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焦痹学说探讨当归拈痛汤的组方配伍理论

2021-01-04刘桂余修文皓黄月婷陈雯妍牛文爱刘刚袁立霞

中医药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痹证中焦三焦

刘桂余,修文皓,黄月婷,陈雯妍,牛文爱,刘刚,袁立霞*

(1.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2.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630)

痹证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是以外感风、寒、湿、热之邪而引起以四肢、关节、肌肉、筋骨等多处产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症[1]。痹证分类较多,但其形成的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均为正虚邪实,以致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痹证初期病在肌表经络,久则留连筋骨,深入脏腑,引起全身病变,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三焦痹为痹证一种,多因禀赋不足、脏腑亏虚、外邪侵袭,引起三焦气化不利、水道失常,以致血脉闭阻,脏腑肢体、关节、筋骨受损,以身体消瘦、关节疼痛、头眩欲吐等为主要表现。

三焦痹溯源于张仲景,由清代喻嘉言提出,经后世医家发展,逐步完善了对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相关论述。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清代喻嘉言首先将此条文作为上、中、下焦痹的提纲,其在《医门法律》[2]中记载:“属连头眩,即为上焦痹矣;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其后,清·张璐《张氏医通》[3]记载:“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此即总治三焦痹之法”,将上、中、下焦痹合称为三焦痹进行论述,三焦痹这一病名正式提出。《中国痹病大全》[4]根据总结历史文献,明确将上焦痹、中焦痹、下焦痹总称三焦痹。三焦痹的提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医痹证理论,丰富了中医临床治疗痹证指导思想,故本文选取临床治疗痹证的代表方剂——当归拈痛汤,探讨从三焦痹角度出发治疗痹证的意义,分析其组方配伍原则,丰富其临床应用的理论依据,并为痹证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1 三焦痹的治疗原则

三焦痹的基础病变在于三焦气化不利,水道不畅,故在其治疗过程中应始终注重调畅气机,通调水道[5]。正如《圣济总录》[6]曰:“治宜升降气道,则腹满自消,水道自利矣。”三焦各部位气机的通畅均与水液代谢息息相关,调节三焦之气机升降是祛湿邪之关键。《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中、下三焦共行通调气机水道之功,但其生理特点各不相同,故三焦痹调节三焦之气机,上、中、下焦又各有侧重,临证治疗应根据脏腑虚实、不同病因辨证论治。正如清·陈士铎《辨证录》[7]所曰:“三焦不可径治也,治三焦必宜治肾,肾气旺而下焦之气始通;更宜治肺,肺气肃而上焦之气始降;尤宜治脾胃,脾胃健而中焦之气始化。理肺、肾、脾胃之气,而益之散邪之药,则三焦得令,而风寒湿不难去也。”因此三焦痹临证应求病因,审证型,辨虚实,分别进行施治。

1.1 上焦宜宣发畅达

《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心主血脉,生成血液并推动其运行于脉道,滋养全身,肺主气,主治节朝百脉,通过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故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及气血,犹如雾露弥漫,灌溉并温养全身肌肉、骨节、脏腑等,正如《灵枢·痈疽》曰:“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三焦痹之上焦痹病机关键在于上焦气机失常,气血失司,又以肺失宣降为要。肺为娇脏,居于高位,与外界相通,故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首先被犯;肺又外合皮毛,风、寒、湿、热之气外袭,皮毛受邪,亦内合于肺。上焦气机受损,往往以肺脏受外邪之侵袭为先,邪气侵犯上焦,清阳不升,则头眩,故“属连头眩,即为上焦痹矣”。正如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8]曰:“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周身气机皆阻。”上焦气机受损,进而阻碍周身气机,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液失布,水湿之邪日久,内入于营血,流注经络,络脉闭阻,发为痹证。另外,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脏腑亏虚,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或痰热壅肺,均可导致热气闭阻,上焦津液输布失常,水道通调不利,进而经脉瘀阻,发为痹证。

因此治疗宜调畅上焦肺气,使气机升降出入畅达,水液代谢恢复正常。治疗关键在于恢复肺之宣发,开宣以行气于外,选药可选升生发散之品,腠理得开,使湿邪自表而发,随汗而解。此外,若热邪郁于上焦,宜配伍清热之药,以助湿邪散去。

