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抵边村寨“空心化”形成机制与治理对策

2021-01-06赖足兰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边民空心化边境地区

赖足兰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引言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明确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1]。当前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

在国家安全中,边境安全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抵边村寨是靠近国境线的村落,坚持抵边生产、生活就是宣称边民的活动区域、国家主权的行使范围,具有“固守边疆、稳定边疆、建设边疆、振兴边疆、富裕边疆”的重要作用[2]。全国包括136个陆地边境县(旗、市辖区),107个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一半,大部分边疆省份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落后于一体,经济发展指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边境安全中,抵边村寨居民是边疆地区的长期居住人口,其不仅是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国家主权前沿地带的保卫者。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人文环境、历史缘由,边民聚居的抵边村寨被赋予了双重属性:一是边民进行耕作、畜牧、生活、繁衍的场域;二是守土固疆、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沿阵地[3]。抵边村寨山高路远,地震、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山体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发,道路、供电、供水、宽带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水平低,技术匮乏,边民可供选择的生计方式较少,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贫困线以下,边境地区缺乏养育人口的自然、人文环境,边民不断外迁,抵边村寨逐渐成为无人居住的“空心村”,目前“空心化”问题愈演愈烈。

二、抵边村寨“空心化”形成机制解析

抵边村寨的“空心化”主要体现为边民外迁,耕地荒芜,村寨文化流失,村落缺乏凝聚力与向心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空心化”是一个由量变转变为质变的过程,不仅影响边疆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文化交融,还会进一步危害国家安全。国内学者将边境特定区域的人口虚少、外流、流失的态势和过程称为边境“空心化”、“空巢化”、“过疏化”或“虚空化”[4]。学者方天建指出,边境“空心化”是指边境地区抵边村寨长居人口基数下降和抵边耕地抛荒化问题[5]。徐黎丽、杨丽云认为,空巢不仅是村庄实体的空巢,也是村庄精神的空巢[6]。李航指出,民族地区村落的过疏化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人口的长时和异地流动、经济的“原始化”回归、社会组织能力的弱化、民族文化特色的消解等方面[7]。白利友、谭立力认为,陆地边境虚空化的本质是以边民为主体的边境常住人口对其传统生存生活空间的疏离[8]。边境空心化发展导致“空心村”的出现,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外流、农业生产衰微和村庄聚落空心化[9],与内地的“抵边村落空心村”相比,抵边村寨“空心化”将导致边疆无民垦守、无人守边的情况[10]。“抵边村寨”是陆地边境虚空化的重点区域,因守土护边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抵边村落”虚空化、空心化在边境虚空化进程中日益凸显。

(一)区域环境限制抵边村寨的发展

抵边村寨的总体特征可概括为“山、荒、寒、边”等四个方面[11]:“山”是指绝大多数陆地边境山区面积大,土少沙石多,水土流失严重,供电、供水、道路、邮电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极大制约了人们的经济活动;“荒”是指抵边村寨人烟稀少、土地荒凉,尤其是指新疆等地多沙漠、戈壁;“寒”是指抵边村寨高寒缺氧,对边民的生存、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制约作用;“边”是指抵边村寨位于国土的边缘地带,远离政治中心,却担负着边防重任。抵边村寨大多处于高寒、偏远地区,土壤沙漠化、盐碱化严重,土地营养物质缺失,有些地区甚至种不出粮食、蔬菜,边民的生活、生存成本较高,温饱问题有待解决。

(二)落后的基础设施影响边民扎根边疆

我国陆地边疆地区由于人口分布较分散,资金投入不足,道路、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12]。虽然在兴边富民、精准扶贫等政策的扶持下,抵边村寨的道路、供电、供水、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快速完善,但边疆地区与内陆省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比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基础设施落后的表现主要总结为以下四点: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我国陆地边疆地区交通普遍落后,铁路网、公路网较单薄,路网密度小,且分布不均匀。二是信息通讯不畅通。边境地区因常驻人员稀少,一直以来是无线信号覆盖盲区,智能设备普及率不高,信息共享不及时。三是边境教育水平低下。由于边民不断外迁,边境人口出生率出现负增长,村级小学因适龄受教育儿童减少而撤销,边民子女只能远离家乡前往乡镇、县城就学。四是抵边村寨人口稀疏且分散,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边民就医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抵边村寨的基础设施与内陆地区的村落相比,道路、信息、教育、医疗等方面都有待提高,边民因缺乏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而无法扎根边疆、安居乐业。

(三)村落布局松散导致村寨缺乏凝聚力

一方面,抵边村寨建设用地管理不规范,边民零散性居住,村落建设缺乏规划、架构混乱,房屋风格迥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林地,主体功能区不明显,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土地浪费。边民长期在外务工、经商,房屋年久失修,结构损坏、变形,牢固的房子逐渐成为一堆废墟,为了省时省力,边民则在县市购买新房或者在村寨的边缘区修建新房,村寨中心地带以旧房、危房为主,而外围地区新房林立,影响村容村貌。空间上的不合理减少了边民之间的互通往来、村寨之间的联系,邻里关系淡薄,族群认同感弱,边民对族群、村寨、故土的依恋程度低。另一方面,抵边村寨布局零乱,道路、水电、生活垃圾处理等人居环境的一些基本条件亟需改善,脏、乱、差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抵边村寨选址多以丘陵山地为主,倚山傍水,地块狭小,地势崎岖,难以形成集中的大村落。

