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李中梓“治泻九法”论放射性肠炎的分期治疗
2021-01-06周彤胡帅航李铮李经蕾樊柄杰侯炜
周彤 胡帅航 李铮 李经蕾 樊柄杰 侯炜
近年来放射疗法是恶性盆腹腔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由于肠道对电离辐射高度敏感,放射性肠炎(radioactive enteritis,RE)成为恶性盆腹腔肿瘤患者在接受放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1]。据统计,90%的患者在接受放疗后会伴发胃肠道不适,3%~10%患者会出现严重的放射性肠损伤[2]。RE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病情缠绵难愈者常伴发肠梗阻、肠穿孔、肠道瘘管等危重证候,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尚无预防及治疗RE的标准药物策略,临床多使用肠道粘膜保护药、止泻药、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症状极易反复,长期疗效不佳[3]。诸多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在提高RE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无症状带瘤生存时间、改善晚期恶病质状态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4-5]。
RE虽无相关中医典籍记载,但依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泄泻”病的范畴[6]。放射线具有直入脏腑、热性显著、耗气伤阴的致病特点,属“火毒”之候。RE患者本因癌瘤内伏耗体,加之受到射线外邪侵犯,阴津精血暗损,痰湿瘀毒内生,病程日久累及脾肾发为泄泻。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中所提出的“治泻九法”,是对明以前各代医家治泄经验的高度凝炼,针对RE寒热交错、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价值。故本文引李中梓“治泻九法”总结梳理RE的治疗,希冀为RE的遣方用药提供思路。
1 李中梓治泻九法学术特色解析
李中梓宗《内经》《难经》《金匮钩玄》之义,以五脏生理病理联系及五行生克乘侮关系阐释泄泻病因,将泄泻划分为“五泄”,以脾虚湿蕴为核心病机。在病性方面,李氏秉持“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得干之而为病”的观点,认为泄泻病位在脾,病性为虚实兼夹。但就RE而言,患者受癌毒的损耗和放射热度的侵蚀,其病机并不能单纯用脾虚湿胜来概括,癌种差异、放疗剂量、放疗周期所造成的病机不尽相同,更需要医者病证结合,审因论治。
除了强调对病因病性的把握,李氏在治疗方面十分重视辨证求因,因势制宜,这一治疗理念对于病程迁延、病机复杂多变的RE更具指导意义。《病机沙篆·水泻》有言曰:“寒冷之物伤中,满而胀,传为泄,宜温热以消导之;湿热之物伤中,下脓者,以苦寒之物内疏之;风邪下陷升举之;湿气内盛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调之;腹痛者和之;洞泄肠鸣,脉细数者,温之收之;脓血粘稠,每至囿而不能便,脉洪大有力者,下之凉之。”[7]对于水湿困遏脾阳者,应采用甘利淡渗之法,取“在下者,引而竭之”之义;对于邪滞胃肠,传化失司者,应采用疏利之法,取“实者泻之”之义;对于脾虚下陷,中阳不升者,应采用升提之法,取“下者举之”之义;对于湿热之邪由表入里,暴注下迫者,应采用清凉之法,取“热者清之”之义,但切忌苦寒伤阴;对于暴注下迫,腹痛里急者,应采用甘缓之法,取“急者缓之”之义;对于脾虚湿蕴,寒湿内盛者,应采用健脾燥湿之法,取“虚者补之”之义;对于素体阳虚或病久伤阳者者,应采用温肾之法,取“寒者温之”之义;对于滑脱不顾,久泻不止者,应采用固涩之法,取“滑者涩之”之义;对于泄泻日久,气阴耗伤者,应采用酸收之法,取“散者收之”之义。
