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派生产业统计的思考与建议
2021-01-06王娅楠
□ 王娅楠
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统计均以行业划分作为统计的主要分类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进而形成了各类新兴产业、重点产业等具有时代特性的派生产业,传统单一的行业划分统计已不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经济活动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单一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从事产业链中多个环节或从事多个相关产业非常普遍;二是新经济领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行业,触角延伸至国民经济各行各业,范围广泛;三是国民经济各行业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业新,变化快,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向更多领域拓展。
这对以行业统计为对象的统计调查带来严峻挑战。依据现行统计调查制度,将国民经济以行业作为分类标准,跨行业的新产业经济都被分割在不同的行业,导致无法实时根据新产业发展的特点统计其规模和增长趋势。
在此背景下,国家统计局近年来逐步出台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体育产业、健康产业等系列派生产业分类标准。派生产业分类体系是既相对稳定又层次丰富的开放型产业分类体系,也满足按需求导向深化统计改革的需求。本文通过派生产业统计的现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派生产业统计的现状
(一)派生产业的内涵
派生产业是指在原有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基础上,从中选取对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的若干行业组成的产业部门,即按照特定的经济活动和范围对国民经济行业进行的再分类。广义上讲,在促进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加快转型升级、壮大重点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各类产业均可称为“派生产业”。
(二)派生产业统计的目的
在经济活动相对简单的环境中,按行业统计是最适合开展经济统计调查的。一方面,将法人单位按其主要业务活动界定在所属行业中,按行业为基本统计单元,开展统计调查操作成本低,行业识别和界定十分简单。另一方面,不论是税务部门、工商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等相关部门数据均按行业分类,按行业分类的统计数据易于和部门数据衔接。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越来越复杂和多元,新旧动能的更替转换,各种跨行业新经济形式层出不穷,现有统计模式已无法满足政府决策需求,派生产业统计应运而生。派生产业统计是客观反映各类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地位、贡献及变化,把握当前战略发展实践的内涵变化,实现以新的发展理念带动经济发展,更好地反映新经济模式发展进程与成效,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类重要统计工作。
针对这一现状,就必须在按行业层面开展统计调查的同时,在更细分的派生产业层面开展统计调查。派生产业是一个开放、不断演进的概念,因此派生产业统计的对象和范围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目前依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决策以及社会公众对派生产业数据的需求,各层级的统计系统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派生产业统计的构建和测算工作,指标监测体系日趋完善。在制度方面,国家已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体育产业、健康产业等系列派生产业分类;在各地实践中,浙江省、无锡市等已出台数字经济等重点派生产业的产业分类目录。
派生产业统计和行业统计并重,需要同时建立和维护两个层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派生产业和行业目录之间对应的关系,将按行业统计得到的数据,精确地拆分到派生产业中,从而达到派生产业经济拆分到不同类别和不同地区的目的。
(三)派生产业如何统计
社会经济发展是具体的、生动的、变化的。相比于通常的国民经济统计核算,重点鼓励和加快发展的“派生产业”,在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会有所不同。一是要明确特定地区一定时期拟重点培育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及其具体描述,也即明确需要统计的各个派生产业的边界、构成及其对应于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具体类别。二是要明确拟对派生产业进行统计描述的主要特征,也即明确构成派生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包括以增加值为代表的,反映派生产业一定时期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综合性指标;资产、从业人员等反映资源禀赋或占用的指标;以及特定派生产业一定时期向市场、为公众所提供产品或服务规模、技术支撑等的“个性”指标。三是要明确主要指标统计测算方法。既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又考虑方法上的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且尽量促使不同的派生产业同一指标在测算方法上的一致性,增进产业间的可比性。
