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视角下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办学精神研究
2021-01-06刘蕾
刘 蕾
(苏州市职业大学 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中国现代师范教育制度确立于民国,当时西学东渐之风盛行,江苏的师范教育得风气之先。创办于民国初年的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下文有时简称“新苏师范”),因较好地将中国传统“师道”文化和近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融会贯通,办学走在了全省前列。百年历程,她曾为苏州教育界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为苏州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21世纪初,我国对小学师资要求逐步提高,构建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后,新苏师范必然步入由“三级”转向“二级”甚至“一级”教育体系结构的进程。虽然中等师范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但回眸校史,研究其办学精神,依然具有实际意义,这将为苏州乃至全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供镜鉴。
1 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校史概述
坐落于苏州盘门新桥巷内的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其前身最早为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11年,因苏州当时无公立女子学校,时任江苏省都督程德全要求在苏州筹建一所公立女子师范。1912年7月,学校正式成立。杨达权为第一任校长,毕业于日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杨荫榆受聘为教务主任。
1927年秋,江苏省推行大学区制,实行中(学)师(范)合校制,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立苏州女子中学。校长为英国留学归来的陈淑。
1932年7月,部分师范教育独立设置,学校改名为江苏省立女子师范。留学美国的龚慕兰接任陈淑出任校长。
1937年,日军侵华,学校停办;1938年,部分师生于上海租赁校舍成立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沪校;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沪校停办。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同年11月3日,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在新桥巷原址开学复课。
1949年12月,学校更名为苏南新苏师范学校,并入部分从原江苏省立苏州师范拆分出来的学生,由女校变为男女合校。1952年7月18日,苏南幼稚师范学校并入校内。
1953年1月,学校改名为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
1968届师范生毕业后,学校停止招生,同年改名为苏州玻璃厂遵义战校。1971年,遵义战校改名为苏州市第十三中学。同年4月,苏州市教育局另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苏州市第四十二中学。1973年8月,苏州市第四十二中学改名为苏州师范学校。
1981年,省教育厅发文,以苏州师范学校为基础,恢复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校名,迁回新桥巷原址。
1997年4月,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苏州教师进修学校和苏州教育学院三校合并为苏州师范教育中心,对外一律使用苏州教育学院名称,保留新苏师范学校建制。
1998年,苏州市政府取消新苏师范学校建制。2003年,市政府建立全新的苏州市职业大学,苏州教育学院整体纳入苏州市职业大学人文与基础教育学院。至此,中师办学画上句点。[1]170—175
回看百年校史,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学校办学兼顾师范教育和中学教育,以师范教育为主。1949年更名为苏南新苏师范学校后,由女校变为男女合校。二是中国古代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师范教育,只有大众对“教师”职业的一些基本认知。学校发轫于民国初期,办学过程中,任命的历任校长及主要负责人大多有赴日本、欧美等留学经历,他们既熟悉国内传统教育又接触到了国外先进的师范教育理念。因此,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创办之初,学校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既有中国传统“师道”文化的痕迹,又深受日本、欧美师范教育思想的影响。
2 吸收传统“师道”文化精髓,开办现代师范学校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 “师者,所以传道、 授业、解惑也”及“师之所存,道之所存”等思想,后世一直将之解读为“师道”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更将“师道”视为核心价值观念。清末民初,我国虽无现代意义的师范教育,但是对“师范”的认知,从古代先贤的论述中,基本可以概括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苏州,自古崇文重教、以师为先。新苏师范创办之初,秉承传统“师道”文化,将办学关注点放在“德行”和“学识”之上。
2.1 德行为先