2 “治泻九法”在RE分期治疗中的应用
因放疗间隔、放射剂量、放疗周期的不同,RE急、慢性期的论治有所区别,需“治泻九法”中不同治法联合应用,即所谓“法中有法”。放射本为“伏邪”,RE急性期多为新感,火热燥毒耗气伤阴,湿热毒邪搏结于肠道,此时应当以清利、淡渗、甘缓为先;若伏邪不能及时清透或继续放疗,迁延为慢性,则会消烁阴液,脾虚及肾,患者呈现一派虚损之候,则应以温肾燥脾、酸收固涩为要,故RE论治应结合患者所处分期阶段分而论之。
2.1 急则治其标,以清凉、淡渗、甘缓为先
2.1.1 湿浊热毒搏结肠腑,急投清热燥湿,厚肠止利 清凉之法即清热燥湿,厚肠止利。李氏论及清凉有言曰:“热淫所至,暴注下迫,苦寒诸剂,用涤燔蒸,犹当褥暑伊郁之时,而商飚飒然倏动,则炎熇如失矣,所谓‘热者清之’是也。”[8]放射线乃火毒之邪,侵袭肠腑极易耗伤气阴,损伤肠道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肠道运化功能紊乱必然导致湿浊内生,湿热毒邪搏结于肠腑,故急性期RE患者在放疗1~2周左右的时间即表现出腹泻、泻下急迫、肛门灼热下坠、粪色黄褐秽臭,或伴有发热、口干、烦躁等症状,舌红、苔黄腻,脉象濡数。李佩文教授认为,此时肠道受射线热毒侵袭时间尚短,当用清凉之法给邪以出路,治以清热解毒为主[4],方宜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加减。用药宜忌方面,若患者便血明显,予侧柏叶、白茅根、地槐等;肛门坠胀明显,可加木香、枳壳等理气除滞;肛门灼热者,加秦皮、马齿苋[9]。但在应用清凉之法时,对于苦寒药物的使用应当慎之又慎。《目经大成》有言曰:“苦者直行而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指出:“温病乃相火浮数,木败金伤,中下大虚之病……肆用凉药伤及中气,则中愈虚。”[10]若过用苦寒,直折中阳,则会加重泄泻,津液损失也更严重,故临床当参《内经》“平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法,往往能收获奇效。同时在应用寒凉药时,可稍反佐温药,防止克伐脏腑阳气。
2.1.2 水湿浸渍清浊不分,急投淡渗利湿,通利小便 淡渗之法即淡渗利湿,通利小便。《伤寒论》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1]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都是淡渗之法的代表方剂,李氏将这一用法形象比喻成:“如农人治涝,导其下流,虽处卑隘,不忧巨浸。”RE患者本身受癌毒所困,水湿浸淫小肠,泌别清浊失司,形成泄泻病理基础。此类患者粪质多清稀,或如水样,或常伴腹痛,肠鸣间作,舌苔薄白或腻,脉濡缓。唐旭东教授等认为此类泄泻当属“濡泄”,故应以利湿为主要治法[12]。
方可选用平胃散加减。使用淡渗之法可在遣方时佐以滑石、通草、车前子,急开支河,通利小便;若脾虚偏重,倦怠乏力,可佐以茯苓、麸炒白术。目前西医临床也有利尿剂以治疗非病原性腹泻的报道,如氨苯蝶啶的使用能够减轻肠壁炎症水肿,改善肾脏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止泻的目的[13]。但仍需要注意的是,RE患者素体虚弱,在使用淡渗之法时切忌太过,加重气液耗伤。
2.1.3 气机拘急奔迫下泻,急投甘缓培本,厚土安中 甘缓之法因含缓急止痛、培本补中之义,而多被用于治疗慢性久泻,其实RE急性期也可使用甘缓之法以缓其急势。李中梓有言曰:“泻利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泄何由止?甘能缓中,善禁急速,且稼穑作甘,甘为土味,所谓急者缓之是也。”一则RE患者肠道受辐射火热烧灼,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脏腑气机呈现急迫紧张之势,运动节奏及生理功能都处于亢进的状态,完谷不化倾泻而出。甘缓之法可以和缓肠腑气机,以助运化功能的恢复。二来甘缓之法也可补养其阳。甘者气温煦,味甘甜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甘先入脾。”
