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政治建设:百年经验与时代要求

2021-01-06安瑞龙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纪律中国共产党政治

安瑞龙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核心,统领着党的建设全局,决定着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党的十九大以“根本性建设”的表述方式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价值。回望历史,党的政治建设作为贯穿党的百年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条主线,也是党建研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视角。沿着这条主线,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不过,“从整体性角度考察建党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研究不够”[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对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其基本经验,明确其时代要求,以期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理论帮助。

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进程的历史考察

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恒久之策和根本保障,回顾党的政治建设一百年的宏阔历程,可将其划分为奠基与开端、探索与曲折、修复与优化、强化与成熟这四个主要阶段。

(一)奠基与开端:在革命战争中开辟党的政治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着眼于革命党的历史方位和政治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并对其进行了奠基性的思考和探索。自建党以来,我们党就极为注重根据政党政治新的实践赋予党的政治建设以新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便通过制定党的政治纲领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构建起共产党人的整体目标和价值体系,宣告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曲折中前行。这种曲折性集中体现在党成长过程中党内“左”倾错误的出现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式选择。1929年,针对革命军队中存在的轻视政治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重要原则,围绕强化党的领导地位、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等方面,确立了党的政治建设很多核心原则,体现了我们党加强政治建设的新自觉。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明确提出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的科学命题,并且强调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2]。这一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党的政治建设事实上被作为党的建设之基础性领域范畴纳入到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布局体系之中”[3]。正是在推进“伟大工程”中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才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才有了明确的革命道路与前进方向,才能够逐步走向胜利。

(二)探索与曲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探索党的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党的政治地位、历史使命和现实境遇均发生了转变。然而由于执政经验不足,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既积累了经验,又留下了教训。1950年,针对执政后党内出现的新问题,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整风运动,之后又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整党整军运动,使全党上下得到了思想和政治上的洗礼,有效整顿了党内存在的居功自傲情绪和贪污腐化现象,使党的政治领导力和执政能力都得到了强化。随后,1956年党的八大顺利召开,第一次从执政的角度探讨了党的建设有关问题,提出执政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良好开端。遗憾的是,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党的政治建设在探索中误入歧途,“过度政治化”的问题对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造成了严重破坏。总而言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最重要的,是党的政治建设史上重要的一章。

(三)修复与优化:在改革开放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着眼于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维护党和国家团结安定的战略考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之后,为了解决党内少数人思想松动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要求,坚定了全党全社会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信念,有效规避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党的政治建设的侵蚀。随着对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三大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逻辑起点,将党的政治建设与“四个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党在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党的政治路线进一步向前推进。20世纪末,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聚焦“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学习活动。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遵守和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的章程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4]总之,正是由于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才保证了党的内部团结和肌体健康,才确保了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四)强化与成熟: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深化党的政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针对党面临的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一段时间里,党的集中统一的政治优势有所削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开始就着眼于党的政治建设,部署重点转变党的作风,通过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使全党政治信念更加坚定,使整个党组织心力同一;通过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化解了党内潜在的政治风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党内政治风气焕然一新,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随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成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命题。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第一次从战略高度提出党的政治建设问题,首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2019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颁布,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成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5]。2019年12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并进行了6项具体制度安排,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层次清晰且架构合理的理论体系也日臻成熟,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巩固和政治使命的履行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6]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了滤除制约自身整体运行的不利因素、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影响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力量,贯穿于党的理论和实践之中,其间的成败都成为党加强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准确把握这些历史经验,为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一)必须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政党政治运行的系统化表明,政党组织的能力取决于其组织的整体性。为保障党组织的正常运转,整合全党的力量以更好地实现党的目标,政党内部必须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作为连接党内各政治要素的支点和纽带。这就决定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在党内建立起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机制,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各层级权威的影响力,尤其是党中央领导机关权威的发挥,以实现政党力量的聚合。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提出全党服从中央的政治要求,党的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7]。随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四个服从”的政治原则,为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供了基本遵循。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加强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提高党员干部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1954年,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的中央”“必须把任何地区、任何部门的党的组织及其工作看作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整个党及其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8]。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党中央的权威必须加强”“没有中央、国务院这个权威,不可能解决问题”[9]。历史证明,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是开创党的政治建设新局面的首要任务和实践指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被提到更加显著的位置。党的十九大将其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体现了党对维护中央权威和加强自身全面领导的高度重视。历史与现实都已证明,中国共产党要有效应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变革中的多元挑战与多重压力,必须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党的领导聚合多元主体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定位

