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整合模型及提升策略

2021-10-19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数字化技能

何 剑

(扬州市职业大学 师范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自人类进入数字时代和信息社会以来,数字素养就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内容。关于媒介素养、技术素养、信息素养、数字素养等多个相似概念,包雅君等[1]采用文献研究法从其概念的时代背景、内涵等多个方面以对比的形式辨析了它们,理清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指出这些不同的概念均是时代依据不同知识技能需求而产生的,各有侧重,概念之间既有补充也有包含关系,而数字素养作为最近提出的概念,具备更深层和更广泛的特点。以色列学者Yoram Eshet-Alkalai[1]于1994年最早提出数字素养概念,其时代背景是人们步入数字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数字土著兴起,其目的是使人们能批判、创新、综合地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数字时代的问题。王佑镁等[2]认为数字素养是一个动态融合、不断发展的概念,是个体理应在数字时代具备的重要的生存技能。面对数字化的持续影响,为帮助世界各国加强数字素养教育、提升国民数字素养、缩减数字鸿沟,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制并发布了数字素养全球框架[3]。

截至2021年3月,在中国知网上以篇名为“高校教师”且关键词为“数字素养”检索发现,只有近三年(2018至2020年)五篇论文研究了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相关问题。杨爽等[4]构建了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将教师的数字素养利用统一标准进行准确评定,便于高校有目的、有原则地推进数字素养培养工作。郝水侠等[5]强调了对教育数据的挖掘、对学习数据的分析是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发展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几个策略。许烨[6]认为“互联网+”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的高低。赵钊等[7]认为当前以MOOC为代表的新兴教育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高校教学行为和模式将发生深刻变革,为更好地支持学生学习,高校教师需提升数字素养、寻求角色转型。顾红霞等[8]认为实施SPOC混合教学模式需要先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转变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1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含义

素养是一种习惯,一种准备就绪的状态,或一种特定行为方式的倾向。数字素养是指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利用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发现、评估、应用、分享、创造内容时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的集合。从本质来看,数字素养就是一种数字能力被内化了的习惯,一种数字技能应用就绪的状态,一种能用、会用数字技术的倾向。这种习惯、状态、倾向的程度可以用来衡量数字素养的高低。经过调研,目前这一概念得到大多数人认同。

基于素养的含义和当下人们对于数字素养的基本共识,笔者以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是指高校教师在数字化高校环境中有意识的、与时俱进的、灵活的应用当前最合适的数字技术(以ICT为主)来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关工作的持续内化而成的数字化知识、技能的统称。换句话说,就是高校教师时刻准备好用数字化技术解决相关工作问题的一种状态,就是高校教师习惯以数字化方式完成各项工作的一种倾向。它是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整合模型

依据高校教师的工作内容,笔者分析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主要构成成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一个“6+N彗星”整合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每个构成要素具体包含的数字化知识和技能见表1。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是可以通过测试这些数字化知识和技能来综合测量的[9]。

表1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6+N彗星”整合模型的各个构成要素

图1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6+N彗星”整合模型

该“6+N彗星”整合模型由彗头、彗尾两大部分组成。圆环形的彗头包括一核五块,都与学科专业无关,属于完全必修的数字素养,“数字基础”是核心,为“数字办公”“数字教学”[10]“数字科研”“数字社交”“数字安全”[9]这五大块提供了必要的支撑。长锥形的彗尾包括N个模块,都与学科专业有关,属于递进选修的数字素养,N的具体数目依据高校不同专业而定,N个模块主要是基于彗头的“数字教学”和“数字科研”向右由浅入深依次展开,右侧模块以紧邻左侧模块为基础进一步增加专业深度。彗头可以向四周拓展,彗尾可以向纵深挺进,所以,该“6+N彗星”整合模型具有可扩展性。

3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策略

关于如何有效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笔者经过调研思考,提出高校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333”(“三主体三阶段三原则”)策略框架,如图2所示。该框架建议由“高校教师”“高校”“政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三个主体合力来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关键在“高校教师”这个主体。高校教师在提升数字素养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反复经历“提高认知意识”“实施学习行为”“掌握知识技能”三个阶段,这是一个三阶段不断循环迭代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建议高校教师遵循三个提升原则:学,即主动学习,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开放深化,可持续发展;用,即学以致用,实践为主,现学现用,实用够用,灵活运用;升,即熟能生巧,常用常新,螺旋上升,量变引起质变,从技能到思维。

图2 高校教师提升数字素养“333”策略框架

3.1 从教师角度看如何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

面对不断发展的数字化高校环境,高校教师应该提高数字认知意识、扩展数字知识学习、强化数字技能应用[11]。

3.1.1 提高数字认知意识

观念决定行动[11],只有从心理上真正重视数字素养,深刻认识数字素养的重要性,真心愿意发展数字素养,高校教师才会有强大的内心驱动力促使自己有意识地学习数字工具、数字技术并将它们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因此,高校教师理应增强数字素养意识,更新数字教育观念,端正数字学习态度,从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

