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穴温灸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老年患者失眠的临床观察*
2021-10-28宋大迁王鹏宇姜婷婷
宋大迁,安 娜,熊 盈,王鹏宇,姜婷婷,李 英
(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0072)
世卫组织(WHO)研究表明,约90 %的60岁~90岁老年人受失眠困扰。失眠会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1]。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镇静催眠、抗抑郁等精神类药物,长期应用于失眠可能出现耐受性及成瘾性[2]。此外,老年人往往具有多病于一人的特点,失眠合并脑血管病及心血管病的老年人比例很高,心脑血管病与失眠存在交互影响[3],均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生活质量。积极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是临床上的重要课题,良好的睡眠质量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生存信心,对于心脑血管病本身的治疗也是有益的。因此,寻找针对老年患者失眠的治疗方案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在临床中应用背俞穴温灸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痰瘀互结型老年失眠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我院老年综合科治疗的86例痰瘀互结型老年失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3例。入组患者年龄60岁~80岁,平均(65.8±5.7)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7.3~32.1 kg/m2;平均(22.1±2.2)kg/m2;病程3个~27个月,平均(12.3±2.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施行。
1.2 纳入标准[4~5]
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入组前未接受失眠相关治疗或停用相关治疗时间>1周;自主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调查;受试者基于自愿原则,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患有精神疾病者;由疾病、酒精、药物等因素导致的失眠者;患有重症肌无力、失代偿性呼吸功能不全、重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肝肾功能损害等佐匹克隆禁忌证者;药物或针灸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佐匹克隆片(广东华润顺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247,7.5 mg/片,3.75 mg/d)口服,于每晚临睡前顿服,治疗期间不合并其他治疗,共口服6周。
2.2 观察组
①温灸法:取穴:背俞穴(肾俞、脾俞、心俞、肝俞)。操作方法:用温灸纯艾条(北京三和药业有限公司,批号:93641101)施灸。标记对应穴位,固定温灸盒使其中央对准穴位位置,点燃艾条并插入艾盒,调节艾条与皮肤距离,使患者自觉施灸穴位处温热舒适、无灼痛感为度,每日灸1次,每个穴位10 min,每周休息 1 d,疗程6周。②化痰通络汤:法半夏、橘红、石菖蒲、远志、川芎、红花、枳壳及炙甘草各10 g,丹参、党参、茯神各15 g,免煎颗粒,每日1剂,早晚温服,口服6周。中药颗粒剂均由我院药剂科统一批量采购,中药师进行药材鉴定为正品。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指标[7]:采用自制痰瘀互结型症候评分表对患者舌脉、夜寐不宁、头目眩晕、头部刺痛、心烦懊恼、肢体麻木等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得分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②睡眠质量:采用PSQI量表评价睡眠质量,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分值。考虑到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停用任何催眠类药物,对照组仅口服佐匹克隆,所以两组患者均不对催眠类药物条目进行评价。其余17个条目划分为6个维度: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每个维度计0分~3分,PSQI总分为各维度累计得分,区间为0分~18分,评分越低,提示睡眠质量越好。
3.2 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标准判定。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增加至6 h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増加不足3 h;无效:睡眠无明显改善或反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所用入组病例在干预过程中共脱落3例,其中观察组1例因前往外地子女家居住退出;对照组2例,1例因肺部感染退出,另1例因未完成治疗疗程而退出。
3.4.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4.2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证候积分比较
3.4.3 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维度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观察组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减少(P<0.05),对照组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评分和总分减少(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及总分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3.4.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发生1例腹泻,观察组不良反应率2.38 %(1/42);对照组有1例口干明显,占2.43 %(1/4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均未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
4 讨 论
随着心、脑功能的衰退,受饮食失宜、七情过极、劳逸失度等致病因素及血瘀、气滞、痰阻等病理现象影响,老年人成为失眠症的易感人群[8~10]。老年性失眠不仅存在入睡困难、睡不安稳、睡中易醒等主要症状,还可能出现日间功能障碍,表现为精神不振、体力不足等情况[11]。此外,老年人往往具有多病于一人的特点,同时存在脑血管病及冠心病且合并失眠的老年人占比很高,本课题入组的86例痰瘀互结型老年失眠患者中,同时存在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共71例,占比82.56 %。《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人之神明,原在心与脑两处。”“神明之功用,原心与脑相辅而成。”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为络脉损伤,络病经久不愈,也会导致心血失养、瘀阻,痰瘀互结,阻滞心脉,心神失养,从而导致失眠。基于异病同治理论,尽管存在不同部位受累、发病先后不一,临床表现各异的情况,但其往往存在相同病理因素。在治法上,针对失眠的治疗要兼顾心、脑及失眠的生理病理特点,认识到这是一个全身性疾病,谨守病机,统筹安排,取得整体治疗效果。对老年患者失眠的治疗,特别是心血管病合并脑血管病患者,治疗要考虑痰、瘀因素[12~14]。《景岳全书》提到痰涎本皆气血,水谷津液化得其正则为津血,化失其正,则为痰浊。瘀是指各类致瘀因素,导致血行不畅、脉道壅塞的病理产物。王清任于《医林改错》指出血府逐瘀汤可用治气血凝滞导致的失眠。唐容川《血证论·卧寐》讲:“若痰浊在内,扰其肝致不眠,温胆汤主之。”结合痰瘀互结型的症状表现,痰瘀阻滞,气机不畅,而见胸脘痞闷;脾胃纳运失常,胃气上逆,而见纳呆;痰浊中阻,清阳不升,而见头晕昏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厚腻而白或黄,脉濡缓或沉涩乃痰瘀阻滞之象。笔者采用的治疗方案中:化痰通络汤有化痰通络、行气活血之效,方中用半夏、橘红可化痰祛湿;川芎、红花、丹参活血化瘀通络;石菖蒲、远志、茯神宁心安神;党参、甘草补气健脾。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活血、通络安神之效。采用背俞穴温灸,依据“温通之法”为治疗痰、瘀的治疗大法。瘀血形成以寒邪为本,痰饮病也属阳虚阴盛。《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为阴邪,重浊黏滞,遇寒则凝,得温则行,且痰饮生成后又易阻遏阳气,故痰饮病当用温法治疗,非温不足以化。温灸法有温通经络、宁心安神作用[15~16]。穴位选择肾俞、脾俞、心俞、肝俞,均为膀胱经穴位。《针灸甲乙经》载,脑为元神之府,膀胱经从巅入络脑,取膀胱经穴位有安神作用。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有关。老年失眠属心神病变,心俞为心气汇聚场所,可调节心的气机,内应心脏,是心气转输、输注之穴,有理气和血、化痰宁心安神之功;老年不寐多脾肾虚寒,脏腑阳气不足,运化饮食水谷不利,水液潴留为痰饮,温灸脾俞、肾俞使脾肾阳气健旺,切断痰饮产生的根源,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肝俞可调节水湿风气,配合可起到健脾养心、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作用。
笔者观察老年痰瘀互结型失眠患者应用背俞穴温灸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48 %(38/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 %(32/41)(P<0.05)。两组治疗后的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比,经背俞穴温灸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后,观察组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减少(P<0.05),对照组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评分和总分减少(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及总分少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笔者此项研究存在样本量少、无远期疗效观察指标、未选用多导睡眠图、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等客观测量标准等不足,计划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补充改进。
综上所述,老年失眠人群,特别是痰瘀互结型失眠患者应用背俞穴温灸联合化痰通络汤治疗能提高患者睡眠质量,改善失眠症状,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