(四)人口结构不合理降低人口再生产能力

20世纪60、70年代,很多边民利用地缘优势迁居国外,边境地区的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之后,虽有部分边民从国外搬离回来,但是边境地区的跨境民族依据经济发展条件而“钟摆式”地选择居住国,倾向于选择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达的一国,边境地区的人口流动性较大,基本处于自然增长状态[13]。人口结构不合理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男女比例失调。抵边村寨适婚女性为寻求更好的生活而选择外嫁,边境村寨的婚育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光棍村”层出不穷,大龄未婚男性居多,适婚女性数量不断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口再生产能力。二是人口老龄化。由于边境地区移民、外迁等现象不断加剧,抵边村寨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大部分老年人没有缴纳社保、养老保险,只能省吃俭用、自力更生。三是出生率下降。我国自1982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数,晚婚、晚育等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一部分抵边村寨适婚人口甚至没有经济条件组建家庭,再加上边境地区人口外迁,抵边村寨人口不断减少[14]。

(五)城乡收入差距大引发人口外流

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抵边居住村落人口的密度,造成搬迁家庭抵边耕地的抛荒化现象。城镇地区经济水平高,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要素集聚,易形成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集聚化的经济带。城镇居民利用周边地区的优势,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年收入远高于小农经济模式下的边民。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无法跟上城镇的发展步伐,由于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因此无法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发展特色产业、龙头产业。此外,边境村寨的边民市场意识薄弱,短时间内不能从市场经济大潮中获益,勤劳不能致富、增产不能增收的现象时常发生。我国虽已实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精准扶贫等政策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的事实掀起了抵边村寨人口外流的高潮,抵边村寨人口数量减少,逐渐成为了空壳村。

三、抵边村寨“空心化”的影响

(一)无人守边导致国土被外来者侵占,影响国防安全

从地缘政治视角审视,抵边村寨“空心化”问题既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边境地区人口外流、人口过疏不利于边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境安宁,危害国家安全。边境地区虽驻扎着哨所,哨兵会不定时边境巡逻,但由于地理环境相对恶劣,陆地边境线长,有时存在无人看守的边境管控漏洞。抵边村寨靠近国界线,边民在进行耕作、放牧等日常生产、生活的同时,可观察接壤国的社会动态、沿边军事部署变化,以及接壤国边民越境种植、放牧、砍伐林木等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充当国家防御与边境安全的“保卫者”。边民一旦发现非法出入境人员,可汇报可疑人员的位置与动向,为边防军人充当向导,在固防、守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青壮年大量移民或外迁,村落大多只留下老人、小孩、妇女等群体,难以形成规模性的民兵组织,无法发挥边民保卫边疆、充实边防力量、稳定边境场域的作用,进一步削弱戍边、守边的整体实力。

(二)人口外流引发人口安全问题,弱化边境防御能力

抵边村寨“空心化”问题会引发跨境贩毒、盗窃、诈骗等社会治安问题。人口外流引发人口安全问题,体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非法跨境婚姻居多。边境地区聚居着较多跨境民族,跨境而居、跨国通婚现象普遍存在。抵边村寨的跨国婚姻大多是未进行登记、不合法的事实婚姻,境外的配偶没有我国的居民身份,无法享受医保、养老保险等待遇,影响边境场域的长治久安。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差,大量抵边村寨女青年选择外出工作、择偶,婚育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男青年择偶空间被挤压。边境地区男青年选择与越南、缅甸、老挝等毗邻国女性组建家庭,具有血缘、亲缘、地缘、相同文化、相似语言的跨境民族构成了跨境婚姻的主体。跨境婚姻缔结的方式多样,但以“事实婚姻”为主,仅注重婚姻仪式,不注重法律意识,边民办理婚姻登记率较低,非法婚姻居多。不合法的跨境事实婚姻一般发生于经济水平低下的贫苦家庭,呈现低收入、低学历的特征,内生动力弱、凝聚力小,家庭易破裂。二是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边民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经商,长期背井离乡,家庭因工作、就学等原因分散而居,子女由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看管、监护,辍学率居高不下。青少年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教育缺位,亲情缺失,边境地区青少年打架、斗殴犯罪案件增多。三是老龄化问题严重。抵边村寨的青壮年为了更好的家庭生活而选择长年外出工作,没有时间赡养老人,边境村落的老年人只能种植一些蔬菜、瓜果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老年人没有经济条件前往养老院等机构安享晚年,一旦遭遇突发事件而无法照顾自己,老年人的何去何从就演变成为家庭乃至社会沉重的问题。