|派生产业统计的难题
从体现新经济的核心目的出发,根据国家目前发布的派生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存在分类界定难、企业认定难、数据获取难、数据收集难、总量核算难、横向对比难等难题。
(一)分类界定难
派生产业的具体定义、范围界定和编码等框架设定主要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标准顺序和排列层级,按照企业的主要业务活动,从中选择对经济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组产业开展统计分类调查。但在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常常多元业态混合经营,特别是新兴现代服务业企业,经营模式、经营业态较灵活,在新经济领域具有很强的融合性,企业往往存在跨产业经营,具有融合、交叉、共生的特征。从事多领域经济活动的企业通过行业代码难以确定其是否为相关派生产业。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处于传统行业内的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不断出现新的业态、新的模式,跨界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传统生产+个性化定制”“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传统商贸+新媒体推广”,这些都为派生产业的分类界定增添了困难。
(二)企业认定难
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派生产业分类目录中,大多数行业仅部分生产业务活动属于派生产业统计分类,这类行业在国民经济行业代码后加*号作为标记,需要对行业内企业进行人为认定,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困难。甄别产业分类属性不仅需要根据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业务,还需根据企业的具体服务对象。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例,为生产活动提供的律师、公证、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活动属于生产性服务业,为居民生活提供的法律服务活动属于生活性服务业。以养老产业分类标准为例,6432 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中只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提供第三方服务平台的互联网活动,包括互联网养老服务和产品销售平台、互联网老年旅游出行服务平台等才能认定为属于养老产业。因此,对派生产业的企业认定,需要在对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业务和服务对象充分调研、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判断。
(三)数据收集难
派生产业正通过智能制造、分享经济、移动互联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向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渗透,现行统计指标不能完全呈现派生产业经济的发展全貌和各细分领域的发展亮点。同时经济快速发展,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结果运用到派生产业统计中时略显滞后,面对灵活多变的经济领域,如需反映派生产业全貌则需对规模以下和限额以下部分进行定期抽样,而现行“四下”小微企业抽样调查按照分行业、分地区经济总量推算要求进行抽样设计和调查,抽样企业对派生产业经济不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抽样方案与结果不一定适用派生产业统计。涉及规模以下和限额以下部分的数据收集方法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另一方面,由于派生产业统计分类涉及企业具有轻资产、高人力资本投入的特征,较传统企业变动快,其平均生命周期和传统企业相比较短,本身具有不稳定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往往难以纳入统计并计算相关数据,企业名录动态维护难度较大,容易造成漏统。
(四)数据获取难
目前除了少数独立经营,且具有明确运行边界的派生产业经济体外,大多数派生产业不仅根植于传统经济主体之中,而且还具有跨行业、甚至跨产业的显著特征;不仅隶属于单独的经济主体,而且还与若干经济主体发生着相互关系;不仅是以资本为纽带的经济关联体,而且还可能以技术、平台、甚至服务模式为纽带的经济联合体。因此,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派生产业经济,按照目前“独立核算法人”为原则的统计体系,就显得“力不从心”。
现行联网直报统计调查数据以法人单位为主,新经济中网络购物、网络出行和网络直播等互联网总部平台企业以总部单位所在地报送数据,以产业活动单位形态开展业务的分公司、办事处、营业网点或分地区的数据较难获取,这部分总量较大,对地方派生产业经济的反映有一定影响。
(五)总量核算难
派生产业核算方法较为独立,与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方法有所区别。派生产业中,行政事业、金融业、农业等部分行业尚未实现联网直报;互联网金融、现代农业设施等数据较难获取,无法通过单个企业数据汇总的方式获得;部分重点领域如网络零售、直播平台的数据核算存在较大难度。
同时在派生产业统计中,存在企业认定难,融合部分量化难,数据收集和分拆难等问题,给总量核算带来较大困难,在核算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重复计算或漏算的情况。
(六)横向对比难
