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水声诱导治疗术后尿潴留36例
2021-01-04余勇
余 勇
(甘肃省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针灸科,甘肃 天水 741020)
术后尿潴留是指由于手术因素导致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的症状,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本病多是由于麻醉、手术切口疼痛、药物、排尿习惯改变等因素引起。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患者可出现不适反应及尿路感染等。本病当属中医学“癃闭”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是导致本病的基本病机。笔者于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运用针刺联合水声诱导治疗术后尿潴留36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6例患者全部来自我院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0岁~75岁,平均41.5岁;病程最短16 h,最长7 d,1 d以内12例,1 d~2 d 19例,2 d以上5例。所有患者都经我科会诊后同意采用针刺治疗。
2 治疗方法
选穴:人中、中极、归来、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大钟等穴位。操作方法:患者平卧,诸穴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的毫针在上述穴位上进行针刺,其中人中向上斜刺,中极、归来向会阴方向斜刺,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大钟均常规针刺,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出针后立即拧开水龙头,或者用两个盆来回倒水,使患者能够听到水流的声音,诱导患者排尿。每日治疗1次,7次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全部消失,排尿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排尿功能明显改善;无效:排尿功能无改善[2]。
3.2 治疗结果
36例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28例,其中15例患者治疗1次后排尿功能恢复正常,有效5例,无效3例,治愈率77.78 %,总有效率91.67 %。
4 典型病例
李××,男,62岁。因胆结石在我院普外科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不能自行排尿1 d,普外科给予肌肉注射新斯的明、下腹部热敷、按摩等方法治疗无效。遂请我科会诊,改用针刺治疗。会诊所见:患者小腹部隆起,胀急疼痛,有尿意,但不能自行排出,精神不振,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根据患者的手术史、症状、体征,西医诊断为术后尿潴留;中医诊断为癃闭,证属肾气亏虚。选取人中、中极、归来、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大钟,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隔10 min 行针1次。出针后立即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盆来回倒水,使患者能够听到水流的声音。5 min后患者排尿功能恢复,自行排尿,小腹膨隆、胀急疼痛等症状消失。
5 体 会
术后尿潴留是一种手术后出现下腹部憋胀,有尿意,不能自行排尿的膀胱功能异常的病症。临床上以排尿困难、不能自主排尿、下腹部膨隆、有胀痛感、烦躁不安等为主要表现。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癃闭,其病位在膀胱,膀胱气化失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小便的通畅还依靠三焦的气化功能,三焦的气化功能主要通过肺的通调,脾的传输,肾的气化来维持,还需要肝的疏泄功能来协调,所以本病还与三焦、肺、脾、肾、肝等关系密切。而西医学认为,本病多是因为手术麻醉后麻醉药物没有完全代谢,膀胱括约肌被麻痹;或手术后伤口疼痛引起尿道括约肌反射性痉挛,或大量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以及排尿姿势和习惯的改变等因素所致。西医治疗本病主要是通过导尿或给予相应的药物(如新斯的明)。
祖国医学治疗本病有多种方法,如针刺、艾灸、推拿、中药、耳针、穴位注射等,其中针刺是最常用的一种。本病的病位在膀胱,膀胱属六腑,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因此针刺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调理膀胱,行气通闭,恢复膀胱的气化功能。故选取人中、中极、归来、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大钟等穴。人中为督脉要穴,督脉并于脊里,为阳脉之海,此穴可疏调督脉,通阳化气,助膀胱气化。中极为膀胱的募穴,善治膀胱腑的病变,可调理膀胱气机,促进气化,通利小便。归来是足阳明胃经穴位,为局部取穴,有补中益气、行气通闭之功。阴陵泉为脾经合穴,五行属水,善治多种水湿之证[3],取之可化气行水,利尿通闭。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取之可健脾益气,升清降浊,助膀胱气化有权。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为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三条经脉的交会穴。足三阴经的经脉均循行于少腹,其经筋结于阴器,又与冲任二脉关系密切,可益气健脾,调补肝肾[4]。大钟为足少阴肾经的络穴,肾经与膀胱经相表里,一络通两经,故大钟可治疗膀胱腑的病变。取之能补肾益气,疏调膀胱气机,通利小便。以上诸穴相配,共奏调理膀胱、行气通闭之功。加之联合水声诱导,可以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状态,分散其注意力,形成条件反射,增强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兴奋性,加强排尿意识,使患者产生尿意,促使排尿。本法以针刺联合水声诱导治疗术后尿潴留,具有疗效显著,起效迅速,经济安全等优点,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