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收肌管阻滞术后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中的作用

2021-01-05成凯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3期
关键词:静息活动度肌力

成凯

(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 关节外科,山西 临汾 041000)

0 引言

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是现代临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医疗技术,应用以来优势显现,主要能针对膝关节疾病起到有力的改善作用。尤其是大多数老年人群,由于年龄较大且会逐渐出现骨质疏松的问题,容易发生各类骨折,也包括对一些因膝关节疾病引发极度疼痛反应严重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的群体而言,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且目前在临床上手术开展的效果比较好,受大部分患者的满意评价。但根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临床实验得出的结论来看[1],全膝关节置换存在一定风险,该风险会随手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患者年龄越大,出现感染的风险越高。因此,该手术后会影响肢体功能,及时衔接快速康复有利于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有利于缓解疼痛。本次研究中将持续收肌管阻滞术后镇痛应用其中,以股神经阻滞作为对照,评估前者应用后对快速康复效果的提升价值,以我院22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22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快速康复。根据治疗性质随机分组,其中110例采取股神经阻滞(A组),组中男36例,女76例,年龄在60-80岁,平均(68.7±3.5)岁;110例采取持续收肌管阻滞(B组),组中男30例,女80例,年龄在61-82岁,平均(67.6±3.2)岁。从两组资料观察,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前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案经当地医疗伦理组过审后执行。提前排除严重心理障碍、认知障碍、基础药物过敏、依从性极差,不具有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指正的患者。

1.2 方法。A、B两组患者在接受手术前,均给予硬膜外麻醉,A组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计算麻醉平面,使用布比卡因作为麻醉诱导,建立硬膜外导管后给予利卡多因(国药准字:H20059049,生产厂家: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手术结束后继续给予小剂量4毫升布比卡因。B组给予持续收肌管阻滞术后镇痛。开始前使用超声仪器完成引导,超声使用前调解探头,寻找髌骨,同时在腹股沟处探测,明确周围韧带位置,观察超声回声状态,出现高回声时放置硬膜外导管,将其固定。准备罗哌卡因,连接自动镇痛装置,在20分钟内持续给药,初始药物剂量为5毫升[2]。配合超声高频探头对股神经进行扫描,引导穿刺时避开股动脉,之后连接刺激器,调节电流为1毫安,刺激器启动后观察膝盖及肌肉反射,逐渐降低刺激力度,继续观察肌肉反射,存在收缩和跳动反应退针,并予大剂量罗哌卡因。

1.3 评价指标。本次研究将A、B两组患者术后静息状态及运动状态下疼痛评分(VAS)、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活动度等三项作为评价指标。①VAS:视觉模拟评分法,总分为10分,分别将疼痛等级分为(0分无痛、1-3分轻微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四个级别。得分情况越低说明干预效果较好。②股四头肌肌力:将其分为1-5级,级别越高说明肌力恢复效果越好,分别算出平均肌力,对比两组差异。分别对术后1 d、3 d、7 d的股四头肌进行测试。③膝关节活动度:区间为(60-120)度,分别观察术后1 d、3 d、7 d的膝关节平均活动度,观察两组之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基于SPSS 22.0统计软件,对这种病例开展研究。计量资料都是选取均数±标准差()、t检验、计数资料[n(%)]、χ2检验,此外若P<0.05,则证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A、B两组静息及运动状态下VAS评分。观察两组术后静息及运动状态下VAS评分,B组的评分均低于A组P<0.05,如表1。

表1 A、B两组静息及运动状态下VAS评分()

表1 A、B两组静息及运动状态下VAS评分()

组别 例数 静息状态VAS(分) 运动状态VAS(分)B组 110 3.5±1.1 4.5±1.3 A组 110 4.1±1.2 5.1±1.2 t - 3.8656 3.5569 P - 0.0001 0.0005

2.2 两组术后不同时段膝关节活动度评估。B组术后不同时段内评测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A组,差异显著,P<0.05,如表2。

表2 两组术后不同时段膝关节活动度评估()

表2 两组术后不同时段膝关节活动度评估()

组别 例数 术后1 d 术后3 d 术后3 d B组 110 65.6±5.2 85.9±4.5 93.9±3.4 A组 110 60.4±4.9 80.7±3.9 87.4±2.5 t - 7.6331 9.1586 16.1539 P - <0.05

2.3 术后不同时段A、B组股四头肌肌力评估。对比两组股四头肌肌力水平后发现B组术后不同时段肌力恢复情况均比A组高,P<0.05,如表3。

表3 术后不同时段A、B组股四头肌肌力评估()

表3 术后不同时段A、B组股四头肌肌力评估()

组别 例数 术后1d(级) 术后3 d(级) 术后3 d(级)B组 110 3.52±0.39 4.12±0.24 4.63±0.27 A组 110 3.11±0.21 3.74±0.20 4.12±0.13 t - 9.7080 12.7571 17.8495 P - <0.05

3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应对多种膝关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同时作为现代临床新技术,在多年的应用经验下显现出了较多的治疗优势。膝关节疾病的影响可以造成强烈的疼痛反应,极大的影响着下肢功能。全膝关节置换术主要可以应对终末期膝关节炎症,对于存在关节畸形的患者而言是值得首选的治疗方式。目前有美国学者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风险性提出质疑,认为手术具有针对的人群,同时也会在术后存在不同程度并发症。而结合美国HSS评分判断[3],随机性选择需要进行置换关节的患者,手术后优良率可以达到近94%,因此手术的一般安全性存在较高保障。但术后多数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情况不容乐观,需要结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全面提升,也就是针对术后发生的疼痛和肌力方面的改变展开干预。常规的快速康复从术后疼痛缓解以及肌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等几个方面来评估,达不到较好的疗效。术后患者反馈静息状态下疼痛明显,术后24h后活动状态下疼痛异常。为改善该情况,临床上持续收肌管阻滞术后镇痛逐渐与之衔接并呈现处较强的疗效,能够保证手术全程顺利、安全的进行。

本文参照郑胜宇等[4]人的研究结果,得知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持续收肌管阻滞术后镇痛可以有效提升股四头肌肌力,同时可以从术后12 h、24 h、36 h、48 h等不同时段分别延长患者徒步距离,增强膝关节主动弯曲度。其三人获得的研究数据显示为:ACB组(持续收肌管阻滞术)股四头肌的改善效果明显高于FNB(股神经阻滞);ACB组术后1-2 d总步行距离明显较FNB组长,膝关节弯曲度较FNB组患者大,P<0.05。本文研究亦将FNB(A组)作为对照,评估持续收肌管阻滞术后镇痛(B组)的应用效果,结合我院22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后,结果显示:B组静息状态及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A组;对比两组股四头肌肌力水平后发现B组术后不同时段肌力恢复情况均比A组高;B组术后不同时段内评测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A组,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持续收肌管阻滞术后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更能够加强快速康复的效果,在手术中采用该药物障碍麻醉不会对生命体征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不会影响膝关节的活动度和股四头肌的肌力,有良好的镇痛效果[5-6]。

综上所述,分析持续收肌管阻滞术后镇痛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中可以有效降低术后疼痛反应,同时能够肌力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临床应用后可以增强快速康复效果。

猜你喜欢

静息活动度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中秋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不准时睡觉堪比熬夜
老年人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大脑静息态低频振幅*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