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2021-01-03徐红娟
摘要:基于教育强国的大时代背景下,人们愈发注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部分学生经常只是简单了解知识点的表面现象,忽略了数学知识存在的内在联系,既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人们逐渐提出了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学生的学习思维必须要有一定的主动性和批判性,他们可以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对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并且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创造,进而真正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因此,文章简要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以期借此来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引导;策略
一、 引言
所谓的深度学习,其实就是指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主动、批判性的自主学习,有机地将新知识融入现有的知识体系当中,并将自身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的情境迁移,最终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一个思考过程。本质上来讲,深度学习属于高阶思维学习方式的一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它更关注数学的本质、思考探究的方式,以及思维活动的方式等,更有利于学生自身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精心设计问题,以便更好地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引导他们进行深度的思维探究活动。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构建
学习知识的意义在于人们可以借助知识中所蕴含的力量和智慧,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培养自身的精神、发展自身的能力。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从本质上来看其实就是他们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来进一步扩充和改造自身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其中,在浅层的知识学习中,学生所收获的数学知识一般都是孤立、静态的,当他们遇到一些动态变化的知识点或者是新的数学问题时,就经常会觉得无能为力。但是经过深度学习,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积极主动地去处理、选择和加工所获取的数学知识,并解决数学问题,最终将课本中的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得自身的数学知识框架更加完善。
(二)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一般来讲,人们将思维划分成了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两种。其中,浅层学习与低阶思维相对应,具体表现为记忆、理解和运用;而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相对应,具体表现为分析、创造和评价。学生运用浅层学习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往往都是通过单纯的模仿和记忆来实现的,有着较强的机械性,同时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常常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孤立性,并不能很好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创新,从而导致自身的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而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将自己融入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归纳,以及实验求解等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对数学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利用所学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当学生有了深度学习的经历,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都会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升,从而使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
(三)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的发展有利于帮助学生迅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也是他们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需求,而深度学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看到深层次的数学规律,从而逐渐形成“透过表面看问题”的良好数学意识,然后通过质疑、思考、知识迁移等方式,来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所以说,深度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还极大地提升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进而推动了数学课程的改革发展进程。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就是课本教材,而教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想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并分析其中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内涵。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还不够成熟,在面对很多抽象的知识点时经常会显得力不从心,更不用说要求他们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内容了。但是,如果教师可以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逐渐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就可以很好地实现上述所提到的“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这一目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运算律》中的“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举出几个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数学例子,帮助他们理解其内涵和概念。然后再从数的运算着手,向学生提出问题:现在你已经对乘法分配律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结合自身所学用简单的方式去表示乘法运算律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思考,若他们没有思路,可以给出适当提示。比如:可用文字描述来表示;可用图形来表示;可用字母来表示等。而在这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哪一种表示的方法更好,并说明理由,从而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来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等到师生统一答案之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一张画有不规则图形的图片,并说明可以用a×c+b×c的方法求这个图形的面积,也可以用(a+b)×c的方法求,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感知中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表示形式,即:(a+b)×c=a×c+b×c,从而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数的运算来引导学生利用语言、图形、字母等去表示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让他们结合图形来理解这一运算律,从而促使学生从单一的定律理解转向多元化的理解,实现了深度学习。
(二)发展学生动态思维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起点一般都是其进行思维活动的发生点,同时也是构建动态智慧课堂的一个重要发展点。所以,可以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原本的思维平衡被打破以后,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一般都会得到明显的发展与提高。对此,小学数学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多发展学生的动态思维,引导他们在求变、求通中不断突破自己,进一步豐富自身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体验,最终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百分数》中的“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会涉及这样的一个知识点教学,即:分数化为百分数,通常先将分数转化为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限,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提出疑问,比如这句话中出现了两次“通常”这一词语,是不是重复了?是否可以省略呢?在这之后,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并找到合理的解释;或者是以小学为单位展开讨论,从而调动他们的思维,使其明白:第一个“通常”是针对分数转化为小数而提出的要求;第二个“通常”是针对保留小数位数而提出的要求,所指对象不同,所以不能省略。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概念方面的认知和理解就不再是简单的认识,而是通过引发学生思考概念中的疑问点来进行深度学习,从而使得原本固定的概念教学变成了动态的思维教学,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三)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数学知识有其自身的理论性和趣味性,而数学趣味又离不开对知识的思考与创新。因此,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分析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的趣味性因素,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数学思维,使其转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此这样,学生就会从原来单一枯燥的学习活动,逐渐向开放创新的探究活动转变,既能保证教学模式的创新,又能真正彰显数学知识的深度,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会涉及“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数学结论的教学与验证。而当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以后,教师可以紧跟着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给你两根分别长为8cm和6cm的小木棒,如果让你将其中一根小木棒剪成两部分,请问可以这三根小木棒能围成三角形吗?问题提出以后,我们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讨论,如 6cm、2cm、6cm;8cm、3cm、3cm;4cm、4cm、6cm;8cm、2cm、4cm等各种情况的组合形式。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想到要运用“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数学结论去验证每种情况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这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引导他们学以致用,从而收获更明显的教学效果。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思考问题:如果所剪的两段小木棒中,有的长度有小数,那么这三段小木棒是否还可以围成三角形?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进一步发散自身的数学思维,得出 3.4cm、4.6cm、6cm;2.2cm、5.8cm、6cm等多种情况的组合形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开放性问题的引导下,逐渐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其数学思维与创新意识也能得到明显提升,从而收获更显著的深度学习效果。
(四)引导学生实践学习
一般来讲,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被分成两种:一种是经过观察和分析,通过归纳、类比等方法提出初步的猜想,进而探索出相关的逻辑证明;另一种是根据现有的知识经验,加上严谨的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理论公式。而数学公式主要是用来服务数学教学的,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维需要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取,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妨多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比如:观察、猜测、验证,以及推理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进而完成数学思维的创新构建。这样一來,学生就会在公式的推导实践中进行深度学习,既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圆柱和圆锥》的“圆锥的体积”时,为了活跃数学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在学生认识圆锥体的特征以后,动员全体学生进行数学公式的探究活动。首先进行猜想:先让学生回忆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尝试将圆锥体转化成自己所熟悉的一种形体进行公式猜想,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与猜想;其次进行验证: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由教师准备好的教学用具(包括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各一个、任意一个圆锥、沙子一小堆等),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实验并进行验证;最后是观察发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圆锥体积与其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获取并掌握圆锥体积的公式,其数学语言和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切实有效的锻炼,而他们经历深度思考和探究活动而得出的公式,其印象自然也就更加深刻。
四、 结语
总之,深度学习是真正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他们进行深度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机会,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春林.深度学习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1(21):17-18.
[2]林莺.数字化教学环境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2021(28):12-13.
[3]李秀林.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8):52-53.
[4]杨兴义.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J].天津教育,2021(18):19-20,23.
作者简介:
徐红娟,江苏省如皋市,江苏省如皋市下原镇下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