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21-01-05庞新华

求知导刊 2021年41期
关键词:生物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初中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质量。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养成个人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该时期的教学培养至关重要,对学生后续成长有极大影响。尽管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内容较为简单,却意义十足,教师通过生物课堂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文章主要对当前初中生物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从多种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1-0079-03

作者简介:庞新华(1972.7—),男,山东东营人,山东省广饶县乐安街道乐安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生物课堂教学。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对生物教学产生浓厚学习兴趣,投入其中、乐学好学,在教师引导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确保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才能快速提升学习成绩。将生物学科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全面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利于全方位、持续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一、初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要性

(一)初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优势

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社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基础学习能力,对个人后续发展十分重要,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学校、教师对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极其重视。初中生思维活跃,因此,教师在该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效果会十分显著,并且初中知识相比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内容较多、且杂,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也十分迫切。而初中生物具有明显特点及培养优势,首先,理科辅助是该学科的主要教学特点,对学生在该科目的学习中投放的精力和时间并不作严格要求;其次,生物学科知识内容多可设计为教学实验,主要以课堂观察为主,实践性强。针对该学科特性,生物教师对其加以利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最后,生物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大多可在生活中進行应用,实用性较强[1]。

(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意义及价值有明确认知是教学改革及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该环节加以重视并进行分析。以往的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教学缺陷和问题,在该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是初中阶段后续教学工作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是当前生物课程教学中的主要教学理念,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质量的提高,实现师生之间的高效协作,提高教学质量,帮助教师制订更加健全的教学流程及教学方案,并对实际教学对策以及主导性政策方案进行集中整理和分析,全面保障初中生物教学更具原则性及针对性[2]。

二、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

在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对该学科的认知存在明显偏差,并未深刻认识到学科的重要价值,这也让学生对生物科目的学习并不重视。在传统教学中,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通常更重视三大主要科目的学习,其地位优势明显,并且这种思想观念依然存在于当前的学习中。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环境及背景,让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认知过于片面,并且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一旦缺乏重视心理,自然导致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及动力欠缺,从而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质量也会低下,教师也就无法在该科目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趣味性不足,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这一问题也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普遍问题,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模式较为传统都是导致学生课堂表现力、自主意识不强烈的主要因素。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调动学生自主意识,但若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较为陈旧也会严重导致生物课堂趣味性丧失,学生对该课堂的学习也难以保持积极主动,因此,该学科的整体学习氛围不浓厚,课堂教学创新不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到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效率。

三、初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

要想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教师就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动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活动。而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当学生通过努力实现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时,则会收获相对应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热情,并充分提高学习能力。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总共分为三个单元,而教师则可利用单元特点引导学生建立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将具体学习目标进行深化,使学生全面了解不同单元的重难点知识,将单元内部的知识层次加以整体构建。教师根据学生实现的阶段性目标,给予其相应的物质及精神奖励,以此形成正面循环[3]。此外,针对“传染病及预防”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教师可将该课程与当前社会时事相结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表述重大传染疾病的预防措施,并让学生阐述季节性传染病原及预防手法,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事物与生物课堂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与分析,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理解能力及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则会将主体性及学习主观能动性全面展现。

(二)引导学生预习新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前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该学习习惯影响重大,能够有效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质量及学习效率,也可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加以利用,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及教学导案充分融合,并积极展开预习,提前掌握重点及难点内容[4]。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部分知识为例,在该小节教学导案中,教师要将具体的知识进行罗列,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对生物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也说出来。随后教师逐步推动学生构建相关的体系,教师可通过“鱼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对“环境”进行探讨、分析和理解;通过“小麦正常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对生态类型及因素概念展开探索;通过“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引导学生对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主动讨论;通过不同的情境构造,加深学生对环境及生物因素间影响的认知。当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点有一定理解,教师可针对性出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帮助其进行巩固。通常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会有诸多无法自行解决的学习问题,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将所有问题加以总结,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在课上构建该章节的知识体系并进行分享,教师从旁辅助,确保充分提升教学有效性。

(三)加强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法展开合作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创新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在教学“植物细胞”这部分知识时,通常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对植物细胞有全面了解和认知,引导学生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功能。因此,在教学时,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对植物细胞有清晰认知,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为学生一一播放植物细胞图片,从而使学生对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膜、线粒体、液泡、叶绿体以及细胞结构功能等有充足了解。随后,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针对不同的植物材料制作临时装片。学生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能够感受到微观世界细胞的形态以及结构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活动交流制作流程和观察效果,并且对出现的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在学生开始讨论前,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开展讨论活动,如:在制作装片时,为什么要擦拭盖玻片和载玻片?在载玻片上滴多少清水合适?如何取洋葱鳞片的表皮?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操作,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巡视和指导。在学生观察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植物细胞形态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习思维,对细胞结构及功能进行合作讨论,在互助合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活动,提高自主学习有效性

生物兴趣小组、生物主题讲座、科技小发明、生态环境调查等不同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都能够有效拓展初中生的知识层面,并全面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和爱好,进一步优化自主学习能力。以教学“珍爱生命”这部分知识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在科普基地进行初步学习,并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与之相关的材料,对有损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加以了解。在課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沙漠中的植物、孕育的胎儿、显微镜下的细胞组织、草原的狮子以及大海中的鱼类等,让学生认识到生命表现的多样化,从细小的单细胞动物到庞大的肉食动物,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人类生命的价值是否比其他生命更高呢?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他生命和人类一样,有着同等的生命权利。之后,教师向学生展示乱砍滥伐、植被破坏、沙尘暴、洪水以及垃圾堆积如山等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谈一谈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平衡与和谐的破坏,最终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实践活动,如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开展实践探索,并且在生活中落实,如不乱丢垃圾、保护花草树木、节约水电、珍惜粮食等。运用该教学方式的主要目的是突破课堂局限性,让学生走入社会进行研究及调查,了解日常生活中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的内容,从多角度掌握生物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五)创建自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可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观点,畅所欲言,将日常学习中的疑惑及学习方法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因此,初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体评价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学习思维,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和过程,让学生感受生物知识的学习规律,并对其产生乐趣。此次,该学习氛围的有效营造,能够实现师生平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自我反省意识、判断能力,强化合作精神。例如,在“植物的生殖”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充分预习之后,教师展示出提前准备好的相应问题,开展抢答竞赛活动,如: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说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不同;结合实际情况说一说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谁的繁殖能力更强。教师通过开展相关知识竞赛活动,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六)采取激励评价方式,增强学生自信心

正确运用激励评价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参与课程教学,全面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该方式的运用特点需要教师对全体学生有所了解,根据学生的差异特性采取不同评价准则,不同评价场合要选取不同评价形式等。初中生性格差异较大,并且自我意识强烈,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统一教学答案,而一些预料之外的少数答案则不被教师所考虑,但正因为是少数回答,更能展现学生内心想法。教师要多采取鼓励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分析。例如,在某部分知识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总结,让学生分析自己在课堂学习中收获的相关知识,自主制作思维导图,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内涵进行分析,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做好课堂活动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要注重评价方式的运用,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学习方式。

提高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确保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也可为后续国家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科技人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教师可以从不同教学角度增加学习趣味性;开展新课预习;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实践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有效性;为学生营造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运用积极评价方式,增强学习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物课堂学习,有效开发学生的各项潜力。

[参考文献]

[1]李满祥.试论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6):20.

[2]许瑞芳.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科普童话,2019(31):48.

[3]高秋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9(10):235.

[4]宾建国.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新课程(中学),2019(2):189.

猜你喜欢

生物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初中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论形成性评价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