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交媒体的英语协作学习的实证分析

2021-10-19谢晶晶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实验班协作显著性

谢晶晶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都明确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对高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用实证的方法对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过程进行研究,一方面能够促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另一方面构建的社交媒体协作学习模式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基于社交媒体的协作学习模式中受益。

1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

1.1 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的意义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进行了探讨。国内对协作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层面,如协作学习的研究历史、协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等。陈向明[1]对协作学习小组的生命周期、特点、规模和成员结构进行了理论上的建构。归樱[2]认为一定模式下的协作学习能够消除时空限制,为在线讨论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讨论的问题,易于调动不善表达的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林琳[3]采用小样本对学生课堂英语协作学习的研究表明:随着协作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其学习成绩逐次渐进增长。这些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2 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协作学习

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是指以网络环境为基础,组内成员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协作学习是一种方式,网络环境是学习的工具,完成某项语言学习任务是最终目的。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将英语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该学习模式下,小组成员通过网络媒介完成某项语言任务,也可以通过语言来解决某个问题。网络中有着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可以从中选取课堂教学所需的材料,弥补现有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情景交流等不足。目前,已有相关文献围绕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进行了充分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但具体实施的可行性和效果仍需进一步探讨。

2 基于社交媒体的英语协作学习体系的构建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英语专业一年级的学生,选取同一位英语教师所带的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两个班作为实验班,一个班作为控制班。实验班有学生91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84人;控制班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39人。参加前测的实验班学生91人,控制班学生43人,控制班有1人未参加前测,测试所得成绩全部有效。参加后测的实验班学生86人,84人成绩有效,控制班学生44人,成绩全部有效。

2.2 研究问题

课堂教学和社交媒体协作学习混合模式下,学生的英语成绩是否明显高于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成绩,即基于微信平台的英语协作学习是否能够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

2.3 研究方法

2.3.1 实验法

本研究通过搭建基于微信平台的协作学习小组,设计小组协作学习实验程序,开展实验研究,分析基于社交媒体的协作学习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2.3.2 定量分析法

为了解该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模拟试卷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进行英语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词汇与语法、阅读理解、翻译与写作等。使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通过协作学习观察量表及前后测英语成绩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基于社交媒体的协作学习辅助英语教学的效果。

2.4 实验设计

2.4.1 准备实验材料

研究者在实验前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准备协作学习材料和制订协作学习计划。同时,研究者还要调查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参与协作学习的意愿。在研究开展之前,研究者对参与研究的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进行英语测试。为保证前后测的英语试卷难度相当,本研究采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模拟试卷。

2.4.2 被试分组

本研究将实验班的84位学生随机分为6组,每组选择一位学生作为组长,组长的工作主要是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按照事先制订的学习计划,通过微信群帮助组员开展协作学习。学习的形式以聊天对话为主,目的是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控制班则按照正常的教学任务开展学习。

2.4.3 协作学习过程

教师通过微信发布英语学习资料,如推荐有助于英语学习的公众号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到难题可以通过微信群向同伴求助,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将问题通过语音或以文字的形式发布在微信群里并进行讨论和交流;组长记录组员的协作学习参与情况,也可以用截图的方式保存协作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相互分享比较好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基于微信平台的协作学习开展了一个学期后,这时可以使用相同难度的另一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模拟试卷对学生进行后测。

2.4.4 “三位一体”的监控体系

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社交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使其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学生借助这些媒体学习,其注意力有可能会被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适度监控,以便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协作学习。建立协作学习小组之后,每组设立一名组长负责制订本组学生的英语协作学习计划,起到社群共学、组长督学的作用。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也要树立自我管理意识,做到自我监督。教师的责任在于指导组长督学、组员自学,即从教师监督、组长监督、自我监督三个方面建立完整的协作学习监控体系,这将为社交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高效使用提供更好的保障。这种“三位一体”的监控体系使得社交媒体在英语协作学习中的应用得到更好的支持。

2.4.5 实验流程

本研究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采用相同难度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模拟试卷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进行测试,所得结果用来检验基于社交媒体的协作学习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大学英语成绩。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流程

3 数据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6.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别检验实验班与控制班前测、后测成绩的差异性。

3.1 实验班与控制班前测成绩结果分析

3.1.1 实验班与控制班前测成绩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实验班的前测样本数为91,控制班的前测样本数为43。实验班与控制班前测的平均成绩分别为45.8和47.3,标准差分别为13.8和11.4。由此可知,刚入学的大学生英语水平离大学英语四级标准化测试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总体成绩比较低。在平均成绩方面,控制班要高于实验班,这主要受实验班样本数远大于控制班的影响。

3.1.2 实验班与控制班前测成绩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

在统计学中,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用来检验两个总体均值是否显著差异,在独立样本t检验的过程中,方差是否齐性(方差是否相等)也需要验证。为了解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前测成绩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推断这两个样本成绩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设定显著性水平α为0.05。统计检验的过程和步骤如下:①利用F检验的结果判断两个成绩的方差是否相等。如果F检验统计量的概率P值是大于显著性水平α的,则可以认定两个样本成绩的方差没有显著差异(即方差齐性);假定方差相等时,可以进行F检验和t检验,假定方差不等时,直接进行t检验。②用t检验的结果对总体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判断。如果t检验的结果显示统计量的概率P值是小于显著性水平α的,则两个样本成绩的总体均值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否则总体均值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班与控制班前测成绩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班与控制班前测成绩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由表1可知,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平均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即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相当。

3.2 实验班与控制班后测成绩结果分析

3.2.1 实验班与控制班后测成绩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实验班后测样本数为84,控制班后测样本数为44。实验班与控制班后测的平均成绩分别为70.04和62.30,标准差分别为11.73和15.19。经过一个学期的语言学习,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英语成绩均有所提高,实验班的平均成绩高于控制班,由于实验班标准差小于控制班,所以实验班的成绩分布相对集中,而控制班的成绩分布相对分散。

3.2.2 实验班与控制班后测成绩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分析

为验证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后测成绩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对两个样本的后测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班与控制班后测成绩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在两个样本方差齐性的情况下,平均值t检验结果(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即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班。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实验班与控制班的前测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班与控制班两个样本在入学时英语成绩相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基于微信平台的英语协作学习后,实验班的英语总体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班,说明基于微信平台的英语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成绩具有显著性作用。

4 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基于社交媒体的协作学习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二是构建的基于社交媒体的英语协作学习体系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研究者应该更加注重被试分组、协作学习过程、“三位一体”监控体系等各个环节间的紧密联系。在今后的工作中,本研究将继续对学生的英语协作学习进行跟踪分析,并利用社交媒体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协作学习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猜你喜欢

实验班协作显著性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行知实验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团结协作成功易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协作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一种基于显著性边缘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方法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