立场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所处的价值原点。政治立场作为政党立场的核心表征,是政党及其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取向和价值定位,内在于政党及其成员的意识之中,从总的趋势引导和规制着政党及其成员的行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为党的政治使命的履行和政治价值的实现提供着导向性的支撑。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其直接目的是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最终目的是助推党的目标和使命的实现。双重目的的实质,指向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纵观党的发展历程,党的政治建设从来都是密切联系群众,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其政治实践的起点和归宿,这是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根基和基本经验。党创建之初,就将自身命运与人民群众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922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的先锋军”[10],深刻阐明了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是站在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把密切联系群众树立为党的优良作风,指出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揭示的就是党的政治标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中国改革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苏联解体后,基于中国政党政治面临的严峻现实,党明确强调:“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11],必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腐败、作风问题而引发的党内政治生态污染已经严重损害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通过强化党组织和党员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增强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服务意识,整饬了党纪党风,维护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与现实都已证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执政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价值,完成党在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

(三)必须围绕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不懈奋斗,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目标牵引

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是党的事业的方向标识和行动指南,体现着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规定了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战略定向和党的建设方向。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关键要件,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奋斗目标和各阶段的任务,离不开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的科学指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政治建设是在一定的政治目标牵引下开展的政治实践活动,是具体的、历史的,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要结合特定时期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赋予党的政治建设新的内涵和实践,有力推动了兴党强党的历史进程。建党之初,党就把制定正确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作为立党之本,“把实现共产主义确定为我党最高政治纲领,把统一中国并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定为最低政治纲领,把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暴力革命视为基本政治路线”[12]。经过革命的长期检验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毛泽东深刻地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13],强调了政治路线对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及时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路线。邓小平一方面重视加强党中央权威、改善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将发展社会生产力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他强调:“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4]。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为了避免党在旗帜、方向、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习近平强调:“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15]因此,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既要围绕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而展开,把准每一个重要的历史关节的政治方向,保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又要“融入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制定和落实全过程,做到党的政治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特别是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16]。历史与现实都已证明,什么时候偏离党的纲领和路线,什么时候党的政治建设就会出现重大挫折。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明确党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形势变化和历史使命,紧密结合党在特定时期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才能为党的政治建设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将党的全部力量凝聚到正确的价值目标和前进道路上来。

(四)必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保障

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仅体现着党内权力制约监督的政治属性,还体现着政党政治运行调节的制度架构。从属性维度来看,政治纪律是党的纪律体系中最重要的形态,旨在维护党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线上的行动一致,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从功能维度来看,政治纪律对全党的政治行动具有普遍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是党内关系规范化、秩序化和现代化运作的制度保障。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和突出优势。早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就规定了多项与政治纪律相关的内容。1922年党的二大制定通过了对党的第一部正式章程,专门单列“纪律”一章,对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范。1927年11月,党中央召开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通过了《政治纪律决议案》,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份专门关于政治纪律的文件,其中强调“只有最严密的政治纪律,才能够增厚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力量,这是每一个共产党所必具的最低条件”[17]。长征途中,张国焘公然分裂红军、企图另立中央,严重触犯了党内政治规矩的底线。鉴于其严重后果,为了使党内关系走上正轨,1938年党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议的政治报告中指出:“鉴于张国焘严重地破坏纪律的行为,必须重申:(一)个人服从组织;(二)少数服从多数;(三) 下级服从上级;(四) 全党服从中央。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18]将“四个服从”作为党的重要政治纪律予以明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当时遭到“四人帮”严重破坏的党内状况,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对党的政治纪律进行纠偏和重塑。邓小平认为:“中央说要落实政策,他就是不干。这是什么问题?这就是政治纪律问题。”[19]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力度不够,党内政治生态遭到严重侵蚀和污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断强调:“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20]“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21]由此可见,要落实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必须将“两个维护”明确为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引导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历史与现实都已证明,没有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正确把握和严格落实,党的政治建设就会缺失必要的制度保障,从而使其流于空泛的抽象形式。

