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加速深度融合仍需提档加力
——浙江省乡村产业融合和乡村数字化调查报告
2021-01-06浙江省地方统计调查队课题组
□ 浙江省地方统计调查队课题组
为了解浙江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期浙江省统计局组织开展了产业融合和乡村数字化课题研究,通过对乡镇、村干部、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规模农户的访问和问卷调研,成功获取有效样本2530 个。研究显示,乡村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农业升级的新动力、农村进步的新抓手、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但受资源禀赋、人才、资金等因素制约,乡村产业融合仍存在融合程度不深、内生动力不足和数字赋能作用不强等短板,亟须着力破解。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旺增收富民
多年来,浙江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等方式,着力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纵向延伸、横向拓展、主体多元、模式创新、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现代化水平提升
2020年,浙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05 亿元,增加值2225 亿元,“十三五”时期分别年均增长1.9%和2.1%。农、林、牧、渔、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比例由2015年的48.9∶5.2∶14.5∶29.2∶2.2 演变为2020年的46.0∶5.1∶13.4∶32.4∶3.2。以乡村休闲旅游为主体,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乡村产业不断壮大。2020年,新确定50 个省级休闲乡村、60 个省级农家乐集聚村创建主体。截至2020年末,累计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9 个、特色农业强镇113 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8 个,建成单条产值10 亿元以上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80 条。2013-2018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73.2、77.6、80.8、83.1、85.1 和86.8,呈逐年稳步提升态势。
(二)注重“三链重构”,产业融合提档升级
近年来,浙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模式创新为动力,融入生态、数字、文化、乡愁等元素,重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乡村产业融合逐步提档升级。一是创新产业融合模式。产业的纵向拓展和横向嵌入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从“接二连三”的“种养+”初级产业融合模式,向“互联网+”“文化创意+”等升级产业融合模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农业+文化”“农业+康养”“农业+休闲旅游”等“农业+”模式应运而生。调研显示,有26.9%的产业融合企业是“农业+”的新型模式企业。二是延伸农业产业链。调研显示,近半数的乡村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近二成已经进入到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行列,产业链得到了延伸。三是利益联结更加紧密。调研显示,在产业融合方式(多选)中,订单收购方式的占35.2%,“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占46.6%,“公司+基地+农户”的占25.4%,村民入股的股份制合作方式的占32.7%,真正实现了让农民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共享收益。
(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有力助推乡村振兴。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引领,打开农产品销售市场。调研显示,56.1%的受访者认为,产业融合发展打开了农产品销售市场,拓宽了销售渠道,有力促进了农产品销售。二是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产业融合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使订单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得到较快发展,更好地带动提升经营主体参与能力,扩大参与机会。调研显示,从产业融合的主要企业类型(多选)看,属于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有62.1%,属于农业合作社的有53.6%,属于“农业+”有26.9%,股份合作制农场6.6%。三是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治理提供重要支撑。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为村集体经济提供重要来源,改变了村容村貌。调研显示,42.8%的受访者认为,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有42.2%的受访者认为,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乡村复兴,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如义乌市李祖村通过众创众筹发展休闲农业、村特色小吃街等,以股份制形式带领村民增收,仅特色小吃街一项就可使村集体每年获得60 多万元收入。
(四)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创新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注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和带动农民参与产业融合发展,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浙江农民收入已经连续36年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2020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6 ∶1,是城乡区域最协调的省份之一。调研显示,有83.1%的受访者表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给农民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56.1%的受访者表示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44.4%的受访者表示产业融合发展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拓展了创业创新机会。
|产业融合发展中应关注的短板和问题
近年来,浙江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但由于资源禀赋限制和农业弱质性局限,以及城市化对农村人才抽离等影响,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
(一)人才紧缺制约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很关键。但调研显示,人才缺乏仍是乡村产业融合最突出问题。当问及所在地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时,67.3%的受访者表示“经营人才缺乏”,位居第一。一方面,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农村人才严重外流,另一方面,外来人口素质不高,导致农村常住人口以老弱病残、低文化素质人员居多。调研显示,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是“当地能人”,而外来工商投资人、“返乡人员”和“职业经理人”较少。78.9%的受访者表示,当地乡村产业融合企业经营者为“当地能人”。当地能人留不住、外部人才不愿来的尴尬现象严重延缓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同时,乡村产业发展后继乏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据乡村干部反映,农村大学生回流很少,有的农场主专门送子女上农业大学,但多数学成后不愿继承父业。
(二)土地制约和基础设施薄弱影响产业融合推进步伐
产业融合,用地是刚需,也是瓶颈。调研中,部分经营主体负责人反映,在农田保护背景下,产业用地难问题突出。大部分乡村产业融合项目需要一定面积的设施用地或建设用地,但设施用地的适用面小、审批手续繁杂,建设用地限制多、用地指标落地难、规划滞后、土地出让成本高,使部分产业融合项目难以落地或扩大生产。同时,浙江平原、丘陵、山区、海岛构成的地形地貌特征,决定了部分偏远农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也对加快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形成一定制约。调研中,当问及所在地产业融合发展存在问题时,反映“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等客观条件限制”的受访者达57.4%,居第二位。
