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阳化气,阴成形”探讨温通阳气在干燥综合征中的应用

2021-01-05张赛徐江喜席雅婧韦尼刘小平朱跃兰

环球中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阳化津液素问

张赛 徐江喜 席雅婧 韦尼 刘小平 朱跃兰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以外分泌腺体分泌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系统免疫性疾病。其病理变化在于淋巴细胞的高度浸润,主要症状表现为口眼干燥、猖獗齿、反复发生的腮腺炎且常伴有多系统多脏器损害[1]。该病在中国人群患病率达0.29%~0.77%,女性居多,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为30~60岁[2]。目前西药并无特效靶向药物。SS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因其安全、有效、副作用小而得到普遍认可。

干燥综合征属于中医学中“燥痹”范畴。发病与五脏均相关,病性为本虚标实,根本发病原因是津液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标实为燥、毒、瘀丛生。燥盛蓄积,日久成毒,瘀血与燥毒搏结,以致本病缠绵难愈[3]。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临床单用滋阴清热、活血化瘀法往往疗效不尽如人意。本文立足《内经》“阳化气,阴成形” 理论,认为SS的形成是因“阳化气”不足而阴聚成形太过。基于此,本文以“阳化气,阴成形”思想为指导,探讨温通阳气之法在SS诊治中的应用。

1 “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内涵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蕴含深刻的生命观、恒动观与疾病观[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其源流:“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5]。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而化生万物。伴随着阴阳的概念,形成“气分阴阳”的思想[6]。张介宾注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指出生理上阳性热而主动、化气,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性寒而凝敛、凝聚,生成人体的形质。“阳化气,阴成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7]。阳化气是阳气运化阴形,将有形之阴弥散成无形之阳,阴成形是阴气敛聚阳气,将无形之阳凝聚成有形之阴。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就是阴阳对立制约,不断转化。《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决定了生命的功能与形质,阴阳调和,则生命如常。《灵枢·百病始生》所言:“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可见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七情不和等因素导致“阳化气、阴成形”动态平衡失调,机体就会患病,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内经》重视“元阳”理念,把“阳化气”的功能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仲景先师深谙重阳之理,临床中重视顾护阳气,“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认为人若能保持五脏“元真”运行通畅,即可安和健康,更高度肯定了阳气的重要作用[8]。“阳化气”不足则脏腑功能减退,气化不足,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和排泄,导致阴津凝敛成形过度,从而可以生成水饮、瘀血、痰浊等多种病理产物,正如医家彭子益先生从《易经》中体悟出的“圆运动论”学术思想[9],运动圆为生理,运动不圆为病理。阳气在圆运动中起动力作用,一切外感、内伤,无非中气受损,升降乖乱。且这些病理产物停留的部位往往是阳气最薄弱的部位[10]。生理上阳气据主宰,病理上也更易受损,“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一旦受损,人体机能下降,变证百出。“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是对干燥综合征病因的全新认知,SS发病根本在于“阳化气”不足,致使其发病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病理产物,病理产物大量堆积,以致于“阴成形”太过,从而使该病恶性循环,缠绵难愈。

2 “阳化气”不足是干燥综合征发病之本

现代医学认为,SS的发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慢性过程,主要与病毒感染、免疫遗传及T、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11]。因其口眼干燥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燥胜则干”,1989年路志正教授将其正名为中医学的“燥痹”范畴。燥痹的病因病机不外乎内外,清代医家孔尚任《会心录》有云:“燥证有外因者,六淫之一也;有内因者,血液之枯也。”最终导致人体气血、脏腑功能失调而成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目前,医者大多从“气阴两虚”“津液亏虚”等津亏角度论述 SS[12],以滋阴润燥为大法。然临床中有相当一部分燥痹患者常有大便次数增多、便溏,并常伴腹胀、短气、纳差、乏力等脾虚之象,且多畏寒肢冷,遇寒加重,从阳虚津凝失润、津停失濡考虑,收效颇佳,不必囿于燥必阴虚之常理。