甘缓可以补中益气,培补中焦,以复脾胃运化之权。方可选用小建中汤、理中丸等加减。接受放射治疗后的肿瘤患者脾胃功能较差,不宜使用大温大补的滋腻之品,取甘味药物的使用也是有“缓缓图之”之义,因此甘味药物不宜使用重剂,汪受传教授在运用甘味药物时往往会适当配伍行气活血之品,以求达到“补而不滞”的治疗效果[14]。
2.2缓则培其本,以温肾燥脾、酸收固涩为重
2.2.1 泄泻久作累及脾肾,缓以温肾燥脾,散寒固本 温肾燥脾,即温补肾阳,健脾燥湿。肾为元阳之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中元气借助于水谷精微的滋养,脾胃运化有赖于肾阳温煦,二者相辅相成。慢性期RE患者腹泻病程在三个月以上,脾胃之气大伤,气损及阳,累及于肾,命火衰微;肾阳不足,火不暖土,脾胃虚寒自内而生。故所谓“脾有累,则后天气伤,后天伤,则先天不能成其生生之气。”[15-16]对于此类慢性久泻,张景岳指出“久泻无火,多因脾肾之虚寒也……盖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 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令人洞泄不止也。”RE患者症见五更泄泻,食少不化,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四肢不温,形寒畏冷,舌淡苔白,脉沉细[17]。
脾失统摄之力,肾失其封蛰之权,患者发为泄泻。李氏对于此类慢性久泻提出应对之法:“积虚者必夹寒,脾虚者必补母。”程瑞等[18]认为脾阳已亏,若单用补脾之法收效甚微,虽可起一时之效,但停药即犯,故必从脾肾同时入手,方可选用四神丸合四君子汤加减。两方合奏温补肾阳,健脾止泻之功[19]。腹痛缠绵者,予桂枝、白芍、大枣健脾和胃缓急止痛;肾阳虚明显者,加肉桂、菟丝子等温肾壮阳;若腰酸腿软明显者,可予狗脊、杜仲补肾健骨[20]。正如《医家秘奥·脉法卷上·二四》有言曰:“或欲脾肾双补,则十全大补汤,以四君、黄芪补阳,四物、肉桂补阴,更佐以补肾之味,则脾肾两得其所矣。”实验研究证实,四神丸可通过调节脑肠肽胃促生长素—钙调素—复合物激活肌球蛋白轻链激酶、Toll样受体/核转录因子-κB、Ras同源基因-Rho相关螺旋卷曲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来调控免疫细胞的平衡机制,保持肠道黏膜完整性,改善肠道屏障功能[21]。李雪莹等[22]将脾肾阳虚型慢性泄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四神丸加减,对照组予酪酸梭菌活性片治疗,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总有效率72.1%,证明四神丸可有效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泄泻。
2.2.2 滑脱不禁伤阴耗液,缓以酸收固涩,养阴增液 酸收固涩,即酸收固脱,涩肠止泻之法。气血津液原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RE患者受热线辐射所伤津液损耗在先,后因肠炎发作,腹泻、呕吐、便血反复而津液大量亡失,气随津脱气阴两伤,呈现“散、滑、脱”的病理特点,症见腹泻连连、口干、目涩无泪、心烦不舒、乏力纳差、舌红少津、苔燥、脉细涩。对于发作日久的慢性RE泄泻,痰、湿、热之邪随大便排出而已不显,当务之急一则峻敛久泻滑脱之势,避免亡阴亡阳之变;二则应当投补液生津之品,收敛机体已失阴液。酸味能敛能涩,与固涩之法颇为相似,而又有生津增液之效,如张景岳在治疗久泻时于补剂中加乌梅、五味子、罂粟壳等,谓之“固”。故在治疗RE时将酸收固涩之法合用,收魄门之气,补亏损之液,往往收效甚佳。
应当注意的是,泄泻日久气阴两虚的RE患者正虚仍较为严重,治疗时并不主张单以酸收固涩为主。江杨清教授认为治疗久泻遣方思路仍为扶正培本,补气温阳,在此基础之上可选用厚肠固涩之品[23]。如《儒门事亲》所载:“当先论其本,以攻去其邪,不可执一以涩,便为万全。”方剂可选用《伤寒论》中乌梅丸加减,予以补骨脂、骨碎补、肉豆蔻、五味子等补益涩肠止泻;若便血明显,予龙骨、牡蛎涩肠止血而不留瘀;若脘腹疼痛剧烈,可加用郁金、木香行气止痛。在应用酸敛固涩之法时,应在充分辨明RE患者虚实标本的前提下,确定患者实邪已去而虚象更为显著,不可操之过急乱投补涩,以防闭门留寇之患。
