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及要素分析

2021-01-06

图书馆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馆员智慧图书馆

闫 莹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铁岭 112000)

1 引言

近年来,学界和业界纷纷对智慧图书馆展开了讨论和研究,很多人认为要实现图书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需要将新技术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中,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而使用如此多新兴技术是否都能做到以人为出发点,成为大家争议最多的话题。据此,笔者从“智慧”的本质入手,从图书馆发展的视角出发,探究智慧图书馆的含义和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智慧图书馆应以促进人们的智慧活动为目标,重构相关要素,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从而激发人的潜力。因而,笔者对图书馆“智慧”的含义和图书馆形态进行研究,为探索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方法和路径提供参考。

2 智慧图书馆相关概念

过去的图书馆都是以“资源”作为图书馆建设的重心。但即使资源再丰富,也并不都能满足读者日益多样化的阅读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的变化从获取信息逐渐转变到图书馆的“空间”环境的获取上。于是,基于读者新需求的变化,图书馆开始关注空间建设。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图书馆的发展重心经历了从“资源”到“人”到“空间”的变化。笔者从资源、空间、人等要素多维度探讨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情况。

2.1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传统的图书馆业务主要是被动地将馆藏资源提供给读者查阅,这其中会产生因自身馆藏资源的局限而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智慧图书馆以“人”为主导,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宗旨,因此图书馆的整个业务流程是围绕着服务展开的,需要充分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来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

2.1.1 图书馆的传统资源

在传统的图书馆中,图书、期刊和报纸都是最主要的信息存储媒体,但随着纸质载体的发行量增长,图书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图书、期刊和报纸的购买、存储及管理。基于成本考虑,相对于读者无限的需求而言,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总量已经跟不上读者的阅读量。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电脑、智能手机和互联网颠覆了人们以往的工作与学习方式,使人们的通讯和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和通畅。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电子信息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即时通讯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之下,纸质文献逐渐被电子数据所替代。

2.1.2 数字资源的转变

近年来,互联网不断发展,知识信息不断井喷式增长,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读者对数字化资源的需求明显增加,对纸质图书的需求越来越少,对获取所需知识的及时性越来越看重。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读者越来越多地采用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读者希望能从海量信息中过滤低价值信息,带着目的性进行学习,快速获得所需知识。同时读者希望能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判断,进行深度集成化的学习。

2.1.3 智慧需求下的资源整合

智慧图书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互联、高效、便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历史的逻辑,新旧融合就是当今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武汉大学黄宗忠教授曾认为,从本质上来讲,智慧图书馆,不只是一个在空间上存贮信息的图书馆,而是以数字化形式在网络上高速传递信息的空间,它将取代传统图书馆,使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能够便捷地使用分散在不同贮存处的电子信息内容。因此,未来智慧图书馆的主要信息资源不是存储有限的纸质文献,而是来源于由众多图书馆和情报机构信息互联互通所形成的网络。因而,从纸质文献到电子文献的转变,智慧图书馆将会真正变成无墙图书馆或透明图书馆。

2.2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空间

“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其空间始终处在运动和变化中。随着5G 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慧空间”建设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从“书的空间”到“数字空间”再到“第三空间”,图书馆空间演变从单一到多元,不断地向前推进。

2.2.1 实体空间逐步被压缩

传统图书馆以借阅空间为主,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这体现了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属性。然而随着技术的升级,借阅空间逐渐被压缩。现代图书馆在数字时代已不再只是保存书籍、期刊、报纸、手稿等纸质资源空间的场所,而是逐步拓展成为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多维空间,资源也从传统纸质文献转化到数字化资源,并不断积累。如牛津大学图书馆建立了自己的专门数字化团队、视觉团队和网络化团队,积累了大量的数字资源,利用网络和相关技术,将一部分馆藏资源向世界各地的用户广泛开放,服务用户学习、教学与科研。传统图书馆的纸质图书资源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数字资源。数字化信息存储及检索技术推动了智慧图书馆向无纸化、智能化发展。甚至,在一些技术超前的国家或地区还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的无纸化发展理念。

2.2.2 图书馆多元化空间的兴起

图书馆要不断提升空间价值,“交流空间”可为用户提供交流互动的场所,进行知识的交流,促进知识价值转化创新。目前,“第三空间”和“创客空间”这些新兴概念促进了“交流空间”的实践和应用。读者可以在图书馆提供的虚拟环境中交流知识,碰撞思维,展开讨论。有学者认为,未来的图书馆是多维融合的图书馆,可以有多样的文化空间:阅读空间、研究空间、多媒体视听空间、艺术修养空间、休闲交际空间、娱乐空间、社交新媒体空间……未来的图书馆需要整合智慧需求,加强读者交流,加大虚拟空间建设。这样,读者可以在多样化的空间中获取阅读资源,进行交流互动。

2.2.3 智慧图书馆的空间融合

智慧图书馆的空间融合在新技术的蓬勃兴起中不断创新发展,深化功能与服务。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就有弊。互联网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同时,也暴露出技术的弊端。如新技术能够拓展信息资源传播途径,节省文献保存空间,提升文献利用率,另一方面系统存在漏洞、信息安全等问题。图书馆应该加强与新技术的不断融合,在基础功能之上,创新改革,提升空间融合质量。第75 届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指出,要充分利用新技术,进行图书馆实体空间的优化设计和改造,将图书馆从“书”的空间变为“人”的空间。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是对新时期“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智慧图书馆空间融合理念的践行。