2.1 外受燥邪伤阳

《素问·玄机原病式篇》言燥:“寒月甚而暑月衰”[13]。阳明燥金秋主气,大地皴裂,沟河干涸,秋风凉劲,凉燥致病也可出现阳气受损。人体感受燥毒之邪,邪气侵犯机体,循经入里,致使“阳化气”不足,为有源头活水之渠失职,气失蒸腾气化,腠理闭塞,气液涩滞,运行不利形成燥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嗌干面尘,腰痛。”可见土燥引起的阳明内燥证。

2.2 自身阳气不足

SS发病多见于更年期妇女,女子为阴柔之躯,阴胜而阳微。《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这提示人体衰老与自身阳气虚衰关系密切。“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14],阳气主导的“升”与“出”及阴气主导的“降”与“入”是维系阴阳正常动态平衡之本,口、眼等诸窍均赖阳气生化、布散津液而得以濡润。“阳化气”不足,生津乏源,津液代谢失调,内燥生,口、眼等诸窍失去津液的濡润可出现口眼干燥,同时多伴有精神萎靡,乏力懒惰,夜尿清长、肢端逆冷等。另外,寒主收引,“阳不足”不能温化气血津液,久郁化热,致燥热加重而进一步耗伤津液。有研究也说明SS患者中的体质以阴虚质(58.33%)、阳虚质(58.33%)所占比例最大,可见两种体质状态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15]。

3 “阴成形”过盛是干燥综合征发病之标

3.1 “阳化气”不足则易使“阴成形”过盛

“阳化气”持续不断进行,“阴成形”伴随“阳化气”的过程而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SS患者“阳化气”功能不足,气化不利,无以推动气血的正常输布,则致“阴成形”太过,过盛的浊阴之邪输布运行障碍,停留于周身肌肤及脏腑之内,无法化生及转化,积聚于局部而形成痰、瘀等有形之病理产物,有形实邪阻络成毒,日久虚、燥、毒、痰、瘀胶着,变证坏证丛生,这是异常的“阳化气,阴成形”状态的具体体现。

3.2 “阴成形”过盛进一步致使“阳化气”不足

SS发病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病理产物,既是疾病发生的结果,又是疾病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故又称之为第二病因[16]。据统计,SS病理因素排在前位的为毒与瘀,痰饮亦有少量谈及。“阴成形”过盛,反过来进一步加重“阳化气”不足,阳气温煦推动作用进一步减弱,机体无力疏散寒凉燥邪。这也恰好解释了该病临床表现为何累及局部到全身各系统,外入皮毛经络筋骨,内至脏腑气血,错综复杂,合并症并发症繁多,缠绵难愈。

4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指导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曰:“燥者濡之”。前人治燥立法多本乎此宗旨,不出濡润之大法,但在很多情况下,治燥常法治疗SS多难达到预期。“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能为SS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治疗中应重视保护人体之“阳”,辅助“阳化气”而避免“阴成形”。

