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水肿的病因病机及证治分析
2021-01-04邓湖广蒋鹏飞胡艺刘培彭俊彭清华
邓湖广,蒋鹏飞,胡艺,刘培,彭俊,彭清华,3*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省中医药防治眼耳鼻咽喉疾病与视功能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208;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黄斑水肿是由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后细胞外液体在黄斑区视网膜内积聚而形成[1]。黄斑区是视物最敏锐的部位,故黄斑区出现水肿,可表现为视物模糊、视物变形或视物变色等临床症状。黄斑水肿可继发于多种眼科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慢性葡萄膜炎、眼外伤及眼内术后等[2]。古代中医文献记载中并无与黄斑水肿相对应的明确中医病名,根据历代医家的治疗思想及经验,可将其归纳为“视瞻昏渺”“视瞻有色”“视大为小”等病范畴。虽然黄斑水肿临床表现以视力下降为主,但其原发病较多,具体病因病机复杂,相应地伴有不同的全身症状,对应的治则治法也存在差异。本文在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黄斑水肿的病因病机,并总结相关治则治法。
1 中医病因病机
1.1 经络受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目之视物与经络密切相关,需依赖经络输送气血得以滋润和濡养,即所谓眼通五脏,气贯五轮,经络则是连接贯通的枢纽。《素问·五脏生成》曰:“诸脉者皆属于目”,且《审视瑶函·眼不医必瞎论》认为:“且目为窍至高,……脉道幽深,经络微细,少犯禁戒,则必患之。”目为上窍,诸多经脉运行汇聚之所,经脉繁杂,脉络精密细小,故目系经络易受外邪侵袭而损伤,或因自身脏腑气机失调致经络运行受阻。《针灸甲乙经·经脉第一》说:“夫脉者,血气之府也。”若经络受损,络伤出血,溢于脉外,或经气不利致气血受阻,血液瘀结,滞于脉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言:“血不利则为水。”目系脉内外血液停滞,瘀阻气机,水液壅滞不通,血水互结停聚于黄斑部,发为水肿。故经络受阻是发生黄斑水肿的基本病机。
1.2 脏腑功能失调
《灵枢·大惑论》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珠需要脏腑精血的濡养,并受脏腑功能的调控,同时又可反映脏腑的盛衰情况。《眼科秘诀·孙真人眼科总理七十二症秘诀》说:“内伤于脏腑,外发于眼目。”表明内在脏腑受损,功能失调,会引发相应的目系病变,而黄斑水肿的发生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1.2.1 肝
《灵枢·脉度》记载:“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目为肝窍,泪为肝液,肝脉本经上连目系,其分支亦从目系下出,表明目系为肝脉的重要节点,气血贯通上下之所,在外目为肝之外候,于内目连通肝脉,故目与肝脏联系紧密,气血相通,津液同源。朱丹溪[3]认为“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疏利气机,通泄水道。《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设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肝疏泄功能正常,则眼部气血运行通畅,若因情志不遂,扰乱气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气郁血阻,血液瘀结,甚或气郁化火,火性炎上,气血逆乱,不循常经,血溢脉外,致眼部气郁血瘀为患,日久黄斑部水湿停滞,形成水肿。此外肝失疏泄还可致三焦气机不畅,三焦为决渎之官,气化失常,水道不利,影响津液代谢,水湿内生,上渗于目,产生水肿。
1.2.2 脾
《兰氏秘藏·眼耳鼻门》云:“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主运化,五脏六腑的精气均依赖脾的运化功能,转输、散布精气上荣于目,目珠得以滋润和濡养。此外,陈达夫教授基于《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中央黄色,入通于脾”的理论,提出黄斑位于视网膜的中心,属足太阴脾经[4],表明生理上黄斑属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居中土,功能上脾主运化,居于中焦可上输精微,下排浊液,输上布下,运化水湿。《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言:“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目为上窍,可接收来自各脏腑的津液,津液代谢旺盛,若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内伤于脾,脾虚运化失职,津液输布不利,水湿不化,湿邪内生,水湿停聚,壅滞经络,渗于视衣脉络之外易致黄斑水肿。
