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视角下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课程整合探析
2021-01-05刘云
刘 云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滁州 233100)
为顺应时代的转变及哲学范式的转换,学术教育及职业课程的整合需要被提升至法律层面。事实正是如此。在经过近15年的发展历程后,《1998年帕金斯职业与应用技术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学术教育与职业课程融合下毕业生培训的目标:需要具有扎实的学术思维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1]基于此,之后的法律条文规定了需要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融合方案来提升生涯与技术教育的教学效果,促使多元化技能得到提升。
一、整合的基石——生涯技术课程
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是生涯与技术教育整合的主旋律,旨在通过多元化和融会贯通的方式将技术性问题引入到基础课堂中,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技术课程的兴趣,因此,以生涯技术教育课程为原素材是实施生涯与技术教育整合的基本原则。[2]凸显生涯技术课程为基石,在新时期生涯与技术教育中呈现双重价值。
1.彰显技术教育的特性及实践价值。生涯技术课程中的心智技能及动作技能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因此,美国学术教育及技术课程整合时,多采用情景引入的融合化方式,选用具有实际背景的案例展开教学,这种基于实践的整合模式使得技术课程素材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成为整合教学的“起跑线”。课程的整合并非简单的机械叠加或删减操作,而需要在充分理解学术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内涵上,提取原素材中蕴含的学术内容,形成技术课程与学术知识的交相呼应,彰显出新形势下技术教育的实践价值。
2.体现“人本”的素质本位观,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欲望。基于认知理论分析,情景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更加有效地掌握专业技能。目前,情景化教学是学术教育与生涯与技术课程整合的主流模式,作为培养学生技能的核心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与此同时,学术教育与生涯技术教育课程的整合,则更多地从情感及生活视角进行
实践应用的考量,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3]
二、课程整合的纽带——知识交叉点形成的学术与技术教师“结合体”
在学术课程与技术教育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知识交叉是课程整合交流的重要介质,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分享,学术教师提升了实践运用的技能,生涯技术教师增强了理论涵养,形成了学术教师及生涯技术教师的“结合体”。
“结合体”的形成可以促进学术教师与生涯技术教师展开深入交流,在差异化的知识背景体系下汲取精华,增强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力,强化了教师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掌握更为丰富的知识架构,为创新驱动的课堂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根基。鉴于此,形成教师团队的“结合体”是构建生涯与技术教育及学术教育整合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价值主要凸显在三个方面[4]:
1.释放教师“结合体”的协同及激励效应,营造教师教学的良好氛围。以知识交叉点形成的教师“结合体”在教学层面呈现出良好的实践价值。一方面,使得教师掌握不同的教学方式及方法,提升其多元教学思路。同时,学科之间的知识或经验的协同效应消除教师在整合课堂中的抵触心理,激发教师的探索心理及学习欲望,从而使得教师不仅在实践中探寻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也追求对课程中蕴含的学术知识更加明晰;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师生的教学积极性,从而构建起良性循环的教学闭环。另一方面,“结合体”的形成对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师教学心得大有裨益。以语文学科为例,生涯与技术老师在教学初期,就建立以语文与职业关联的桥梁,展开多元化分析。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通过研讨会等模式,学术教师从阅读、词汇解析及美文欣赏等进行经验传授,以解决生涯与技术教师自身的短板,并与富有建设性和批判性思考模式共同推动语文整合过程的顺利完成。因此,学术教师和生涯与技术教师的“结合体”可以实现资源的统筹布置,共同构建的平台可以弥补自身短板,形成一种相辅相成、激励协同的良性格局,对缓解在整合初期教师产生的方向迷茫及教学困惑具有良好的改善意义。[5]
2.打破领域壁垒,构建多维互动,提升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传统模式下,应用型学术课程是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的短板。如技术性原理课程,需要提供与流体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能、热能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然而,受传统教师团队配置的制约,导致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与设定目标产生偏差。学术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往往阐述抽象的理论或知识,使得课程偏向纯学术研究领域;生涯技术教师进行教学时,则往往难以对科学原理做出合理解释,导致学生理论根基浅薄,难以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教师团队的“结合体”则打破了传统单一模式的制约,使得教师团队实现了互补,开拓了教学思路和视野,增强了不同领域的多向互动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过早分流,在整体上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拥有差异化知识体系的教师团队可以在长期的合作交流中逐步增强团队合作技能,通过学科研讨会、项目讨论会的方式来分享各自的观点,整合学科之间的不同教学方法,并将其分享至不同领域的团队之中。通过掌握技术课程中的知识点,进一步丰富自身的知识架构,加深对实践运用知识的理解,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促使自身能力得到全面发展。[6]