4.1 温通阳气,贯穿始终

干燥综合征与其他慢性病一样,是一个漫长的正邪交争的过程,“阳化气”功能减退,“阴成形”功能相对就增强,从而形成燥毒瘀痰等病理物质。从中医理论出发,“阳虚寒凝,阳不布津”也是干燥综合征重要的病因病机。治病必求于本,对燥邪的中医治疗,不应单纯从气滞痰阻血瘀的表象出发,有些虽然可见热毒之象,也仍然未出“阴成形”的规律,其不过在此基础上化生热毒之邪。究本溯源,当抓病机“阳化气”不足之根本,以温通阳气为治疗总则,使机体阳气处于一个相对旺盛,甚至亢奋的状态。祝味菊[17]论述:“阳不患多,其要在秘,及其治病,则当首重阳用;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病却一分,此必然之理也,得阳者生,失阳者死。”人体阳气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阳即肾精元阳,是生命之根本。后天之阳即脾胃之阳,收纳天地清气,运化水谷精微,推动人体气血运行。因此要培补元阳、温运脾阳,先后天并重,后天之阳助养先天,使人体“阳化气”的功能恢复正常。积存正气而抗病驱邪,有力温化有形之物,延缓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金代医家张元素曾立论:“盖积聚癥瘕,必由元气不足不能运化流行而致之,欲其消散,必借脾胃气旺,能渐渐消磨开散,一收平复之功。如一味克消,则脾胃愈弱,后元气愈亏,故见故者不去,新者复生矣!戒之哉!”苦寒、克消及攻伐之法,久之势必损伤脾胃后天之阳,土克水,继而损及肾之先天元阳,使患者机体本来就不足之“阳化气”变得更弱,反倒进一步助长了“阴成形”的发展。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云:“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可见,润燥之同时不可忽视阳气,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在临床治疗中要多用温阳化湿,佐以辛润之品开通腠理,行气生津,温养气血。阳虚津凝,常用药物有制附子、干姜、肉桂、细辛、白术、党参、杜仲、补骨脂、桂枝、黄芪等振奋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使气得阳助而运行无端[18]。清末医家郑钦安认为阳主阴从,推崇辛热扶阳,尤其擅用姜附等药,阳气流通,阴气无滞[19]。周乃玉教授治疗SS临床应用中扶阳首选附子,通阳主用桂枝,更喜用黄芪,借其益气与升阳之力,引津液上承于口、眼、鼻等孔窍[20]。赵剑锋[21]等观察45例SS患者,予温阳益气方3个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均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以上。吴斌龙[22]等运用温阳化气方对于SS患者眼干症状、泪液分泌、眼表疾病指数及免疫指标改善明显。要注意的是,温阳之法可贯穿整个SS治疗始终,当徐徐图之,切勿贪图速效,方可持久[23]。

4.2 辨证论治,灵活变通

中医治病之精髓在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临床当灵活变通运用。温阳药物的使用要立足于辨证,化裁变通,如此才能祛邪而不伤正,温阳却不留邪。阳虚者扶阳,其病当愈,若阳似虚非虚,当通不通,妄用温补,则恐犯“虚虚实实”之戒[24],治法应贯穿一个“通”字,通达阳气才是最终目的。津液的生成输布及代谢障碍是SS的病理基础,通阳不在温,通气、通瘀才可通阳,具体表现为温化痰饮、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在临床治疗中当以温阳化气为本,辨证论治,审祥病程,明辨虚实,随证立法,张景岳在《新方八略引》中强调:“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临床上可酌情伍以柔静滋润之品使阳得阴助并制其温躁之性,最终使“阳化气”功能得以正常发挥,“阴成形”太过所产生的阴寒、痰凝、瘀滞、热毒等“阴精”物质得以正常气化,助蒸解寒凝,多管齐下,驱逐秽浊之物以达标本并治。经相关文献分析SS的用药规律,常用生地黄、玄参、牡丹皮清热凉血;川芎、郁金、姜黄、丹参、鸡血藤、桃仁活血止痛调经;知母、天花粉、石膏清热泻火;茯苓、泽泻、薏苡仁化湿利水[25]。

5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阳化气,阴成形”概括了人体阳气和阴精的主要功能,干燥综合征的发病就是“阳化气,阴成形”失衡的结果。现有研究表明,“阳化气”主要概括的是新陈代谢中能量代谢的过程,而“阴成形”则主要概括的是新陈代谢中物质代谢的过程[26],这也是中医功能理念与西医形态理念的结合。今后临床当注重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进行融汇贯通的创新研究,如多种超声等微观辨证,从而更加直观、客观阐述“阳化气,阴成形”与SS之间的联系,以求为该病探索更多的临床思路。医生当审详病程阶段与证候虚实、辨证论治、刚柔相济、阴阳调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温通阳气法在该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使更多SS患者获益。

猜你喜欢

阳化津液素问
从刘渡舟“津液链”理解伤寒瘥后劳复的证治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通阳化浊方与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的粪便代谢组学比较研究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软组织肉瘤的发病机制及治法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阳化气,阴成形”与中医肿瘤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