1.2.3 肾
《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曰:“肾之精腾,结而为水轮。”水轮属肾,有赖于肾精的蒸腾气化作用形成,而在五轮学说中,黄斑对应水轮范畴,从脏腑与五轮学说角度言,肾与黄斑联系密切。《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主水,为津液代谢的重要脏器,有维持水液平衡的作用。《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主水本于肾的气化功能,肾司开合,为脾胃转输津液的重要关口,若肾阳蒸腾气化作用下降,温煦推动不足,开合不利,清液滞留,浊液不出,停聚水湿为患,形成黄斑渗出、水肿。《诸病源候论·水肿诸病》说:“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主水,脾主运化,均参与水液代谢的重要过程,于目部而言,五轮中黄斑属水轮,脾肾亏虚,无力推动津液代谢,视衣水湿聚而不行,发为水肿。
1.3 气、血、津液运行失常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可反映脏腑功能状况,滋润和营养眼部组织。《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言:“气管行气,气行则动;血管盛血,静而不动。”气血分属阴阳,一动一静,“气为血之帅”,气有温煦、推动、固摄等生理功能,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可载气,亦可养气;“津血同源”,津液与血同属阴液,生理、功能特性相似,故气、血、津液三者生理上密切联系,功能上相互依存。
《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言:“真气者,即目经络中往来生用之气,乃先天真一发生之元阳也,大宜和畅,少有郁滞,诸病生焉。”若气机不畅,气虚、气郁者血滞,致经络瘀阻,气逆者血乱,横溢经脉,成离经病理之血,《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中认为:“瘀血化水亦发水肿”,若眼部脉络里有瘀血或脉外出血,瘀血久积则化水,水肿自生。正如《理瀹骈文·身形五官》言:“血气失升降之常,阳当升不升,阴当降而不降,识病机括,尽于此矣。”气能行津,清气上升布津可濡养目部,下行之气可促进浊液排出,若升降失序,气不行则血阻水结,故黄斑水肿的发生是以气为先,水血互结不化,彭清华教授正是由气血病理相连角度,提出黄斑水肿的基本病机为“血瘀水停”,以活血利水法治疗黄斑水肿可取得满意疗效[5]。
2 治疗原则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曾记载了水肿病的治疗原则,即“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治疗水肿以消郁结,去积水为要,同时水肿又有阳水、阴水虚实之分,水在表者可发汗散之,在里者可利小便除之。黄斑水肿病位在瞳神,属里,病理产物为水停,基本病机为血瘀水停,病性复杂,实证治疗上以攻邪利水湿为主,虚证应补虚调气化湿,虚实夹杂者宜攻补兼施,除湿同时注意补益顾护正气。《古今医鉴·水肿》说:“峻决者易,固闭者难,水气复来,而无可治也。”若妄用利水渗湿药,攻积利水太过,易损伤机体正气,祛邪而伤正,正气已损,泻有形之水易,补无形之气则难,易致水湿复聚,水肿难消。故本病在治疗时须分清虚实,攻补兼施,辨证论治,不可一味祛湿,可适当运用温补药物,随证加减,灵活施治。
3 治疗方法
3.1 活血利水法
黄斑水肿的发生虽与经络、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相关,但从致病具体因素而言,血瘀水停为其基本病机,基本治疗法则应为活血利水法。彭清华教授在国内最早提出眼科水血同治的理论,水病可以治血,血病可以治水[6-7],活血利水法由活血药和利水渗湿药组成,治疗黄斑水肿可有瘀血去、水液收的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血实宜决之。”治疗血瘀要用通泻法,活血药物中性味多属辛、苦、温,辛散动血之力强,防耗血太过,祛瘀不伤正,治疗时须依具体病症不同,辨证施用,可有活血止血、行气活血、破血活血之分。《血证论·瘀血》说:“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离经既久,则其血便为紫血。”