3.为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提供路径导向。学术教育和生涯与技术教育的课程整合并非以打造在行业技术领域的技术“工具人”为设定目标,而是以培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集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爱岗敬业等素质于一身的“职业人”为核心目标。为此,生涯与技术教师在整合过程中以夯实技术能力、培养操作水平为教学要求,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技术功底。学术教师在整合培养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对于职业道德的需求力度日趋上升,着力从诚实守信、工匠精神、服务意识及道德规范四个层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两者形成的“结合体”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提升了职业责任度及认同感,逐步朝向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方向发展。[7]
课程整合以追求标准化及多样性为目标,这需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整合过程中,生涯与技术教师通过交流合作,在课程中挖掘并提炼出学术知识,基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整体的职业技能。以语文整合课程为例,通过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究式、引导式的操作,培养学生进行知识搭建及融会贯通的思维能力,确保知识网络架构始终具有循环性和时序性的特点,保障新旧知识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体现了创新知识化的思维理念。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课程教学设计的“一言堂”,体现了学术教师和生涯与技术教师的融合,为教师提供了主动进行尝试的机会,通过在学习中发现错误、进行自我思考、消除错误的科学化思维方式,来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提供良好的导向。[8]
三、课程整合的精髓——学术知识架构与实践应用的桥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生涯与技术教师开始关注从“学校到工作”过渡阶段学生的表现,并在此过程中尝试采用能力本位教育方式、“双元制”系统培养模式等,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奠定了根基。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和生涯技术教育的整合成为新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并率先提出了“课堂整合”的概念。
课堂作为传授理论知识的核心阵地,需要匹配美国劳动力的市场需求。随着市场对全面“职业人”需求的日益提升,以打造纯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课堂发展导向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将学术知识贯穿其中既是课堂整合的基本原则,也是增强人才核心竞争能力的最佳佐证。学术知识在课程整合中的价值主要凸显在两个维度:
1.多元化的课堂设计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果。生涯与技术教学中的课堂整合以情景化、结构化、启发式等模式展开,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采用互动交流方式将枯燥的学术知识融汇其中,甚而“避重就轻”,借助生动的案例、模型来吸引学生的目光,以有趣的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黄金分割的讲解为例,在课堂设计中摒弃公式推导来进行数字记忆的教学方法,通过采用人脸结构、模特身材等更加形象的方式阐述黄金分割内涵,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教师在课堂整合过程中,将学术知识作为连接枯燥理论与实践应用的桥梁,基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使得学生明晰学术知识的价值,消除其内心产生的厌恶心理,形成持续的学习动力,在整合过程中强化学术知识的运用,增强对其的理解程度,提升教学效果。
2.为学生长远发展及持续学习奠定坚实的根基。前期美国生涯与技术教学在课程设计上以专业技术及技能为主,一度产生学术知识淡化甚至被忽视的现象,导致出现大量人才发展片面化现象,如缺乏数学逻辑知识及公式原理的学习,导致在实践中无法展开实践运用,举一反三的灵活应用更无从谈起。而课程整合正是以此为切入点,考虑在现实环境下如何将学术知识融入其中,如何通过科学的引导方式来搭建实践融合的通道。以数学学科为例,软件工程师可以将数学算法应用至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中,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及运行精度;机械工程师可以通过公式迭代来获取最佳的传力路径,从而得到最优的结构方案;金融分析师可通过多因素来搭建资产风险可控的数学模型,从而提供不同风险等级人员的最佳理财方案。学术知识在课堂整合过程中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对培养职业化精神、提升职业责任制度及认同价值均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及影响意义,还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生活及工作中,为后续的深度学习及转岗就业奠定良好的根基。
