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进展

2021-01-06赵昀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91期
关键词:免疫治疗生存率受体

赵昀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

0 引言

肺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随着人们生活环境不断恶化,烟草行业快速发展,肺癌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据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自21 世纪以来,因肺癌导致死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成为肿瘤致死疾病首位,受到临床学者高度关注[1]。肺癌诱发因素较多,疾病初期隐匿性较强,临床检出时以中晚期患者为主,极易被患者所忽视,错失治疗时机,是导致肺癌患者高死亡率主要的因素。非小细胞肺癌为临床常见肺癌病理类型,约占80%,因肿瘤分化程度较低,组织转移扩散较晚,临床检出时以中晚期患者为主,近5 年内死亡率较高,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2];现阶段临床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多以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为主,考虑患者晚期癌组织迁移,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单纯应用手术及放化疗效果不佳,于患者生存率提升无显著增益效果。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完善,免疫治疗手段被确立起来,于临床晚期疾病中取得较好运用反馈。本文特针对免疫治疗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应用有效性进行探究,旨在为临床疾病诊疗工作开展提供经验借鉴。

1 免疫治疗原理

免疫系统作为机体清除、识别系统,主要清除、识别体内异常细胞、外源性抗原等程序,于肿瘤治疗应用中,通过杀灭T 细胞,有效避免癌组织分化,避免适应性免疫应答,以延长患者预计生命时长;近年随着临床对免疫治疗关注度不断提高,治疗应用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免疫治疗成功性与T 细胞具有直接关联性,通过阻断药物抑制性受体,有效避免T 细胞功能障碍,有效激活T 细胞信号,在该阶段主要包括3 个重要参数,分别为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

PD-L1 作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B7 一种Ⅰ型跨膜受体,主要包括免疫受体酪氨酸基开关基序及免疫受体酪氨酸基抑制基序,多见于髓细胞、胸腺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中,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具有高度关联性;PD-L1 主要指PTL1、PTL2[3]。CTLA-4 临床别称为CD152,为白细胞分化抗原,作为激活体细胞重要程序之一,当CTLA-4 与B7家族相结合,其亲和力强,与CD28 同源,可有效抑制机体免疫应答反应,通过下调APC 上的CD80、CD86 表达因子,有效剔除相关因子传递信号,进而抑制肿瘤免疫[4]。

2 免疫治疗临床开展价值

近年随着医疗事业快速发展,免疫疗法与放化疗、靶向治疗,同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首选治疗手段,经临床病例分析显示[5],经由免疫治疗患者近5 年内生存率显著升高,放化疗及靶向治疗患者近5 年生存率为5%左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治疗患者,近5 年内生存率可达20%左右,经由一线免疫药物治疗患者,近5 年生存率可达26%以上,可知免疫检查点抑制药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应用有效性,表明免疫治疗具有经济、安全等应用疗效。

3 免疫治疗联合常规治疗方案

扩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受益人群,于临床病例分析显示,传统免疫治疗效果呈现较大差异性,部分患者药物疗效不佳,与患者机体差异性具有高度关联性,为降低临床医药差距,扩大受益人群,于免疫治疗时采用联合治疗策略,可采用PD-L1 或PD-1 联合化疗药物;或采用PD-L1或PD-1 联合放疗药物;或采用PD-L1 或PD-1 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或采用PD-L1 或PD-1 联合其他免疫治疗手段,可有效抑制癌症迁移,避免组织增殖及分化。

随着肿瘤医学快速发展,临床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理进行精准分型,通过明确其基因突变情况,开展针对性治疗干预,借助免疫治疗方案,有效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支分型,依据其病理类别,进行针对性治疗,针对伴有驱动基因病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长因子基因突变,存在基因重等情况,通过总结既往研究经验,针对伴有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PD-L1或PD-1 治疗方案不佳,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敏感型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PD-L1 具有高表达特征性;经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6,7],约为12.5%的肿瘤针对PD-L1 存在抗体反应,所以针对PD-L1 高表达患者仍可采用单药免疫治疗方案,为提高药物有效性,可采用PD-L1 或PD-1 联合1 代或3 代生长因子受体,药物治疗有效率可达70%以上[8,9],基于高疗效背景下,伴有较高毒副反应,需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开展对症治疗干预。现阶段临床学者针对伴有驱动基因病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多不建议使用PD-L1 或PD-1,由于临床联合应用时需谨慎开展,临床学者针对药物联合应用尚存在较大争议[10,11],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除上述表述之外,免疫系统标志物机体多种因子表达,可有效预测免疫治疗有效性,临床常用循环淋巴细胞计数、肠道微生物群等指标,均无法独立进行相关指标检测,可通过联合检验多种标志物,有效评估免疫治疗有效性,不断完善临床治疗工作[12]。

4 小结及展望

随着免疫疗法于临床推广研究,免疫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应用效果较好,患者近5 年内生存率得以显著提高,通过细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分子分型,精准检测疾病进程,开展对症治疗干预,可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提高获益人群,确保临床治疗安全性,有效降低免疫治疗开展的个体差异性,推动临床医学持续化发展。

猜你喜欢

免疫治疗生存率受体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自身免疫性脑炎免疫治疗进展
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在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肝细胞癌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及挑战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影响胃癌术后5 年生存率的因素分析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