虽然国家统计局目前出台了派生产业统计分类标准,但各地在派生产业分类和企业认定的执行中,因地方产业发展情况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国家统计局尚未推进派生产业增加值测算方案,各地区在派生产业核算口径和汇总方法上存在差异,统计结果难以进行横向比较。
|完善派生产业统计方法制度的建议
现行统计制度框架与分工体系下,加强派生产业统计,需要进一步致力于完善产业分类,明确指标体系,统一测算方法,促进制度科学、数据可比。
(一)建设开放型派生产业分类体系
一是推进派生产业分类方法的制度化。派生产业变化快,建议结合地方特色,在产业分类体系的内涵、外延上适当调整,逐步建立一个既相对稳定又层次丰富的开放型产业分类体系。派生产业统计监测方法的制度化有助于增进延续性和可比性。二是加强重点产业分类的顶层设计。国家层面,围绕“十四五”规划重点产业,进一步完善派生产业分类体系,增进国家重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变化和国际竞争力的统计反映,增进对地方的指导。三是鼓励各地结合地方特色积极创新。各地实践中,如果拟统计的派生产业,上级权威机构已公布分类,采用上级已公布的,便于横向比较、判断在区域中的相对水平;如果地方特色较强,尚无上级权威机构明确分类,按与国家一致的方法,在信息供求双方充分沟通基础上,构建地方重点产业、产业链统计分类,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发展需要。
(二)构建以“增加值”为核心的统计指标体系
对各个派生产业的统计监测,既需要反映产业运行、资源禀赋等的共性指标,也需要反映派生产业特点的个性指标。
1.建立以增加值指标为核心的共性指标。首先增加值指标是抽象了各类经济活动具体特征的综合性指标。派生产业涉及多行业、多种主体类型,可反映经济特征的指标很多,增加值作为唯一“通货”,有助于内在一致地统一反映派生产业规模、构成。其次增加值反映质量、效益,符合党和国家对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再者,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内在一致,便于判断派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成长、作用和地位。以“增加值”为核心构建派生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符合目标导向,有助于增进产业间、地区间的可比性。
2.建立反映资源禀赋的个性指标。产业的发展活动,对产业发展水平、竞争力等的统计反映,除了增加值指标外还需要反映资源禀赋或占用情况的指标,最突出反映派生产业产品(服务)提供、技术支撑等业务指标。如对于文化产业,反映文化服务规模、竞争力的出版物发行量、演出场次、文化产品(服务)贸易额、梅花奖得主人数等。特定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一定程度上也应是一个相对稳定且层次丰富的开放型指标体系。其中“个性”指标的确定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主提出并负责统计为宜。
3.同一指标不能简单加总。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经济活动的四级分类各自独立不重叠,但派生产业之间可能有重叠。例如文化创意设计产业既属于“文化及相关产业”,又属于“生产性服务业”,游览景区管理既属于文化产业,又属于旅游产业,特定地区一定时期不同派生产业的统一指标值不能简单加总,需综合反映,如统计“文化旅游业”,需对交叉部分进行剔重处理。
(三)加快模型软件的开发
建议按数据生产流程和以增加值测算为核心、基于财务状况调查的主要指标测算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平台,开发派生产业统计模块。一是加快基于统计系统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派生产业甄别模型开发,提高对派生产业单位库的建设与管理效率;二是加快基于经普数据库和国家一套表联网直报平台的派生产业主要指标快速汇总程序的开发,提高派生产业统计信息的时效性;三是加快建立一套表平台内部数据共享机制和在派生产业统计上的大数据应用,在技术上保障数据生产和使用的合法合规性。
|以更开放姿态密切合作,促派生产业统计更有价值
相比于通常的政府统计,派生产业统计范围广、内容杂、变化快,加强派生产业统计需要多部门及部门内部机构之间更加注重各司其职、分工协作。
(一)更加强化开放协作的共识与理念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适应经济发展本身多层次、动态演进等特性,增进对派生产业统计本身开放型的共识。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增进对派生产业统计制度建立和实施在部门间以及部门内部机构之间相对开放与密切协作的认识统一。三是增进对派生产业统计数据共享、减少重复统计,提高数据生产效率。
(二)更加密切统一制度框架下的部门间分工协作
一是注重对派生产业方法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尤其对产业分类的编制、相同统计指标的确认、指标解释、测算方法等方面尽可能保持一致和制度化,增加数据结果的可比性。二是在派生产业分类、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加强统计信息供求双方沟通,增进共识。在方案执行过程中,按职责分工协作,如以增加值为核心反映产业运行的主要综合性经济指标由统计部门负责,反映派生产业产品与服务规模、构成、技术支撑等“个性”指标由部门统计为主。三是在对派生产业各项指标统计测算、数据质量评估,以及撰写分析报告时加强部门间数据资料的有效交换与协作。
(三)更加顺畅部门内部机构之间分工协作
一是按数据生产流程增进分工协作。以统计部门为例,现行分工体系下,由名录库专业为主,加强派生产业行业属性的甄别与单位名录库生成,由工业、贸易、服务业等专业为主,负责采集基础数据并整理,由核算专业为主负责综合指标的测算,并共同做好对派生产业统计的成果化。二是以派生产业核心特征或被关注方面为导向,明确派生产业统计的牵头专业。由于派生产业统计范围与生产流程的跨越性,建议明确各派生产业统计机构的牵头专业在部门内部相对分散,以避免工作任务过于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