3.1.2 培育主动持续学习能力

高校教师数字认知意识的进步会引导高校教师自主的学习。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数字土著”进入高校上学,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数字素养提高了要求,高校教师作为培养大学生的主要责任人除了被动地参加高校和政府提供的数字素养培训之外,更应主动积极地通过多种方式自学数字教育技术;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不断进化,教育应用不断更新,高校教师唯有保持谦虚的心态、坚持不断学习,才能赶上、适应并引领数字高等教育发展潮流。总之,在持续进化的数字化高校环境下,高校教师只有开启终身学习机制、保持主动学习心态、实施持续学习行为,才能持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

3.1.3 积极开展数字应用

无论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学习,最终目的都是学以致用。高校教师在了解、掌握一些数字化知识和技能之后,理应将它们灵活应用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实际工作中,积极尝试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学科专业,教育环境的整合,及时总结反馈,以用促学,现学现用,边学边用,学用一体,形成“学”“用”“升”良性循环,螺旋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

3.2 从高校角度看如何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有利于高校的数字化发展,因此,高校有责任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发展进行管理,通过开展针对性培训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持久提升提供必要的助力。

3.2.1 常态管理与资源倾斜

建议高校依据校情,统筹设立一个管理本校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专职科室。这个科室将对接政府,直接使用或参照政府的相关标准制订本校的教师数字素养测评指标体系;直接选用或参考政府的相应资源库建设本校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资源库;为本校教师建立数字素养档案,定期组织测试评价、培训考核,跟踪记录每一次测评结果和每一轮受训情况,实行常态化管理。

高校应该重视本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作。一方面,基于政府制定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岗位聘用要求、绩效考核要求,进一步提高数字素养评分权重,从制度上进一步激发本校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对在课程教学、学生管理、课题研究、项目开发、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积极应用数字化知识技能的本校教师,从资源上多倾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以鼓励更多本校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引导更多本校教师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工作中。

3.2.2 招聘测试与职前培训

建议高校人事处在招聘新教师时,由专职科室对应聘人员增加数字素养测试环节,其他条件相同时优先录用数字素养得分高的人员。新教师上岗前一般会安排岗前培训,建议对他们增加数字素养培训环节,主要培训高校教师数字素养“6+N彗星”整合模型彗头部分所涉及的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由专职科室总体负责,其中“数字教学”“数字科研”“数字安全”等模块可分别由本校教务处、科技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具体主讲。

3.2.3 职后测评与继续教育

建议由高校的专职科室组织本校在职教师定期测评、定期培训,测评不达标应强制要求参加该轮培训。职后培训(继续教育)的内容分“基本”和“专业”两个层次,分别对应着高校教师数字素养“6+N彗星”整合模型的彗头部分和彗尾部分。“基本”层次的培训,面向本校全体教师,由专职科室主持实施。“专业”层次的培训,针对各专业的教师,建议由专职科室统筹管理、由各专业负责人具体落实。按专业类别实施的专项测评、专项培训,可以有请进来或者送出去等多种形式。

3.2.4 环境创设与课堂整合

只有沉浸在数字化环境中,不断接触数字技术,经常使用数字工具,才能真正掌握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由此,高校应积极为教师创设浸染式校园环境、实战式课堂环境,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创设数字化的软、硬件环境。建议高校同步提升校内其他人员的数字素养,可以事半功倍地加速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课堂是高校育人的主阵地、是高校教师的主战场,建议高校营造数字化课堂环境,倒逼教师不得不应用数字技术整合课堂教学、不得不在实战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

3.3 从政府角度看如何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

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数字时代的稳步发展,因此,政府有责任从资源、政策等方面为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供助力。

3.3.1 建设培训资源

建议政府因地制宜牵头组织建立可供本地高校参照的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建设可供本地高校分享的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资源库,并根据当地数字技术高等教育应用发展情况进行周期性更新和维护,鼓励本地高校参考选用。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不仅是教师个人工作需要,也是高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社会进步的需要,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宣传,着力推动测评指标、培训资源的牵头建设和共享利用。

3.3.2 职业资格认证

建议政府将数字素养基础知识纳入高校教师资格认证体系[5]。在颁发高校教师资格证之前,增加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6+N彗星”整合模型彗头部分所涉及的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该部分考核达标才能获得高校教师职业资格证书。

3.3.3 评聘制度保障

建议政府将高校教师数字素养“6+N彗星”整合模型提及的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纳入本地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条件、岗位聘用要求、绩效考核要求中,其他条件相同时数字素养测评得分高的高校教师将优先评级、优先聘用、优先评优,从相关制度上激励高校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

4 结语

在我国高校数字化发展大背景下,本研究探讨了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给出了高校教师数字素养“6+N彗星”整合模型,提出了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333”策略框架。整合模型既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逐步提升提供了规划基础,又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持续养成指明了发展方向;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可扩展性。提升框架所列的十条策略切实可行、容易推广,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有效提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数字化技能
高级技能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数字化制胜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