(三)人口外流造成生产资源的闲置,降低土地使用率

青壮年的流失导致边境地区人口数量骤减,大多只留守一些年长者、儿童等弱势群体,因此村落只能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降低。边境村寨青年人口不断减少,耕地、林地等资源无人看管,劳动力的匮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生产资源的闲置、浪费,降低了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边境地区本可以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文化发展边境贸易、边境旅游等产业发展经济,却由于缺乏技术性人才、知识性人才,种植、销售、宣传等渠道狭隘,致富路、创业路、脱贫路、小康路越走越窄,抵边村寨的发展缺乏“新鲜血液”。此外,边境人口的大量外流、外迁造成了流入地的就业、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压力,抵边村寨与流入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困难。

四、抵边村寨“空心化”的治理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国家相关部门在西部开发、精准扶贫及兴边富民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转移支付等措施,加大对边境地区道路交通、医院、学校、公园、体育馆、养老院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资金、项目、技术上向边境地区倾斜,加快边境沿线抵边村寨的经济发展,减轻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压力,降低边境地区居民承担建设费用,提高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吸引更多外来人口到边境地区发展。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边境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优势,不断完善购房、医疗、交通等服务,优化人居及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改善民生,吸引内陆地区的退休人员到边境地区定居、安度晚年,发展康养产业和边境特色旅游产业,培育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人口回流。加大对边境地区公共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实现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乡镇基层卫生院在医疗保障、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完善抵边村寨医疗卫生服务网点的建设,切实解决边民看病就医等基本社会保障问题,让这些抵边村寨边民安居乐业,调动边民守土固边的积极性。

(二)深入推进文化教育发展,培养专业型人才

由于抵边村寨生源逐年减少,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网点的布局,撤并部分学校势在必行。农村学校的撤并直接影响着边民子女的就学,加重了家庭的教育支出,边民子女的辍学率开始反弹,这与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技文化素质是相悖的。对于因学校撤并所加重的家庭教育支出,应列入政府的教育经费预算,以减轻边民的家庭负担。要进一步加大对乡镇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增设教师的边境津贴。在师资的配置上向农村学校倾斜,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备,实现教育公平。结合边境地区产业优势,采取灵活办学方式,加强与知名高等学府合作。结合地区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边境地区高等教育,合理规划专业,为边境地区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针对目前抵边村寨人口外流,缺乏优秀人才的实际情况,选派有志于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到村挂职,担任村官,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保障大学生村官生活待遇。提高村干部的津贴补助标准,激发工作热情。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基础上,用高工资福利待遇实现“变鼓励为激励”,吸引人才和产业聚集。

(三)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村寨联系

结合农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根据抵边村寨的产业发展特色,理清村落发展思路,统筹安排各类资源,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因地制宜、详略得当规划村落发展,做到与当地经济水平和群众需要相适应。通过科学设计和合理布局,优化抵边村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抵边村寨延伸,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多样化为美,突出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保留抵边村寨特有的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确定为特色保护类村庄。坚持保护建设并重,防止调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破坏抵边村寨生态环境、毁坏历史文化景观;发挥边民主体作用,充分尊重边民的决策权、监督权,打造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抵边村寨。此外,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落,以及人口流失严重的村庄,确定为搬迁撤并类村庄。

(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留住青壮年劳动力

结合抵边村寨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尽可能将产业链留在抵边村寨,让边民就近就地就业。立足边境地区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基础,打造沿边生态高效安全农业经济带,加快转变抵边村寨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沿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生产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致富边民能力。注重利用好跨境劳务政策带来的劳务成本优势、区位优势形成的物流产业集聚基础,促进边境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专业加工制造业产业园建设。加快边境产业发展,不断完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壮大边境地区经济实力,让边境群众安心扎根边疆,更好履行守边固边神圣使命。

五、结论

抵边村寨分散在内陆的边缘地带,除部分国家级、省级口岸周边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外,其余边境地区大多属于高山峡谷、悬崖峭壁、飞石沙漠等自然环境较差,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道路、文化教育、供水供电、卫生服务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区域,导致边疆地区的边民无法扎根于抵边村寨,迁往县、市、省会城市、中东部城市,边境人口逐年不断流失,边民的年龄、性别等人口结构长期不平衡,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不断下降,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抵边村寨远离城镇和经济中心,生存生活成本高、发展空间有限,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提升,抵边村寨人口减少、边民内迁是必然的趋势。吸引边民返乡就业、扎根边疆地区,要把各项惠农、强农、兴农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增加农业收入、边民补助、草场补贴,创造良好的务农、守边条件和环境,提升边民生活水平,确保边民在边境地区安居乐业,减缓抵边村寨“空心化”问题。

猜你喜欢

边民空心化边境地区
西藏边境地区边民居留稳定性调查与分析*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乡村振兴视野下贫困山区村庄空心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
严阵以待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乡村旅游视阈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探讨
新墨西哥州的边境地区 探险蒙蒂塞洛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