2.3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馆员

从传统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图书馆员的角色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由“图书管理员”到“咨询服务员”,再从“学科馆员”到“智慧馆员”,图书馆员需要从图书的管理者转变为知识的管理者,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性的优质体验服务。

2.3.1 传统图书管理员的转变

以高校图书馆为例,传统的图书馆员或者参考咨询员,主要利用馆藏资源为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教学参考资料。而从事学科服务的馆员,则需要利用自身学科知识,针对学校学科建设做好学科秘书等工作,精准挖掘前沿的知识信息并提供给学校师资团队,图书馆的功能也从传统的借阅服务升级为读者提供知识发现、收集、分析等服务。图书管理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新技能,掌握图书情报、信息管理、外语、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技能,成为专业的信息资源引领者和知识产品提供者。

2.3.2 智慧视域下的馆员形态

随着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智慧馆员成为图书馆的工作主体,为用户提供综合服务。智慧馆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背景,更需要较为准确地掌握图书情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高效便捷的智慧服务。由于智慧图书馆更加注重用户需求、知识创新和人性化服务,所以对智慧图书馆馆员的综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必须要更新,要适应图书馆智慧化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释放馆员的潜能,提升智慧服务质量。

2.3.3 智慧图书馆对馆员综合能力的要求

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大量优秀管理者的加入和完备的人才培养计划,这就要求从招聘模式、人才配置、培养模式和激励机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提高智慧图书馆馆员队伍整体素质。对于智慧图书馆的馆员而言,要与时俱进,加强主动学习,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智慧图书馆是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图书馆建设的关键要素。国内外许多高校图书馆正积极探索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方式,以应对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需要。

2.4 关于智慧图书馆的服务

知识化是智慧化的基础,也是智慧化的目标。从传统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从文献服务到智慧服务,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也不断向综合性方向发展。

2.4.1 图书馆传统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为了满足用户的文献资源需求,由专业馆员将相关文献资源提供给用户来实现的。读者为了弥补自身所收集材料的不足,通过查询资料的方式,可以方便快捷地使用图书馆馆藏的文献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自身的需求。如,一般读者在做论文开题报告、撰写毕业论文时都会需要一些期刊论文、书籍以及学位论文等,自己不能准确收集和查询到相关的文献信息,这时可以到图书馆来查找对应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地扩展知识面。

2.4.2 图书馆知识服务

随着科技的进步,图书馆逐步从文献服务发展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发展新型图书馆服务,而发展新型图书馆服务的核心是发展知识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智慧图书馆旨在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利用资源有效提供针对性强的知识解决方案和知识产品。用户有时对自己的需求并不是很明确,对自己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也不是很清晰,智慧图书馆可以挖掘客户需求,从用户日常行为数据中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判断出用户需求并提供针对性强的知识服务产品。

2.4.3 知识服务内容的深化

智慧图书馆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整合资源和信息,为用户提供高层次知识服务和产品。知识服务能够从大量、分散、多维、纷繁的数据中寻找出用户日常行为的隐形需求,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分析用户行为,提供更为精准化、个性化、智慧化的知识产品、知识服务和解决方案。智慧图书馆一方面能够实现知识服务融合,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实体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互联互通,通过数据分析整理出有价值的信息,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 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3.1 完善智慧图书馆理论体系

学者们在智慧图书馆的基本理论、模式、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思考,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尽管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丰富而广泛,但还是比较独立,不能相互融合,不能达成共识,也未能形成体系。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学者们应该借鉴计算机科学、网络工程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深化智慧图书馆理论内涵和外延研究,由权威机构或个人对该领域众多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较为全面与科学的理论体系,以推动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转化。

3.2 加强智慧图书馆实践研究

目前,对智慧图书馆的实践研究较少,理论探讨比较丰富;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智慧图书馆的实践案例上,国内关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案例则较少。即便有少数学者以国内某高校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为对象探讨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实践问题,案例的实践范围和可复制性尚不足以起到参考借鉴作用。图书馆界学者应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实践中,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步伐,实现智慧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均衡发展。

3.3 深化智慧图书馆研究内容

尽管已有很多学者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研究探索,但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仍有欠缺,有些问题未被重视和深度研究。首先是信息资源安全方面,数字资源在传输和共享中会发生安全保密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个人基本信息和行为数据存储于图书馆网络服务器中,这些个人隐私数据存在泄露隐患。其次,现代化的技术与智慧服务还未达到深度融合,实践性应用研究较为欠缺,缺乏创新性和实质性研究。最后是人员问题,关于智慧服务主体即智慧馆员的研究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研究内容侧重于智慧馆员自身素质及队伍综合能力的提升方面,有关智慧馆员的认证标准和考核激励机制则研究较少。

3.4 积极引进国外成果和先进经验

自2003年奥卢大学图书馆Markus Aittola等提出“智慧图书馆”概念至今,相关研究的学者层出不穷,国内外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有关国际互联互通的研究较少。今后应该多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将国外优秀的建设经验与案例与我国实践相结合。我国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应该借鉴全球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经验,寻求一条适合中国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实践和发展道路。可拓宽研究视野,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交流、学者访问等方式,与国外图书馆界相关专家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内容、服务模式、运营策略等实践经验,加强对国外理论成果的研究,促进我国智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实践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学习借鉴先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成果。图书馆界要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一是要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尝试,推陈出新;二是要充分调动图书馆人参与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积极性,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步伐,让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促进智慧校园、智慧社会建设,用智慧化的服务推动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馆员智慧图书馆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图书馆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