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时期,学校形成了以“立德”为主培育师范生的宗旨,这在学校办学规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根据1912年制定的《师范学校规程》,学校将“德、智、体三育并进”作为教育宗旨。由此可见,立德是培养师范生的第一要义。师范生的“德”,包括“私德”“师德”和“家国情怀”。
2.1.1 立私德
学校草创初期就提出“诚朴”两字为校训,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忠诚、老实、质朴”之人。学校管理严格,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例如,要求学生一律着校服。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时期,校服简朴,上身多为白色或灰色制服,下身为黑色长裙。当时在学校的学生,家庭条件多为中上。学校严格规范穿着,一是杜绝攀比奢靡之风,二是希望学生得“物质质朴、精神富足”之趣。为培养学生高尚志趣,学校广邀中外名人来校演讲,美国教育专家孟禄、国学大师胡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等,都先后专程到校发表演讲。这对人格塑型期的学生来讲,意义非凡。
2.1.2 树师德
从入学第一天起,学校就将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及人生观教育,渗透到教学与管理的每一方面,重视师德培养,塑造两代师表。《师范学校规程》(1935年)规定:“校役和专任教员均以住宿校内为原则,与学生共同生活。”[2]客观距离的拉近,主观上增进了师生感情。直至20世纪80年代,学校许多青年教师在组建家庭之前,仍多选择校内住宿,探讨学业、课后娱乐、饮食起居都与学生在一起。爱生、敬业、奉献,是师德中最为朴素的内涵,教师们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之传授给了未来的教师。
一届又一届毕业的师范生走向讲台,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由青涩走向成熟。先期毕业的师范学长们,为后辈在教坛实践中引领、护航,这也是新苏师范的优良传统。新苏师范校友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曾表示:“在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庄杏珍老师,是我最大的幸运。她以自己严格的爱,纯粹了我的课品,引领我走上了语文教学的正道”[3]。庄杏珍1947年毕业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是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之一。她既是薛法根的校友,也是他实践道路上的恩师。1998年,一次公开课上,薛法根对课堂上一个频频举手表示“我知道”的女学生,抛下一句:“我知道,就你知道!”。学生听闻,当即黯然。课后,庄杏珍就此事致电他,严肃指出:课品如人品啊!薛法根受教颇深,深刻领悟到庄老师用她一生的语文教学生涯,诠释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课堂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美德。”[3]资深教师就是这样培育、帮扶年轻教师,使优秀的师德师风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
2.1.3 重家国
传统“师道”文化,一直强调教育与家国息息相关,《学记》有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4]教师承担着帮助国家改良风气、建设国家的责任。这种思想体现在现代师范教育中,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责任和使命担当。在新苏师范校史上,不乏热血激荡、家国至上的师生。
杨荫榆,1913年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教务主任,后前往北京任教,“女师大风潮” 后再次南下苏州, 继续从事教育事业。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苏州沦陷。由于杨先生精通日语,又是文化名流,日军要她出任伪职,遭杨先生严正拒绝。后为保护学生,她慷慨斥责日军暴行,于1938年1月惨遭日军杀害。1946年11月,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专门为她举行追悼会,设立荫榆奖学金,以示缅怀。[1]182授业恩师铁骨铮铮,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倪淑英(1916—1943年)、杨瑞年(1916—1942年)、蔡翔云(1916—1943年),三位苏州女师毕业生,3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40年代初惨遭杀害、为国捐躯。虽然他们的生命终止在二十来岁的花样年华,但爱国精神永垂不朽。
2.2 学识为要
学问是教师立身之本,人们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就是学识通透。原江苏省副省长王湛将中等师范教育称为“精英教育”。这个“精英”不是指生源和培养目标,而是因为中等师范学校云集了一批杰出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新苏师范师资雄厚,颜文梁、孙起孟、许嘉祥、顾学民……都曾任职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且学术水平可以比肩高校教师中的名师。
在优秀教师的悉心培养之下,学校人才辈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吴健雄、中国第一代化学家朱汝华、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著名作家罗洪、全国妇联主席罗琼……都是新苏师范的校友。
“严谨的教风,勤奋的学风,教者谆谆,学者谆谆,中等师范的教育质量历来为世人称道。从追求教育教学的高水平和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来讲,中等师范教育被誉为‘精英教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5]
