邪之中人也, 洒渐动形, 起毫毛而发滕理……虚则寒博于皮肤之间, 其气外发, 腠理开, 毫毛摇, 气往来行, 则为痒。”患者剧烈运动后阳气升腾,气机向外发散,然因患者素体本虚,自身阳气不能完全温化寒饮,潴留之汗液不能完全发出,则阳气郁闭不能出,故表现为体温升高,局部皮肤刺痒,甚至刺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所当急者,是以温药辅佐一身阳气,从而温化寒饮,达表祛邪。
3 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泌汗障碍型AD
3.1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方用于治疗寒饮咳嗽,临床可见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脉弦滑等症状。苓甘五味姜辛汤为小青龙汤的变方,为治疗寒饮留肺的千古名方,临床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肺部疾病[9-10]。
3.2 温化寒饮理论的延伸
在既往文献中,并未有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AD的相关论述,临床上根据泌汗障碍型AD寒饮留肺表现及“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理论,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尝试以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泌汗障碍型AD,效果显著。方中干姜为君,入脾肺经,守而不走,温燥脾土,振奋脾阳,犹如在阴冷湿地将寒饮之邪化为一股氤氲湿气;细辛为臣,入肺走表,功能辛散,迅速开腠理毛窍,使人体气机与外界相通,同时发散寒湿之邪出于肌表,使汗出邪去;五味子为佐,收敛毛窍,以防发散太过,配合细辛一散一收,一开一合,达到一个阴阳小平衡;佐以茯苓、甘草,补益中焦脾土,兼以利水,阻断生痰之源,同时培土生金,补益肺气;甘草同为使药,调和诸药,全方药量少而精,共奏温化寒饮、补益脾肺之功,祛邪补正,以达到一个阴阳大平衡。该方通过调整AD患者泌汗功能,温化潴留于真皮中的汗液,使微微汗出,祛邪出表,同时补益脾肺,从根本上阻断寒饮来源。在《金匮要略》中,苓甘五味姜辛汤为小青龙汤加减化裁而来,其温化寒饮、达表祛邪之效较小青龙汤明显偏弱。以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泌汗障碍型AD,一方面是可以防止发汗过多,AD患者出汗过多及汗液大量停留于皮肤同样会加重皮肤的瘙痒,加重搔抓反应,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皮疹加重;另一方面,代表寒饮之汗液停留于真皮,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大量寒饮停留于肺及胸肋,故无须大量使用温化燥湿之药。其次,苓甘五味姜辛汤补益之功较小青龙汤强,其着重补益后天脾土,以弥补AD患者的先天禀赋不足。
3.3 随症加减
在临床上,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在原方上进行加减。对风寒郁闭较重者,可加防风、荆芥穗加强解表散寒之力;对小儿消化功能较差、纳食欠佳、大便腐臭者,可加炒六神曲、炒麦芽、炒山楂辅助消食化积;对于瘙痒严重者,可加白鲜皮、白蒺藜祛风止痒;对于寒饮较甚、脉沉者,可加熟附子温经复阳,以助干姜温痼冷,助细辛除表寒。苓甘五味姜辛汤在药物的不断加减中,功效得到了延伸,针对泌汗障碍型AD常见的兼证,灵活施用,可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
4 小结
泌汗障碍型AD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发病机理在中西医的认识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基于“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理论,以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泌汗障碍型AD,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对AD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并反证了经典理论和经方对于认识、治疗现代临床疾病的惊人效用。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回归经典,知常达变,触类旁通,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经验,是后学者学习的重要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