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心电图诊断隐匿型冠心病的准确率探讨

2021-01-05朱建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3期
关键词:造影例数心电图

朱建华

(滨海县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500)

0 引言

冠心病作为临床常见病,具有较高的发病概率,而隐匿型冠心病又被称之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疾病,此类患者无临床症状,但病理解剖上冠状动脉已有改变,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在患病初期阶段时,不易引起患者察觉,因此容易使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延误病情,使其演变成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质[1]。由此可见,提高隐匿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是十分必要的,针对隐匿型冠心病的临床检查主要以常规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为主,为进一步探究常规心电图诊断隐匿型冠心病的准确率,将常规心电图诊断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精准度、敏感度以及奇异度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提高隐匿型冠心病临床诊断的精确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滨海县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接收的隐匿型冠心病患者40例进行研究,每组各20例。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委批准。观察组年龄29-84岁,平均(56.57±2.64)岁;对照组年龄28-85岁,平均(56.67±2.66)岁。两组患者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全部患者临床症状均与心血管内科常见病症诊断标准相吻合。排除标准:患有心室肥大、高血压等情况。

1.3 方法。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记录两组检查结果,对比分析不同检查方式检查结果的差异情况。

1.3.1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主要利用北京麦迪克斯远程心电软件系统,安静状态下取平卧位,连接导联线,待基线平稳后,采集图像上传至心电中心。测量ST段偏移程度,以T-P段为等电位线,除III导联以外,任何导联上在J点后的0.08 S,ST段下降大于0.05 mv,均为ST段下降;肢导联ST段抬高≥0.1 mv,胸导联V1-V3导联ST段抬高大于0.3 mv,STV4-V6抬高大于0.1 mv[2],对比分析后记录每位患者的ST-T改变情况。

1.3.2 观察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血管造影机菲利普FD20,以Seldinger法成功穿刺右桡动脉,予多体位、多角度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以冠状动脉的直径减少判断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狭窄<50%;轻度狭窄,冠状动脉狭窄50%-74%;中度狭窄,冠状动脉狭窄75%-94%;重度狭窄,冠状动脉狭窄95%-99%;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狭窄100%。冠心病的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者;冠状动脉硬化为冠状动脉狭窄小于50%;阴性的诊断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

1.4 观察标准。针对观察组与对照组应用常规心电图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确度、敏感度以及奇异度情况[3]。其中根据相关临床学诊断标准[4],精确度=(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敏感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奇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获取的数据均录入到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敏感度与精确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性较高,观察组与对照组奇异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官腔阻塞或者变狭窄,以至于冠状动脉功能受到影响发生痉挛病变,引发心肌缺氧、心肌缺血病症,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猝死现象。冠心病发病时,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等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心绞痛类型、心肌梗死类型、隐匿型等。其中隐匿型冠心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在发病初期不易引起患者察觉,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容易出现漏诊,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表1 两组检查方法诊断情况

心电图检查是隐匿型冠心病临床检查的主要手段。常规心电图检查可以在短期时间内将患者的心电活动情况记录下来,在分析常规心电图容易出现错误诊断的原因时发现,这种技术在诊断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加清晰的图像,因此在扫描过程中有部分高频小波信号会被过滤,这就导致一部分信号丢失。当信号丢失时,间接地也会引起扫描信息不全,心电仪设备会根据小波的浮动变化自动形成心电图波形,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对最终检查结果造成影响,降低检查结果的精确度,这是出现诊断错误的技术性因素[5]。因此在应用常规心电图诊断时,主要对于广泛心肌坏死或心律失常患者效果明显,对隐匿型冠心病的临床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该病症不易引起患者察觉,选择常规心电图时,对于细微的变化难以得出准确诊断,最终使结果出现偏差。对于中老年患者而言,此病症发病速度较快,利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容易出现漏诊。

另外,在临床中还可以选择高频心电图进行诊断,这一技术在常规心电图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所应用到的频率更加宽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信息丢失的技术问题,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可以更加清楚全面地反应患者病况。尤其对于隐匿型冠心病,在诊断中体现出较高的诊断价值。据以往的研究显示,在选择高频心电图诊断隐匿型冠心病时,其敏感度更高,但不足之处为缺乏特异度,因为这项技术的频率较广,当人体出现任何原因所引起的兴奋性反应时,均会在诊断中出现反应,这种高灵敏性便会导致最终的诊断结果出现一定偏差,使之无法广泛投入到临床诊断中。因此就隐匿型冠心病的诊断来看,在应用心电图诊断时,必须结合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

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对于部分隐匿型患者,特别是老年隐匿型患者而言,在病情比较危急时,利用常规心电图检查,仍然显示为正常范围。部分业内专业人士则认为,常规心电图在隐匿型冠心病检查与诊断过程中,敏感度范围为40%-70%,奇异度范围为30%-80%,精确度范围为55%-70%[6]。通过此次研究可知,常规心电图检查手段对于隐匿型冠心病检测诊断应用价值较低,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现象,不利于临床治疗,影响治疗效果。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方式,将导管通过大腿股动脉插入,送至升主动脉,再对左或右冠状动脉口进行探寻插入,注入造影剂,获得冠状动脉显影。这种方式可以十分准确地了解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以及阻塞病变部位、程度以及范围,达到确认的目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隐匿型冠心病是最为准确的方式,也是目前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新手段,被医学界成为“金标准”[7]。

此次研究结果证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明显好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常规心电图临床诊断隐匿型冠心病的应用效果不佳,容易在诊断中出现漏诊现象,降低诊断精确度,延误患者的临床治疗。此次研究结果与姚筠等人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效果分析中研究结果相同,证明此次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由于本次研究病例有限,需要医师结合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实际状况,选择最适宜的检测方法,才能提高患者临床诊断精确率,为后续临床治疗奠定基础,改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在隐匿型冠心病临床诊断中,应用常规心电图诊断方式,其精准度、敏感度以及奇异度方面存在一定的误诊几率,因此需要临床诊断工作者提高警惕,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进行临床诊断,提高诊断的精准率,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造影例数心电图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共沉淀法制备YOF:Yb3+,Er3+造影颗粒的发光性能及正交优化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思考心电图之174》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