1.2 中焦宜健运有序

《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中焦主要指上腹部,脏腑包括脾、胃、肝、胆,其中脾主升,行升清运化之功,胃主降,司腐熟收纳之职,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的生理功能为消化、吸收并转运水谷精微以及化生气血,正如《灵枢·营卫生会》中曰:“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三焦痹之中焦痹病机关键在于中焦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水湿不化,气血生化乏源。中焦脾土喜燥恶湿,六淫之中湿邪最易侵犯脾脏,致湿热或寒湿之邪气蕴结中焦。内湿也是湿邪缠绵的因素之一,若素体湿盛,或饮食劳倦,或情志失调,也容易造成脾脏受损,使脾虚失运,津液不布,水湿内停,正如薛生白《湿热病篇》曰:“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阻中焦,胃失和降,则呕恶,故“温温欲吐,中焦痹也”。中焦脾胃受损,脏腑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进而三焦不畅,或湿邪缠绵,浸淫筋骨,或痰浊内生,痹阻经脉;或气血亏虚,瘀血阻络,均可导致痹证的发生。

故治疗宜调畅中焦气机,恢复其健运之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8]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升降相因,平衡有序。调畅中焦重在恢复气机的升降平衡,需脾胃同调,一方面要升脾阳以升举清阳、宣化湿邪,另一方面要降胃气以行气降浊、化痰利湿,中焦脾胃气机升降有序,水液清浊分明,各行其道则运化有常,湿邪自除。此外,脾胃乃后天之本,中焦脾胃虚弱日久,因而治中焦之气机不仅要调节其升降功能,更要补益脾气以复其运化之功,用药需配健脾益气之品。

1.3 下焦宜清利通降

《灵枢·营卫生会》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下焦主要指下腹部,脏腑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肾主水,膀胱主气化,以排泄水液,大肠主传导,小肠泌别清浊。因此,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一从大肠排出大便,一从膀胱排出小便。故《难经·三十一难》曰:“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三焦痹之下焦痹病机关键在于下焦功能受损,气化不利,水液代谢失常。一方面,若湿热之邪侵袭下焦,蕴结膀胱,膀胱蒸腾气化失司,水湿不能排出,进而阻滞气机。另一方面若因先天禀赋不足、劳逸不当、年老久病等,则肾气亏虚,气化不行,膀胱与大肠排泄不利,进而累及三焦气机失调,正如《中藏经》[9]曰:“肾气内消,则不能关禁;不能关禁,则中上俱乱;中上俱乱,则三焦之气痞而不通”。湿无出路,流注下肢,故“脚肿如脱,下焦痹也”,气机受阻,水道不通,则水液代谢失常,气血运行不畅,痰湿瘀结,瘀血内生,从而阻滞气机,使经络气血受阻,郁结于关节,发为痹证;或湿邪日久化热,郁热壅滞经络而致痹。

下焦气机运动以降为主,治下焦之气重在清利通降,故以甘淡渗利之品,使尿道通畅,予湿以出路,使湿从小便而去。正如金·张元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10]曰:“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外,淡渗之品多性寒凉,又长于清泄湿中之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即寓清于利中,利湿的同时又清湿中之热。

2 当归拈痛汤用于治疗三焦痹的配伍分析

金·张元素以“古方今病,不相能也”,故“洁古治病,不用古方”这一指导思想,在《医学启源》中创制出当归拈痛汤这一著名方剂,体现了其独有的制方思想和特色,将其作为临床治疗风湿热痹的代表方之一。张从正在《儒门事亲》[11]中提出“痹痛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强调了湿热致痹的重要性。朱丹溪在《丹溪心法》[12]中又强调“六气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故当归拈痛汤的在痹证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当归拈痛汤全方药物组成包括:当归、羌活、防风、升麻、葛根、黄芩、苍术、白术、人参、知母、茵陈、猪苓、泽泻、苦参、炙甘草。观其配伍,上述诸药在上、中、下焦各有侧重,羌活、防风、黄芩等药主治上焦,苍术、白术等药主治中焦,茵陈、泽泻、苦参等药主治下焦,诸药合用,共奏利湿清热、疏风止痛之功[13]。故针对三焦痹之湿热证,当归拈痛汤立方得法,使三焦之湿热得以分消矣。