3 借鉴日本、欧美师范模式,摸索中师办学道路
辛亥革命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加速转变。民国初期,政府对一系列旧教育制度进行改革。1912年9月颁布的《师范教育令》规定:“中等的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校教员为目的。专教女子之师范学校称女子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教员及蒙养园保姆为目的。”[6]受此规定指引,同年创办了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学校参考、移植日本明治时期的师范教育制度,“五四”运动后,又从欧美借鉴西方师范教育经验,开始摸索自己的办学道路。
3.1 以职业为导向
早期西方师范教育,将培养具有教育信念、职业伦理、教会/国家责任和教学能力的教师作为其师范性的具体内容。受此影响,结合民国初期社会动荡之中对基础教育师资的迫切需求,学校在创办之初就确立了“职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
参看苏州女子师范学校1922年9月所订学则。学则第二条:学校除师范预科、本科外,有附属小学校、蒙养园、附设中学科。第六条:师范本科三、四年级实行分组教授,各分甲乙两组。甲组注重文算科,乙组注重美术。[1]175由此可见,学校培养目标明确,师范专业特色明显。
学校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延续“癸卯学制”提出的师范学堂“以习普通学外,并讲明教授管理之法为宗旨,”[7]我国师范学堂专门增加了练字、练官话两个内容,即师范生要写得一手好字、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教学语言。这些要求,在新苏师范后来的办学过程中被具体为:重视教材教法技能和苦练三字(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一话/画(普通话/简笔画)基本功。
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1913年10月就开办了附属小学,作为学校的教育实习基地。实习分为参观、见习和试教。短以天计,长以月计。实习既可以满足学生实践之需求,在基础教育师资匮乏的年代,也能短暂缓解师资紧缺之窘境,不失为双赢之举。
对于就业,以“职业为导向”的思路非常明显。1933年,江苏制定《江苏省师范毕业生服务暂行规程》:“在服务年限上,要求普通师范学校毕业生服务年限三年。毕业后,应赴本县教育局呈验毕业证书,请予注册,由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支配服务处所,其支配方法,由各县教育局自行拟定。另外,师范毕业生未满服务期限,不得改就教育以外职务。”[8]新苏师范严格执行此规程,直至中师办学画上句点。为本地基础教育岗位对口输送专业人才,一直是学校坚持的办学宗旨。
3.2 推动普及女子教育
1896年,梁启超的《论女学》:“强调中国已国难当头,要富国强兵,抵抗外来侵略,必须重视女学,强国强种。”[9]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时代限制,女子中等教育并未能如愿普及。梁启超同时也提及我们应该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经验,大力发展女子师范教育。民国时期女师的创办,对于中国女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时新苏师范学校的女生多来自中上阶层家庭,许多学生的父母为知识分子,他们鼓励孩子接受继续教育;加之女师毕业生大多从事教育工作,这已经是当时社会能给女性提供的最佳职业选择了。这些为鼓励女子形成向学风气创造了较好环境。师范生,除去特殊教育的内涵,在本质上还是一名中学生。女子师范教育的良好发展,无疑为中等教育在女性中的普及贡献了力量。
学校在1949年12月更名为苏南新苏师范学校后,虽然由女校改为男女合校,但新苏师范对苏州女子教育的发展仍然功不可没。
3.3 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作为发轫于民国初期的新式女子学堂,新苏师范在办学摸索中一直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放在重要地位。学校通过突出校训、营造校园环境、成立社团组织、广邀名家讲座等方式,让人文素养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吴健雄女士,对母校在她求学道路上给予的精神启蒙心怀感恩。1928年,胡适受邀来校做了一场关于女学方面的演讲。演讲在当时谈不上轰动,但在某些个体的生命中却激荡持久。多年后吴健雄曾写信给胡适:“……你的演讲最动人、最有力量,……我听到你那次在苏州女中的演讲,受到的影响很深。后来的升学和出洋都是从那一点出发的。”[10]从学校到胡适,可能都未曾预料这样的活动安排会影响并成就一个年轻人。但对处于人生迷惘期的青年来说,这些洒下的启蒙种子,为他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1992年,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80周年校庆时,吴健雄回访母校时挥毫题词:“饮水思源,母校在怀念中学成致用,中西合理攀高峰。”[1]185
从学校层面来说,重视培养人文精神,旨在使学生韶华不虚掷,以备将来贡献于教育界。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教学理念,为那些不因循守旧、大胆求学、勇于追求人生价值的学生,提供了启蒙的沃土。
以时间为经,以办学特色为纬,在历史的坐标上追溯新苏师范百年校史。政权更迭、学制更替、校名更改,学校办学精神从传统走向现代。中等师范办学画上句点那一刻,并不意味着学校历史的终结,而是犹如壮士断腕找到了新生的希望。在教育主管部门统筹优化师范教育资源的指导下,新苏师范学校在苏州市职业大学找到了新的起点,中等师范教育发展的限制也找到了突破口,校史也在与苏州市职业大学的融合中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