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分析

2021-01-03颜如

考试周刊 2021年93期
关键词:初中德育历史

摘要:随着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历史教学课堂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是必要的,德育是初中阶段重要的教育部分。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更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全面地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研究,从而创新历史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文章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从多方面总结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希望文章的分析能全面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

一、 引言

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师通过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提高了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利于不断加强历史教学质量。文章在有效分析过程中,总结了历史德育渗透现状,分析了历史课堂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与措施,希望分析能全面加強学生综合素质,从而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德育教育逐渐成为初中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历史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课堂中渗透关于德育教育的内容。然而就当下情况来看,这一措施仍然不能进行到位,这是因为教师过度地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历史知识的讲授,而未能将德育教育的内容与课堂知识巧妙结合,并且并未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这种现象导致德育教育的缺失,并且难以与初中历史课堂知识相互融合。历史是一门文学艺术类课程,其本身的性质为德育教育的融入提供了便捷条件。然而,部分初中历史教师的历史意识不足,因此难以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此外,另有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不能够以完整、全面和客观的视角评价学生,导致学生在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下不能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或者即便从形式上转变了既往的评价形式,但不能将其进行良好的实施,因此仍然不利于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三、 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关于德育教育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三观。在应试教育的宏观背景下,学生只重视知识的记忆,并不能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潮流中发挥的作用,并且不能意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因而难从内心深处尊重地区风俗差异,从而导致了不良的意识形态。初中阶段的学生尚具备较高的可塑性,但同时也具有主观意识强、看待问题片面等缺点。这是因为这些学生不谙世事,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历史事件,导致其对历史事件的过程和意义认识相对片面、浅显。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日常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以及其背后的深刻意义,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够得以健全。

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份情感是由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中学生理应为自己作为一名华夏儿女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并且能够主动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联系,努力培养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爱国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师应当予以重视。

在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从思想层面对学生加以提升。思想道德的学习也是德育教育在历史课堂中渗透的一个表现。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博爱、乐于助人、乐于奉献和心系祖国的高尚情操,并且将这些情操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相结合,以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帮助其树立健康、完善的人格。

四、 如何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为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更加深刻和全面地认识,教师还可以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这种互动方式能够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并且主动进行反思,使其能够自主发现并且采取必要措施解决问题,从而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成果。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可以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在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此种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并且还可以从互联网中获取超出课本范围的历史知识,因此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历史视频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并从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德育素材。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育方式能够促进初中历史课堂深度和广度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主动学习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德育教育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

例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黄海大东沟海战出发,为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为此,教师可以借助《甲午风云》电影中的关键片段,使学生对战争的情况进行了解,尤其是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相关事迹。学生在观看电影片段后能够获得比阅读教材更加直观的体验,因此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够生动、形象、直观地使历史故事得到再现,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同步的视觉效果,因而有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自然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随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进行观后感的阐述,从而使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并且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升华。

(二)借助历史名人,养成良好的德育知识

为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充分渗透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师可以从教学资源出发,挖掘历史人物中能够作为“德育教育典范”的人物,并且在课堂中着重加以阐述,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品行端正的良好习惯。初中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发展和健全的关键阶段,因此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应当抓住这一特征,促进学生以优秀历史人物为榜样。首先,教师应当查找典型范例,并且促进学生对人物背景的理解。随后,教师应当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经典事迹进行讲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得到激发。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够在听历史故事、学历史人物事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相关道德标准内化为自身价值观中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在提升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其次,教师应当随时对课堂氛围进行调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升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其他为国奉献的优秀人物,并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经过这种教学,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怀,因此能够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例如,在讲授“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历史人物进行介绍,并且由此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又如,在讲授“唐朝的政治制度”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武则天这一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进行介绍,因为这一历史人物背后存在较大的争议,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或者要求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进行发言。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对其讨论状态进行观察,并且适时加以指导和点拨。

(三)学生各抒己见,探究性学习助德育渗透

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当起到辅助和引导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此,教师应当尽量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干预,应对其进行适时的引导,以促进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在互相沟通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积极性的提升,可谓一举两得。此外,教师应当注重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平等地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拓展其自我发挥与展示的空间,促进其学习热情的进一步提升。当学生能够各抒己见时,初中历史教师便可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入探究性学习之中,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此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勇于提问,并且应当对其提问进行及时的解答。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能够为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充分渗透提供保障。

例如,在讲授“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课时,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采取上述方式,拓展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挥的空间,以提升其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引导,即鼓励其将“人口南迁”和“淝水之战”等从前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进行衔接,并且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自行探索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平等交流、各抒己见,并且相互之间进行借鉴、取长补短。最后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即:首先,人口南迁能够提升南方地区的劳动力数量,并且劳动工具与技术的革新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其次,南方具有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水利工程能够为农田灌溉提供保障;最后,多项战役保障了南方地区的和平稳定。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正确答案后,自然会对这一部分历史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学目的也由此达成。

(四)有效创新升级教学方式,做好德育思想理念的渗透

为进一步提升初中历史德育教育渗透的效果和效率,教师应当将历史教学与之相互融合,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促进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形成,从而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使其能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提升学习效果,主动参与历史课堂。同时,教师还应当将多种教学辅助设备引入历史教学之中,以促进传统单一依靠板书的教学方式的革新,促进教学成效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时,初中历史教师应当首先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综述,让学生了解其发生的背景、产生的原因,以及在工业革命期间产生的技术。同时,教师应当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工业革命期间产生的新技术进行展示,这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火车、蒸汽机和纺纱机等。随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使其感受到工业革命对于当时的发达国家造成的影响,并且将这一历史事件与现代工业进行对比,要求学生自行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分析差异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对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其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同時,教师也应当将德育思想理念渗透其中,让学生趁热打铁,获得更加具体直观的德育教育。

五、 结语

总之,将历史课本中的历史真实事件和人物作为素材,不仅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同时,在历史学科中渗透德育较为直观,对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客观评价,为学生德育提供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刘娟.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13):207.

[2]姚志红.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高素质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9(43):56-57.

[3]李琼.德润心灵,德史兼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华夏教师,2019(27):25.

[4]韩钰铃.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研究[J].营销界,2019(13):160.

[5]陈平.例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14.

作者简介:

颜如,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周市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德育历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历史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