四、课程整合的关键——复合型学术教师
特定生涯与技术领域的情景式教学是保障课程整合效果的关键。在整合过程中,学术教师非单独的基础学科教师,生涯技术教师也非单独的技术类教师,两者均是在特定生涯与技术领域中,通过研讨交流、课堂模式探析、教学方法分析等来共同参与课程设计,采用批判式思维来提升纠正教学过程中的短板或弥补教学漏洞。但是,对生涯与技术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相较于学术教师,技术教师所面临的威胁及挑战将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导致生涯与技术教师容易在整合课程教学中面临诸多困惑,故此凸显学术教师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1.提升教师的自我审视,打造系统化的教学图景。生涯与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的整合会促使教师彼此进行讨论、对话交流及头脑风暴,有助于促使教师展开自我审视。据不完全统计,生涯与技术教师的行业选取是由于对实践应用知识的兴趣,或由于学术基础性教育的能力短板所致。课程整合打破了生涯与技术教师的固有思维模式,将眼光及视野从一成不变逐步向多元扩展的方向发展,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及理念,提升了教师的判断力。
生涯与技术教育的整合是一种创新驱动、过程把控的主动式教学理念,与当今人本理念的教学目标一脉相承。教师团队“结合体”的教与学并行开展,理论服务于实践,从而实现学科学习及品格发展的有机结合,加深对学科的多维度理解,并为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图景奠定理论根基。
此外,生涯与技术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角色,肯定他们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供动力支撑,使得生涯与技术教师端正自身位置,夯实专业基础,更加有利于发挥教师结合体的潜在价值,促使双方实现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在整合过程中,生涯与技术教师应汲取学术教师对于知识点的解析精华,通过微创新的驱动,来构建多元化课堂,将学术知识点在课堂教学及后续实践过程中逐步转换为解决问题的最佳助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团队。
2.优势互补消除教学压力,培育良性教学心态。生涯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的整合过程中,生涯技术教师由于自身对学术知识掌握程度欠缺,在教学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难以通过原有的教学方法来整合教学。基于教学反馈的效果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自身教学效果不满意,其产生的根源主要聚焦在基础教学思维的局限性层面,影响自身能力的发挥。因此,该课程整合中对学术教师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聚焦在生涯与技术教育领域内,这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生涯技术教师的心理压力,提升了教学的信心,使教学心态趋向于健康化发展。
五、课程整合的突破口——微创新策略驱动学术知识彰显价值
学术知识是推动生涯与技术教育课堂整合的动力引擎,可有效推动课堂整合教学的开展。从微小之处进行改进,以学术知识为理论支撑进行体系搭建是生涯与技术教育中课堂整合教学的关键要义。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通过采用情景式引入、确定课堂整合的教学目标、学术知识重构、微创新驱动的“课堂映射”、细节阐述、交流反馈、时间节点及反思,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术知识的最大价值。基于这一原则,生涯与技术教师将学术知识转换成学生的技能,用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多元化、科学化视角提升课堂整合的效果。
生涯与技术课程整合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课堂整合设计的目标应以凸显学术知识价值为导向,微创新驱动学术知识的目标应与此契合,共同诠释课程整合构建的核心。观念上呈现的变化通过衡量学生及其知识储备水平标尺的变化得到展现。例如,在新型课堂整合的模式下,强调学生的鼓励性,即通过协作学习、碎片化时间思考等对学术价值进行更新,从而实现最终目标。
情景引入是生涯与技术教学领域下开展课程整合教学的关键环节,在该过程中主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强调思维的聚焦。确定新模式的课堂整合教学目标也是微创新驱动学术知识目标制定的过程,在设计中,目标要分阶段、分层次,在细微中体现创新观念,这是一种动态均衡的持续性过程。作为一个创新的过程,学术知识重构主要以课程内容及微创新目标两者融合为切入点,通过使用各种工具来创建学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关联。微创新的开展是体现学术知识的迭代过程,注重了认知结构的不断改进。落实到具体细节时,需要学习者在进行感知活动中,充分调动自身的读、说、听、写、做等多元能力,为在细节处进行微小改进提供素材。反思则强调了新模式下不断强化学术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的学习理念,通过阶段式学习来进行总结,反思学术知识与课堂教学融合的作用效果,便于后续进行改进。
在此,以《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的系统流程设计为例,可以利用微创新驱动学术知识模型,来衡量课堂整合的教学效果。学术知识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价值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软件专业中的生涯与技术课程与情景教学整合的学术知识重构流程
结合表1分析可知,课堂整合下,通过构建微创新驱动的学术知识模型,学生对于整体设计流程的接受速度较快,但仅仅对流程的理解显然不够,需要以学术知识网络为重点,并在过程中持续开展。借助已实现系统的设计方式,在各个设计细节方面均从学生视角出发,采用头脑风暴方式进行功能性需求分析,从而来展开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可以提升学术知识的掌握水平,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