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数据在流动人口调查中的运用
2021-01-06□李国
□ 李 国
流动人口的信息登记一直是人口普查中的一个难点,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以及社交媒体应用的快速发展,为人口普查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人口数据精准统计提供了可能。
|流动人口的概念及特点
人口普查中的流动人口通常是指“人在户不在”或“户在人不在”的人员。流动人口可以分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流动人口登记是指主要对流入本地区的非户籍人口进行登记。
流动人口的特点:一是行为短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多变”,即职业多变、从业场所多变、暂住地多变;二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三是流入地域范围广泛,不易掌握规律。
|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存在的问题
随着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调查对象配合程度日益降低,导致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存在一些问题。
(一)调查对象配合意愿低
主要表现在对调查员态度冷淡,存在厌烦情绪;或是心存警惕,对本人及家人的各项信息不愿意申报;或是拒绝登记,上门时明明有人在家,就是不开门。
(二)申报的信息不全不准
一是由于流入人口中的青壮年白天大多在外上班或一段时间在外出差,留守的多为老人或小孩,普查人员上门登记时,被询问的人往往回答不清楚、不全面。二是人口普查的调查项目众多,住房、婚姻、工作等部分调查内容比较敏感,调查对象出于各种考虑,提供的信息不准确。
(三)特殊行业特殊群体容易被遗漏
流动人口居无定所,普查时容易打“时间差”,特别是从事各种类型的洗浴场所、饭店、旅馆等服务性行业的流动人口成分复杂,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想一次见到人很难,容易形成宣传的死角,加之工作时间与其他行业不一致,很容易造成漏登。
|萧山区人口普查中的大数据运用
(一)“宁聚蓝”等智慧治理平台在人口普查中的运用
一是精准掌握人员进出情况。通过智安小区大门人脸识别、门禁卡和车辆道闸等信息,精确掌握调查对象进出时间,调查员在上门过程中遇不到调查对象时,可以通过智安小区大门查询调查对象在家情况,合理安排上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二是精确判断房屋居住情况。“宁聚蓝”平台通过关联水务公司和电力公司,及时掌握住户的用水用电情况,通过水电消耗量来准确判断房屋是否有人居住。三是合理推断人员数量情况。宁围街道为每户配备了厨余垃圾桶,垃圾桶底设置有住户芯片,每天对住户的厨余垃圾产生量进行称重,通过厨余垃圾的产生量来推断住房内的人员数量。
(二)“钉管家”在人口普查中的运用
人口普查期间利用“钉管家”信息公告功能,对所有登记注册的房东和租客开展了人口普查相关信息通知推送,宣传人口普查工作,提高人口普查知晓率。
(三)电力大数据在人口普查中的运用
清查摸底和短表登记期间,利用国家电网基于“网上国网”手机APP 推出“e 普查”应用,为空置户的排查提供了依据,不仅让普查员少跑路,更提高了入户摸底的效率、准确率。
|大数据运用的建议
(一)信息数据赋能,摸清流动人口底数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速发展,常住人口信息包括户籍信息、流动人口信息等数据正从单一的数据信息向系统的数据信息方式转变。公安部门可以以健康码、城市大脑以及疫情期间对流动人口的摸底数据为基础,结合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车票信息、快递外卖信息以及人脸识别等信息,通过流动人口实时数据的调取、关联、分析,综合应用各种数据,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精准化定位,摸清流动人口底数,减轻普查员的负担,提高普查效率。
(二)部门数据整合,打通人口数据孤岛
目前行政部门已经积累了与人口相关的丰富的数据信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资源成为人口普查工作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与以往人口普查不同,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增加了身份证号码的登记项,可以设置身份证号码为关键字段,整合各部门数据,使信息化建设积累的资源在人口普查中得以利用。可由大数据管理部门统一数据接口标准,打通各部门数据信息链,利用公安、卫健、民政、社保、房管等部门的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住户资料和居住情况等信息,完善不同系统资料的整合与利用,减少数据之间的壁垒,打通数据孤岛,为流动人口普查登记信息核对提供数据基础。
(三)普查程序匹配,提高信息登记质量
人口普查采取的是全面调查方式,其数据是通过入户调查取得,数据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普查员的业务素养和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而行政记录是部门在管理、服务过程中收集的,其数据准确性比较高。因此,建议国家在普查程序设计时,要联合行政数据等外部数据库进行数据审核比对,将审核关口前移。例如在普查对象数据上报时,与整合后的部门数据库进行实时审核比对,对普查员的调查数据核查纠错,对调查对象不配合的部分进行补充。在调查对象数据上报时完成比对审核,可以提高调查对象自行申报的数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