目系脉络损伤,引起眼底出血时,起初出血时间短,出血色鲜红,此时当以止血为要,防瘀血更甚,宜选用活血止血药,如用牡丹皮、赤芍、三七、蒲黄、白茅根等;“气为血之帅”,出血过多,瘀阻气机,气行不畅,可用川芎、香附、桃仁、红花、地龙等行气活血;病程后期,无活动性新鲜出血,瘀血停留,久则凝滞或结而成块,此时要加大活血之功,破血消癥积,可加用三棱、莪术等破血逐瘀[8]。久病络脉瘀阻,也可酌情增添虫类药,虫类药走窜性强,通络入血分,攻瘀消积,如水蛭、全蝎、蜈蚣、地龙、虻虫等[9]。利水渗湿药主通利水道、利水消肿,常用药物有茯苓、车前子、白术、泽泻等,因水肿分为阳水、阴水,临床治疗时,要虚实分治,实证者活血利水,虚证者在活血利水的基础上,辨证施治,应加用健脾、温阳、补气、养阴等药物。总之,应灵活运用活血利水法,见证施治,不可攻伐太过,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正如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中所述:“中病即止,矫枉则过正也”。
3.2 疏肝健脾法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情志抑郁,气机不畅,致肝失疏泄,水湿不化,《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运化失职,健运水湿不利,出现黄斑渗出、水肿,因而治疗黄斑水肿可从肝脾论治,疏肝理气、健脾运湿。《难经·七十七难》言:“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木克土,病理上,肝郁木旺乘脾土,治以抑木扶土、健运脾胃、调和肝脾为重点,使肝疏气行,脾健水运,散结消水,常用治疗方剂有逍遥散、参苓白术散、柴胡疏肝散等以疏肝活血、健脾利湿[10]。黄斑水肿患者服用具有疏肝健脾功效的达明饮2 号方剂,2月后复查,治疗后患者视力改善,黄斑水肿较前减轻[11]。
3.3 温肾利水法
肾主水,通过肾精的蒸腾气化作用,排泄水液,肾阳为先天元阳,若肾阳衰弱,无力推动津液代谢,阳虚水停,《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治疗肾虚水停所导致的黄斑水肿,以温肾助阳利水为要。《金匮要略》中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肾气丸均有温阳化饮的功效[12],三方中均用桂枝助阳化气,因桂枝性甘温,非温燥之品,温通之力平和,且有发汗外透湿邪,平降逆气导水液下行的作用。其中金匮肾气丸中仅以桂枝、附子温助阳气,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来滋补阴精,阴可化阳,阴中求阳,同时启示在温补肾阳时,不可一味使用温燥烈性之品,以防过补伤阴化燥,利水湿谨防伤阴。高健生教授[13]运用济生肾气丸治疗肾阳虚型的黄斑水肿,温肾化气利水,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张陶陶团队[14]给试验组服用治疗脾肾阳虚型黄斑水肿的固阳化水方中药颗粒剂,对照组口服羟苯磺酸钙胶囊和迈之灵片,治疗3 个月后,发现固阳化水方可改善视力,促进水肿消退。
3.4 针灸治疗
针灸在治疗黄斑水肿方面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人体穴位是气血出入汇聚之所,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发脏腑气血,通调经脉,祛邪扶正,治疗疾病。《灵枢·小针解》言:“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经络气机不畅,脉道不利,气虚或气滞血瘀,瘀血蓄积,久而化水,形成眼底脉络水肿,针灸治疗时以去瘀血、活血通络为主,并根据具体病症,补虚泻实。张仁教授用针灸治疗黄斑水肿经验丰富,擅长使用新明穴1 和新明穴2,此二穴都属经外奇穴,为眼病经验要穴,二者合用可疏通眼部脉络气血,同时配合其他眼部穴位,达到通调经气,活血通络的效果,针灸治疗本病可促进水肿消退,改善视力,减少复发[15]。
4 小结
黄斑水肿病因病机复杂,涉及多种原发病,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但需反复多次注射,花费昂贵[16]。临床上中医药治疗黄斑水肿的效果突出,故可积极发挥和应用中医的优势和特点,增强治疗黄斑水肿的效果。本文从中医学角度出发,分析了黄斑水肿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常用治疗方法,发现血瘀水停为黄斑水肿的基本病机,活血利水法为本病的基本治疗法则,依实际病症的不同,可灵活施治,配伍健脾、温阳、补气、养阴等药物。临床上运用活血利水法治疗黄斑水肿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因黄斑水肿本身发病机制较复杂,存在着水肿难消、易反复发作等特点,故中医在治疗黄斑水肿方面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