(五)必须发展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精神支撑

党内政治文化作为政党品格的精神底蕴,不仅维系和传承着党的精神命脉,而且为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着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现代政党,由先进文化孕育而生,发展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是党的政治建设在心理文化层面的展开,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深沉持久的熏陶和滋养。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就注重运用先进文化的力量建党兴党、治党强党。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正式成立,完成了党内政治文化对党内成员的首次洗礼。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党内政治文化的最初形态与“幼年时期”的党一样不可避免的存在脆弱性的一面,极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干扰和破坏。延安整风时期,为了彻底纠正建党以来各种“左”和右的错误,彻底摆脱主观主义的束缚,党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次马列主义集中教育活动,通过整顿党内不良的学风、党风、文风,实现了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扬弃和升华。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使全党在马列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全党认同并写入党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党内政治文化的正式形成”[22]。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党中央在全党营造了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浓厚气氛,批判和清除了非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党内健康文化的侵蚀。改革开放之初,破除原有的封闭性思想,成为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23]他要求全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和主观偏见,鼓励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致使许多不良风气乘隙而入,渗透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之中,严重腐蚀了党的健康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首次提出了“党内政治文化”这一概念,并对其积极意义进行了阐述。从具体阐明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24],到诠释“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5]的重要价值,无不体现着党对发展先进党内政治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坚定意志。历史和现实都已表明,只有不断培育党内先进的政治文化,坚决抵制和反对党内各种不良风气以及庸俗腐朽的思想观念,才能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强大的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

三、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时代要求

当前,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党的政治建设要融入政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将“政党之政”的基本属性和“政党之治”的有效机制结合起来,实现政治强党与制度治党相统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这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时代要求。

制度是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必须遵守的活动原则和行为规范,对于政党这样组织性、严密性、协同性要求极高的政治组织而言,政党的制度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党组织运行的稳定与高效。制度治党作为中国共产党为应对党内外政治形势变化而提出一种新的治理形态,其基本途径在于通过构建配套衔接、刚性执行的制度体系以管理党内事务、规范党组织和党员的行为,其基本目标在于将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现实实践中有效的治党秩序,从而在这一转换和实践中,全面提升党的统一思想、严整组织、净化作风等党内治理能力,进而实现党内生活的健康有序。与制度治党相比,党的政治建设强调的是对党的权威的主动服从和自觉维护,侧重于对主观世界的内部改造;制度治党强调的是党的权力的制度化运行和强制执行,侧重于客观世界的外部制约。“主观的思想逻辑与客观的行为逻辑是党员主体在实践中自我表达的一体两面”[26],反映到党建实践中便是政治强党与制度治党统筹兼顾,不可偏废。当前,我国正处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时期。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中国共产党能否将党的政治建设与制度治党有效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与制度治党的有效结合,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规章制度,力求让党内治理在制度框架下运行。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政治建设成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称谓,并论列了六大具体制度,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法治化、科学化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既要求我们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引领广大党员坚定站稳政治立场,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又要求我们注重发挥制度的根本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建立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教育全党自觉尊崇制度,时刻用党章党规党纪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政治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联动化的政党治理模式,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党建规律的新探索,也是对政党治理现代化时代课题的真切回应。

总之,坚持政治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时代要求。只有构建政治强党与制度治党的联动化治理模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内蕴在党的政治建设这一综合性、系统性、动态性复杂有机体中的多维张力,进而提升党的各层面建设良性衔接与互动配合的水平,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加科学;才能更好地回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将党的积极影响力扩大至各个领域,从而实现国家、社会、党之间三元关系的良性有序和协调有力。

猜你喜欢

纪律中国共产党政治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彭绍辉:违反群众纪律最可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