(三)资金、技术制约乡村产业融合提档加速
资金是产业融合发展的血液。从调研结果看,当前产业融合主要资金来源渠道为自有资金的占82%,银行贷款、政府补助、集体资金和集资等其他融资渠道,依次为58.1%、31.9%、18.7%和12.4%,相对较少。当问及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最需要得到哪方面帮助时,选择“资金支持”的达57.4%。知识水平较低、专业知识和技术信息化等知识技术要素缺乏,也一定程度上对村民参与产业融合的热情有负面影响。调研显示,有39.5%的受访者表示村民产业融合发展意识不强、参与热情不高。
(四)产业融合深度有待强化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通常有两个方向,即以农业为基础,向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顺向融合,以及依托农村服务业或农产品加工业向农业逆向融合。无论是顺向融合还是逆向融合,都需要以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为前提,但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涉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导致一些地区的产业融合程度较低、融合层次较浅。以农产品加工为例,浙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2017-2020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依次为3.2、3.0、2.9 和2.8,呈逐年下降态势。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精加工、深加工程度不足。从调研结果来看,42.4%的乡村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其中80.5%为初级加工型企业。
(五)数字化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有待挖掘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产业深度融合更需要数字化支撑。农业层面,产业数字化、主体数字化实现程度还不高,“不好用”“用不好”“用不起”等成为制约数字化生产的主要堵点。农村层面,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治理能力与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农村数据“信息孤岛”和业务工作“纵横交错”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体化全链条的数据共享机制还未完善,无感监测、智能预警、全面感知等方面的能力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层面,有的数字化应用“适农化”程度不够,过于强调管理监测功能,忽略了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感受,导致农民不爱用。相当一部分农民受到教育背景、生活习惯、收入水平等影响,对数字化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融合需提档升级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必由之路和乡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为抓手,持续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激发新活力。
(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完善要素市场,为产业融合提供来自技术市场、产品市场、人才市场的变革动力,降低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不同市场的交易成本。通过改善新生产体系中的生产条件,提升产业融合中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从而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流动、集聚。另一方面,创新农村产业融合组织主体、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村组织主体内部利益分配,激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浙江的资源禀赋和乡村产业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小农户仍然是农业农村的主体,实现乡村产业深度融合、立体推进,必须正确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一是要加快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鼓励和支持各类主体探索融合路径、创新营销模式、强化品牌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二是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完善订单农业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主体以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资源要素入股,形成按股分配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利益共同体,推动产销联动型利益链接,强化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让农民通过土地、房屋、劳动力等要素以及参股等形式参与利益共享。三是鼓励产业链各环节连接的模式创新,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组建技术创新和增值提升战略联盟。
(三)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资源配置及要素保障机制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推广离不开人才、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保障。一是要完善乡村产业融合顶层设计。在宏观层面加强政策指引,根据资源禀赋做好整体规划,统筹管理部门的职权和利益攸关方的关切。二是建立资源要素在农村流动的激励机制,出台适配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等,使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能够真正流向乡村产业融合领域,并促进农技知识、经营理念、信息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在农村和农业领域的扩散。积极鼓励农村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使农村成为新型农民生根发展的沃土。三是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支持政策、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探索创新用地方式,推进农田、村庄土地综合整治,并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土地在规范管理的同时予以优先保障。
(四)探索数字赋能,让数字在产业融合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
推动浙江乡村振兴示范省建设,要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关键生产要素的重要价值,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发展主线,以乡村为主战场,发挥数据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一是打破数字壁垒、填平数字鸿沟。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行物联网、云平台体系在乡村落地,强化农村数据采集渠道建设,为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和智慧农业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服务。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要素跨界配置,稳步推进数字经济与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化布局,以数字农业项目为基础,大力推广“农业+互联网”“云认养”“APP 掌上农场”等农业新业态,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数字化。三是提高企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和数字经济平台等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基于深度融合发展基础上的乡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