2.1 风药胜湿以宣上

李东垣曰:“湿乃土之气,风乃木之气,木能胜土,风能胜湿,乃五行相胜之理;湿盛于地,唯风能干之,亦自然之理。”方中以羌活为首,兼以防风、升麻、葛根,四味风药同用,使湿邪自上焦分消。四药相合,上升发散,宣达上焦,辛散祛风湿于外,一则风药入络,透络达表,祛风除湿;二则开玄府以散邪逐寇。其中,羌活、防风又长于胜湿、通利关节而止周身痹痛。《本草汇言》[14]曰:“羌活功能条达肤体,通畅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风湿。”清·吴谦《医宗金鉴》[15]曰:“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痛,外解四肤挛急。”此外,方中少佐苦寒之黄芩,取其长于清上焦实热之功。观其配伍,以风药胜湿为主,清热燥湿为辅,二法同用,上焦宣发畅达,湿热得除。

2.2 健脾燥湿以运中

《金匮要略心典·痉谒病》[16]曰:“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是气化不速而湿侵于外”,中焦脾胃虚弱,最易受湿邪所困,湿困中焦,气机不运,则内外湿俱甚,治内湿必先理脾,脾土运化,始能燥湿,故中焦用药选用苍术、白术、人参、当归等补益药,以健运中焦。苍术苦温,擅除内外之湿;白术甘温,专以健脾燥湿,且与苍术合用补脾之不足而泻湿浊之有余,二药同入中焦,中焦得运,水湿自除。此外,升麻、葛根善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轻散中焦郁热,使阳气伸展、清气上浮,以助中焦健运,使脾阳得升而脾土自醒,气机条畅而阴阳相济,正如清·章虚谷曰:“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同时,湿阻中焦,必致中焦运化无能,气血亏虚,加之方中大量苦燥之药、辛香走串之药及渗利之药皆可耗伤气血,为了使祛邪而不伤正,方中佐以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与白术相伍,补益中焦,诚所谓“盖土强可以制湿而气自足,自无顽麻也”,此外当归兼有活血止痛之功效,又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知母性苦寒而质润,既能加强诸药清热之效,又防苦寒、辛燥及渗利之药伤阴之嫌。炙甘草坐镇中州,既可加强人参、白术等益气健脾之功,又可调和诸药。观其配伍,以健脾燥湿为主,升阳化湿为辅,补益得法,中焦健运,升降有序,湿热自除。

2.3 淡渗利湿以通下

清·石芾南《医原·湿气论》曰:“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湿去气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强调在治疗中应注重予湿热之邪以出路[17]。张元素首创“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在方中选用茵陈、泽泻、猪苓、苦参,使湿热自下焦分消。茵陈苦泄降下,善于清利湿热,使湿从小便而去,正如《本草钩述元》[18]曰:“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泽泻甘淡性寒,入肾、膀胱经,泄热行水,明·贾所学《药品化义》[19]曰:“除湿热,通淋浊,分消痞满,透三焦蓄热停水,此为利水第一良品”。猪苓甘淡,性沉降,同入肾、膀胱经,淡渗利湿,《本草纲目》[20]曰:“开膝理,治淋肿脚气,小便不利”。泽泻、猪苓二药配伍,通利下焦,淡渗利湿;二药又性寒可泄热,利水道而疏滞,故可增强茵陈清利湿热之功,是湿热之邪随小便而去。苦参同归下焦,性苦味寒,善清下焦湿热并可利小便,《本草纲目》[20]曰:“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观其配伍,以淡渗利湿为主,清热燥湿为辅,二法同用,下焦清利通降,予湿邪以去路。

3 结语

纵观全方,当归拈痛汤配伍甚是精妙,全方合风药胜湿、清热燥湿、淡渗利湿、健脾祛湿、升阳化湿诸法于一贯,融上、中、下分消湿热法为一体,通达三焦,开玄府,利小便,祛湿热,通经络,止痹痛,益气血,使邪气得去,正气得复,痹痛得蠲,诸证得愈,适用于三焦痹之湿热证。因此,在痹证的临床治疗中,需重视三焦不同的治疗特点,因势利导,宣上、健中、通下,调节三焦气机,合理配伍用药,以分消湿热,蠲痛除痹。当归拈痛汤所体现的分消三焦湿热的组方配伍思想,对遣方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此法为据准确辨证、合理用药,可收获理想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痹证中焦三焦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壮医外治法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
中焦镜头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