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提升“江苏制造”优势地位路径研究

2021-01-06汪雪敏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1年12期
关键词:增加值江苏制造业

□ 汪雪敏

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挑战,党中央适时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江苏制造业门类齐全、总量规模大,拥有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了产业、企业、技术集聚协同融合发展的制造业生态链,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发展格局下,江苏制造业要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以此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升“江苏制造”优势地位,助力实现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

|“江苏制造”优势地位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转型发展压力,江苏聚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制造向创造、产品向品牌、速度向质量的“三转”之变,江苏制造业的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稳固和提升。

(一)总量规模优势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江苏制造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37166.5 亿元,吸纳就业1439.1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46744.3 亿元,占江苏工业法人单位的比重分别为90.5%、98.2%、95.3%,占 全 国 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12.9%、13.8%、13.9%。从营业收入规模来看,江苏位列全国第二,占比仅次于广东0.2个百分点;在制造业31 个大类行业中,江苏有28 个行业营业收入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9 个行业位居第一、8 个行业位居第二;电子、电气机械、化工、通用设备制造业的营业收入规模超过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5.8%、21.3%、16.3%、22.1%。从区位熵来看,14个行业区位商大于1,行业营业收入占地区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化学纤维、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区位熵达到2.4087、2.0505;纺织、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制造业的区位熵为1.7269、1.6017、1.5907、1.5335。

(二)产业集群优势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配套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制造业集聚、集群化发展具备一定基础,涌现了一批在国内甚至国际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制造业集群。制造行业覆盖面广,在列统的制造业31 个大类、179 个中类、609 个小类中,除“烟叶复烤”“锑冶炼”外,其他各行业江苏均有涉猎,制造体系完备,产业配套能力强。企业规模分布均衡,大中型企业核心引领、辐射带动,小微型企业协作配套、联动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2%的大中型企业贡献了54.3%的营业收入,98.8%的小微型企业贡献了45.7%的营业收入。集群效应日益显著,以各类产业园区为载体,江苏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齐头并进,产业集聚发展总体水平较高。如在化工领域,8 家园区上榜2020年全国化工园区30 强,入选数量全国居首;在集成电路领域,2020年无锡、苏州、南京三地入围集成电路竞争力十强城市。在最新公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25 个)中,江苏入围6 个,与广东持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三)技术创新优势

在总量规模扩张的同时,江苏制造业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在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道路上书写新的篇章。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5%,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65.1%,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1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社会比重在8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保持在90%左右,建成苏州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和无锡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2 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163 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分别达127家、2901 家。新旧动能转换有序推进,2020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7.8%和46.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达到10211.2亿元,占出口总额比重为37.2%,全国约20%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自于“江苏制造”。

(四)领军企业优势

近年来,江苏相继组织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百企引航”“千企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企业专注于细分产品领域的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以期提升江苏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截至2020年底,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制造企业16030 家,其中超10 亿元企业1809 家,超百亿元企业114家;55 家企业入选2020年中国制造业500 强企业名单,104 家企业入选工信部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113 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这些领军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高端,是行业排头兵,拥有明显的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具有很强的资源整合和集成创新能力,是江苏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辩证地看待“江苏制造”的优势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抓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国际产业转移、加入WTO 的历史机遇,制造业取得长足的稳步发展,整体竞争实力在全国各省市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制造大省”当之无愧。但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江苏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产业现状严重制约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能力和水平提升,突出表现为内循环解决不了高新技术、高端产品的供给问题,外循环实现不了价值链高端、技术链可控的目标。

(一)制造业比重下降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跟不上

2019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为35.6%,高于全国8.8个百分点,高于日本、德国、美国14.9 个①世界银行数据库中,2019年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数据未公布,此处为与2018年数据比较结果。、16.5 个、24.7 个百分点。从趋势上来看,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自2005年达高峰后基本呈持续下降态势,与200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比47.6%相比,累计下降12 个百分点,趋同于全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走势变化,但下降幅度高出全国6.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美、德、日三国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基本保持稳定,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其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在1 个百分点左右窄幅波动。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的下降,势必导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的上升。然而,服务业结构性的矛盾较为突出,“转型”却未“升级”的现象犹存。2019年,江苏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7.8%,比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低27.8个百分点,比2017年美、德、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低8.5 个、7.3 个、3.9个百分点。

(二)制造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产品附加值跟不上

近年来,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态势日趋明显,江苏制造业实现了由传统产业为主向技术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业为主的转变,先进制造业成为江苏制造业内涵式增长的主动力。2016—2020年,江苏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45.7%提升至50.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19.3%提升至23.5%,增速分别快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5 个和3.2 个百分点,是拉动江苏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支撑。尽管如此,江苏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普遍不高,与美、德、日差距明显。2018年,美、德、日制造业增加值率平均水平分别为37.2%、34%和33.9%,而江苏近年来制造业增加值率在22%—24%之间波动,差距至少在10 个百分点左右。分行业来看,2020年美国支柱产业化工、电子行业增加值率为45.6%和76.5%,远高出江苏23.4%和23%的平均水平。