2.3 因势制宜,升提疏利贯始终
放疗本为削伐毒邪的过程,但放射线本身即是火毒热邪,邪气窒碍气机运行,直接或间接导致胃肠功能失调。无论是急性或是慢性期RE,患者为癌肿所困脾胃必定受累,加之腹泻频作,运化无权,以致摄入水谷化浊成湿,湿浊困脾加重脾虚,如此周而复始,脾虚气陷、脾虚湿困、肝郁乘脾多种病机相互影响,湿热、食积、痰饮等病理代谢产物由此而生。故RE的治疗应当散中寓收,攻补兼施,紧宗升提疏利之大法,并将之贯彻RE治疗全程,使清阳上升,百脉通达,五脏气机恢复调畅,泄泻自然痊愈。
升提之法其义有三,一则升提中气,二则善用风药,三则散肝悦脾。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RE患者受外邪所扰,中焦气机斡旋失布,清阳无以上升反下,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故《医宗必读·泄泻》云:“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陷,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风药多燥,且湿为土病,风为木药,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所谓下者举之是也。”[8]患者症见大便溏薄,胀滞即泻或肠鸣即泻,完谷不化夹杂泡沫,肛门下坠脱出,腹部满闷,肢体困重,倦怠嗜卧;舌淡胖苔薄白有齿痕,脉象濡数。脾胃派代表医家李杲在《脾胃论》中提出“升阳除湿”治疗“脾虚下陷”泄泻,即“风泄,水谷不化,谓之飨泄,是清气在下,胃气不升,古人皆以升浮药治之”。谢晶日教授也常选用柴胡、羌活、独活、防风、荆芥等升浮之品治疗泄泻,此类药物质轻升浮,气味芬芳,可升举清阳,发越中焦郁滞之气机,即李中梓所谓之“风药”[24]。同时,风药偏辛散,亦可疏肝以复肝脏疏泄之职,助脾胃运化,奏疏肝和胃之功,使湿去脾健,升阳止泻[25]。
疏利之法即疏理气机,消食导滞。《脾胃论》有云:“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倦困,心腹痞满,兀兀欲吐而恶食,或为飧泄,或为肠澼,此胃伤脾亦伤明矣。”脘腹胀满不欲饮食或食而不化是RE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加用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可起到良好的消食导滞之力。但李氏疏利之法并不只局限于促进消化,更强调的是疏导RE患者内在的邪气阻滞。RE患者本身癌肿就是邪气阻滞的一种体现,加上痰湿、瘀血、热邪壅塞,脏腑气机更加阻滞不通,干扰了正常功能,因此对于气滞者行气,痰结者散痰,血瘀者活血,随其所得而攻之,祛邪外出恢复脏腑生气,则泄泻自愈,这也“通因通用”的体现。刘启泉教授认为,患者若食积偏重,可在疏利的基础上选用保和丸;痰饮偏重可选用二陈汤加木香、苍术等;若泄泻与情志波动有关可选用逍遥丸加减。瘀血阻滞患者腹痛明显固定不移夜间加重者,可选用郁金、姜黄、赤芍、川芎等活血通络[26]。
3 小结
对于急性期的RE患者,泄泻病程在三个月以内,此时患者受热线灼伤较重,但正气尚未大伤,痰湿蕴结湿热壅滞,急以清凉、淡渗、甘缓为先,使邪去则病自安;慢性期RE患者病程迁延达三个月以上,泄泻无度耗伤气阴,阴阳俱损,此时应以扶正培本为要,治以温肾燥脾、酸收固涩,协调脏腑升降气机,培补气血津液亏损。无论是急慢性期,均可益以升提疏利,攻补兼施,散中寓收,根据具体症状及病程长短随证加减。正如李中梓所言:“夫此九者,治泻之大法业无遗蕴,至如先后缓急之权,岂能预设?须临证之顷,圆机灵变,可以胥天下于寿域矣。”基于李中梓“治泻九法”,辨证RE患者邪正消长,据证衡量祛邪与扶正缓急,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灵活变通,数法并用,方可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