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康复护理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1-01-04宋黎林缓卿赖晓惠
宋黎,林缓卿,赖晓惠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广东 深圳 5181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病发病机制相对复杂,病程长,一旦发病,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气短等临床表现,若未及时接受有效治疗,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还会严重威胁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呈上升趋势[1]。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73 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呼吸康复护理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73 例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 例)和观察组(37 例)。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8 例,年龄(68.46±4.30) 岁,病程(8.34±2.39) 年;观察组中男19例,女18例,年龄(66.54±3.75)岁,病程(8.58±2.79) 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研究已获医疗伦理委员会同意,全部患者均知晓研究内容且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资料齐全;临床依从性高。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齐全;临床依从性低。
1.3 方法
两组均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并给予排痰、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实施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和感受调节病房内温度和湿度,保持室内通风;主动与患者交流,给予鼓励和支持,改善其不良情绪;主动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提高其依从性。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呼吸康复护理,措施如下。指导患者正确呼吸,行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缩唇呼吸:患者嘴唇紧闭,用鼻吸气,缩唇做一吹口哨样,缓缓呼吸,呼气持续每次4~6 s,吸气与呼气时间比1∶2,每次15 min,每日2次。腹式呼吸:患者取半卧体位,两膝半屈放松腹肌,两手分别放于前胸、上腹部处,经鼻缓慢吸气时,放于腹部的手会有上抬感,放于胸部的手则原位不动;当呼气时,患者腹肌收缩,放于腹部的手可有下降感,每次15 min,每日2次。此外,开展运动训练,如提肩、转体、哑铃等有氧运动,每日1 h,提高身体素质。
1.4 观察指标
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值越高则抑郁和焦虑越严重。评估两组肺功能指标,包括最大呼气流量(PEF)、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等[2]。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心理状态
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肺功能
护理后观察组PEF,FEV1,MMEF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分
表2 两组肺功能比较
3 讨 论
COPD在临床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多发于老年人。COPD患者可出现咳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若不及时治疗,不仅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病情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安全[3]。近些年,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空气污染与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且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4]。目前,临床治疗缓解期患者主要给予止咳、预防感染、吸氧、平喘等常规治疗,而对病情较重的COPD患者多采用呼吸机辅助治疗,可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效延缓病情发展[5]。临床研究表明[6],将呼吸康复护理应用于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优于对照组,PEF和FEV1及MMEF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呼吸康复护理,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改善肺功能。分析原因:本研究中观察组在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呼吸康复护理,并给予缩唇呼吸与腹式呼吸等训练,同时指导患者适量进行有氧运动,例如转体、哑铃、提肩等运动,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训练及运动,改善了患者肺功能,增强了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此外,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制订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告知患者多吃蔬菜水果,清淡饮食,少量多餐,禁烟忌酒,使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7-8]。受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影响,关于生活质量有待临床研究补充。
综上所述,将呼吸康复护理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改善其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