(三)制造业体系完备的同时,高端装备跟不上

江苏制造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构筑形成了鲜明的比较竞争优势。许多制造企业反映,选择落户江苏,就是看中江苏较为完备的产业配套,原辅材料采购、产品营销、制造外包等上下游链条畅通,有利于企业较快扩产扩能、开拓市场。然而,尽管江苏是国内机械行业第一大省,机械行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规模占国内比重超过1/5,但高端装备的国产化率依旧不高,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尚未改变,国产装备的性能可靠性、精度保持性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如在高精度光刻机领域,ASML、尼康与佳能三家企业垄断了全球芯片制造市场;在高端机床领域,全球TOP10 数控机床企业被日本、德国和美国包揽,日本山崎马扎克公司以高速度、高精度在行业内著称,市场占有率常年稳居第一;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部件被日本企业牢牢掌控。

(四)制造业创新驱动的同时,基础研究跟不上

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江苏连续多年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创新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但作为产业技术创新最前端的基础研究发展滞后,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19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R&D 经费支出比重仅为6%,明显低于应用研究11.3%和试验发展82.7%的水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15%至20%的水平。而且,不同于我国基础研究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模式,发达国家的企业也积极投资基础研究。在美国,政府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占比在45%左右,企业达到25%,政企“双轮驱动”使得美国基础研究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也使得“美国制造”承载的科技含量、知识产权等优势明显。此外,江苏制造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仍然偏弱,虽然近年来获得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不少,但总体质量不高,缺乏重大突破性、颠覆性技术,对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支撑力度存在明显不足。

|新发展格局下“江苏制造”大有可为

(一)内需市场潜力巨大,“江苏制造”的内循环体系畅通有序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畅通经济良性循环的主引擎。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再加上近年来消费领域呈现出“追求质的提升、强调个性化需求”的变化趋势,内需已然成为制造业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遭受冲击,江苏制造业在省委省政府“六稳六保”工作部署下,实现加快恢复、稳定向好的良性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抓住构建国内大循环机遇,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内需“压舱石”作用不断增强,全年内销产值比上年增长6.1%,其中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10.3%、10.3%、14.8%,内销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达81.7%,对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97.5%。

(二)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江苏制造”的外循环体系基础稳固

在经济一体化和经济知识化的双重背景下,全球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和角逐,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制造业化”战略,甚至提出“产业链去中国化”这一观点。然而,当前全球水平分工的产业链布局和供应链结构是全球生产要素以市场化方式自由流动的最优化配置,我国以基础设施配套完整、营商环境良好和谐、产业工人吃苦耐劳等优势吸引了众多外资企业投资办厂,成就了强大而完备的产业集群,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是制造大省,产业集群优势更为明显,发达国家无法轻易实现对“江苏制造”的替代。数据显示,2020年江苏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继续保持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4500.5 亿元,比上年增长2.6%,实际使用外资283.8 亿美元,增长8.6%,新批及净增资9000 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大项目449 个,增长18.8%。

(三)战略机遇交汇叠加,“江苏制造”的双循环体系互促共进

随着对制造业促进经济发展、激发技术创新等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制造业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发展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十四五”规划中首次提到“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并提出加快补齐瓶颈短板、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深入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举措。对于江苏来说,长江经济带的“钻石带”让江苏加快沿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安全绿色的现代化工产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北翼让江苏区域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带一路”交汇点让江苏致力打造向东向西双向开放的世界级大通道;自贸区建设让江苏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更高层次的创新。此外,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核心驱动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到来,新技术、新产业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江苏要抓住“弯道超车”的机遇,把握技术创新的风口,于变局中开新局,赢得科技竞争的主导权和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新发展格局下提升“江苏制造”优势地位的路径建议

(一)着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着力破解集群发展瓶颈短板,推进集群建设走向“高峰”。实施卓越产业链打造工程,推进重点产业焕新行动,通过强链补链目录指导,锻造优势产业长板,补齐产业基础短板,推动全产业链整体水平跃升。实施“百企引航”计划,培育自主品牌本土企业,提升领军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实施“千企升级”计划,推动中小企业改造升级,形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高地。

(二)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抓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应用链的深度融合、循环畅通,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一是推进重大技术攻关,补齐关键短板和弱项,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二是强化基础研究,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研究,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有效提升技术自给率。三是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产业创新体系,破解制约科研人员创新活动的不合理束缚,推动市场需求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实现成果转化路径最优化、创新产品效益最大化。

(三)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通过“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精准实施,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江苏制造”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继续加快出清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持续推进“减化”和“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严禁“两低三高”企业投产运营;落实和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清理规范各类涉企收费,降低全社会各类营商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四)着力强化数字技术赋能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发展工业互联网为重要抓手,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要加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升级,实现装备、生产线和工厂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着力提高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联网率,提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要大力推进核心系统、关键部件的技术攻关和规模化生产,不断突破人工智能、区块链核心框架和算法,提升实时数据库、工控系统等的国产化率,形成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增加值江苏制造业
2021年1—12月机械行业运行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数读江苏
2020年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9%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江苏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