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善初中生自伤行为的有效策略探析

2021-01-04伍小燕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32期
关键词:预防策略中学生

伍小燕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日渐增大,在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面对升学压力和人际交往、情感压力等问题,少部分学生会用自伤行为来寻求心理平衡和释放压力。作为一名初中心理健康教师,根据辅导几位自伤行为学生的教学实践并进行探讨反思,现提出一些有利的预防策略,希望能给初中教育者提供一点思考。

关键词:中学生;学业压力;自伤行为;预防策略

引言

近年来,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比例不断上升,尤其是面临考试压力的初中学生,自伤行为逐年上升。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自伤行为的危害,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班主任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境。

一、学校加强教育预防

1.普及学生自伤行为相关常识

为了预防学生心理疾病,从而产生自伤行为,学校层面也要加强教育与宣传。譬如在校园内张贴有关心理疾病相关宣传及预防知识,引导教师与学生学会识别和处理同学之间的自我伤害行为,也可以以榜样的形式来进行宣传,引导学生心里有阳光,面向阳光成长,产生向榜样靠拢的积极心态。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校园内成立心理咨询室,要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学会控制不良情绪,进一步掌握与他人交往、学业压力和生活困难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受挫技能,同时,引导学生拥有积极阳光的健康心态,要有良好的耐挫力,能有效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挫败。

二是抓好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创建和机制构建,组织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轮岗,为有自伤行为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有自伤行为的学生经常会有极度消极的情绪障碍。因此,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祛除负面情绪。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心理宣泄室,鼓励学生用大喊大叫、写写画画等方式来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最大程度对学生的自伤行为进行疏导与预防。

3.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

学校可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如谈话、访问、网络咨询等途径,为学生提供寻求帮助的渠道,全面及时且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根据心理状态的不同程度,进行相对应的干预。轻度自伤行为可以进行适当的有氧锻炼,从而缓解情绪和刺激内啡肽的分泌,降低自伤行为的频率。中度自伤行为需进行心理治疗,临床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自伤行为的治疗前后状况以及目标行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调节和改善这些行为。

4.帮助学生找准自我定位,改善价值观。

许多学生进入初中学校后,成绩下降严重,或是因为父母的期望,或是考试的失利,因而导致许多学生缺乏自信,对自身评价过低,学习效率低,对未来不抱希望。家长和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进行准确定位,对不同家庭结构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帮助,例如帮助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更快地融入校园和生活环境;帮助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找到自身存在感和价值观。

5.加强生命教育工作

对中学生实施生命健康教育,或者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积极拓展生命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生命观念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美好,并在学习生活中学会珍惜生命,远离伤害自己的行为。

6.获得更多社会支持

由于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我们需要以发展的、宽容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自伤行为。研究显示: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防止初中生的自伤行为。这就需要家校联动,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爱与温暖。

二、家长如何化“危”为“机”

1.整理动荡心情

对父母来说,看到孩子伤害自己,一般会经历一个从震惊到内疚到焦虑再到烦躁的情绪变化过程。震惊,是因为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出现自伤行为,感到不能理解,甚至认为孩子受了不良朋友的影响或对此好奇;好不容易接受现实后,就开始感到内疚,自责自己对孩子的忽视,小时候对孩子不当的教育方式等;接着开始焦虑,害怕孩子会想不开,担心孩子因此影响学习,去看医生,又担心给孩子贴标签,如果要吃药,又担心副作用,想到孩子的未来,更是寝食难安;然后是密集的鼓励开导,希望孩子坚强和坚持,如果孩子没有改变,会变得烦躁,甚至认为孩子是逃避现实或小题大做。这样的动荡心情,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会影响问题的解决甚至加大孩子的压力。其实以上这些心情都是我们正常的应激反应,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接受现实,接受孩子的现状,不过度自责,这样才更容易让心情平静下来,把问题看作孩子成长的契机,化危为机。

2.提供心理支持

初中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特别渴望得到成人尤其是父母的尊重和理解,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希望能和父母像朋友一样相处的原因。又因为这个年龄所具有的自我封闭性和亲子关系的特殊性,孩子对父母也更容易产生回避或抵触心理。另外,有研究表明,家庭情感温暖是减少青少年自伤行为的重要保护因子,父母对孩子来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他人。因此,当孩子出现自伤行为时,父母所提供的心理支持可以使青少年减少自伤行为。

3.寻求专业帮助

自伤行为大多是心理问题的外部表现,真正的原因是自己不能很好地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这个时候,单靠家长个人的力量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我们经常教育孩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也適用于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家长也要学会借力,借助班主任、心理教师、医院及专业机构的力量,如班主任可以联合科任老师给予孩子生活上的关心和学习上的引导,心理教师可以提供心理疏导,医院可以进行专业评估及药物治疗,专业机构可以定时长期地跟进等。这样多管齐下,可以形成更大的合力,共同解决孩子的自伤问题,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

4.耐心陪伴成长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的解决也需要时间和耐心。对于孩子的自伤行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消除行为,而在于看到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只有当孩子心理成长了,有更积极健康的方法用以调节情绪,能更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自伤行为才会逐渐减少,直到消失。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瞬间,而是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对于处在人生幼弱时期的未成年人来说,家长的耐心陪伴是他们心理能量的重要滋养源和加油站。

作为父母要给予孩子充足的成长空间,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没有必要时时知道孩子的一切行为,包括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们要学会放手。台湾作家龙应台写过一本书,名字叫《目送》,则写出了我们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要先学会放手,要有孩子会渐行渐远地离开自己,成长为他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主宰者的心理准备。所谓亲子关系,家长是要学会引导孩子,而不是让孩大在成长期感受到来自父母以爱为名义的压制,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窒息,而走向我们不希望的反面。

结语

总之,在初中生的教育过程中,只有营造强烈的共生关系,才能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挑战,不再以自伤的形式来应对挫折,我们作为初中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教育策略,来对他们进行教育与心理疏导,争取引导他们做一个心理健康、阳光、学业顺利的好孩子。

参考文献:

[1]胡旺.江西省初中生与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20,46(02):305-309,331.

[2]陈小龙.中学生校园被欺凌行为、情绪行为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59(01):71-75.

[3]林海波.青少年期抑郁障碍患者自残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20(17):34-36.

[本文系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2021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DYGH2021024)“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预防策略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带式输送机胶带跑偏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超临界直流锅炉氧化皮脱落原因及预防策略探讨
普通高校大学生篮球爱好者运动损伤状况及预防策略分析
论电力工程建设内部控制关键风险点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