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吟诵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方法初探

2021-01-03鄢菁菲

课外语文·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古诗词小学语文

【摘要】“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创设具有情感氛围的生动场景,引导学生在富有情感逻辑的生活场景中,调动自身思维体验理解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本文以《十五夜望月》为例,以吟诵教学为基础,从学生的思维、情感、兴趣、能力、经验发展角度出发,探讨了基于吟诵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路径,力求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经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独特精妙语言艺术,引导学生在富有情感的吟诵、朗读中,有效实现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诗词吟诵;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4-080-03

【本文著录格式】鄢菁菲.基于吟诵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方法初探[J].课外语文,2021,20(34):80-82.

吟诵是体现诗情文气的诵读方法,它包含了修辞、句读、格律、结构等一系列的知识文化和文韵之美,教师在诗词教学中融合吟诵与情境,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联想,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精髓的深刻理解。但吟诵长腔的高下、清浊、轻重、疾徐、平仄、长短诵读形式较为复杂,不易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设计丰富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趣味性、生活性、深刻性的情境感知、体验、实践、合作、朗诵体验中,掌握音高、音强、音色、音长的吟诵技巧,入情入境地掌握和理解古典诗歌的平仄规律。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绪、态度、情感,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整合现实生活经验和传统文化底蕴,对诗词内容进行提炼、加工,让学生在富含情趣的平长仄短、快慢、张弛和半念半唱的方式结合中,能通过意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相思之情,加深对古典文化底蕴和语文知识的深刻理解。

一、营造真实趣味情境,引发情感体验共鸣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教师对现实生活的进一步提炼和加工,教师在融合吟诵的古诗词情境教学中,要基于诗词内容的审美意境,用语言、肢体、节奏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和情感体验,启发他们在寓教于乐的思考与分析中,掌握吟诵发声的技巧,领略诗词的情感与魅力。吟诵讲究多调循环、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要求有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的朗诵阅读。因此,教师要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感语言中,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融入情感因素的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口语应用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十五夜望月》时,教师用恰当的词语概括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这些景物的特点,要求学生找出、观察诗文中的景物,想象画面,帮助学生进行画面再现,体会诗中的意境,让学生富有感情地读出画面,理解诗文中的美好心境。教师:“王建在中秋之夜看到了什么?都有哪些景物?你能找到吗?”“王建来到了庭院中,这是什么样的庭院?”“地面呢,是什么样的?”“地面为什么是白色的?是下雪了吗?”真实的情境带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通过画面的映射能给学生提供理想的语言表达环境。因此,教师要整合诗文中的审美功能,将蕴含于语言中的内涵、思想情感融入情境画面中,使学生通过意象、意境,积累吟诵训练。《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前两句写景,描写孤独的诗人来到被月光浸染的庭院中,皎洁的月色在地面洒下一片银白,鸦雀在枝头睡着,四周一片寂静,一阵幽香传来,是被寒凉的露水浸湿的桂花香。教师要将画面情境构成可视可感的表象、概念,让学生在充分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练习吟诵,学生在有感情的诵读表达中,体会作者含蓄委婉、推己及人的表达方式。“思”作动词,要读第四声是仄声,而入声字“白”要读得短促一些,好像要把这个字吞进去一样,同时韵尾“鸦、花、家”要拉长读。情境画面和情感因素的融入,不仅提高了吟诵训练的审美价值,还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增进对传统文化感悟体验与理解。

吟诵古诗词是一种审美的理解和享受,教师要利用情感突出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使学生能自觉深入地感悟声音高下、长短、抑扬、顿挫的变化。因为,诗文跌宕起伏的节奏,也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方法。吟诵自身具备独立的审美价值,所以教师要用情境画面调动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在情境画面的熏陶下,学会吟诵节奏的处理,并能在抑扬顿挫的阅读中感悟诗人的内在情感,逐渐具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二、立足审美思维感知,深入情境领会感情

吟诵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理解,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把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在独立自主的探索与想象中,加深对诗词领会与理解。《十五夜望月》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图景,教师在讲读过程中要抓住图文情感的相通之处,将图意与景色相互交融,为学生呈现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将知、情、意、行融成一体,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同时要求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力求把每个字的含义表达清晰、清楚,让学生在富有节奏的表达与体验中,自由驱遣、运用诗词,边吟诵,边想象。

例如,教师在讲授《十五夜望月》时,要基于诗文的审美意境,以学生的经验、个性、思维、感知为教學依据,利用学生所熟知的情境和目标,调动学生对诗文的情绪色彩。教师:“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你们了解多少?你能根据诗句,猜猜这些都是什么节日吗?”“关于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呢?”引导学生在语言问答中,将自身丰富的思维情感融入诗文内容,激发学生参与吟诵练习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传统文化和诗词情感的认知、理解和掌握。《十五夜望月》作者借景抒情,借中秋月色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寂寞和思念。后两句抒情,借助“月”这一意象,写出自己望月怀人的思绪。在表达上,后两句以己之思,推己及人,代天下人写出心中的思念,在表达上含蓄委婉,是本诗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教师在这里要用语言、节奏架起情感的天梯,启迪学生结合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基于自身情感共鸣,运用听觉、触觉、视觉,结合诗词的文字意义,读出高低、强弱、长短,感知诗词画面、节奏的变化,进而在表达诗人望月怀人的心情的基础上,领略诗中意象所表达的美感和魅力。

教师在吟诵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核心,突出吟诵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要给予学生更多发声、体验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言语表达能力得以全面地释放。因为这一阶段学生情感意志逐渐增加,他们在吟诵练习中会有意识控制自己行为情绪,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结合教学目标,将吟诵练习蕴含饱满的情感,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意象和情境体验中,达成练习目标。

三、体察文化景色意象,进行梳理整合归纳

诗词朗读、吟诵是递进的,平声读得久,入声读得促,带上感情自然而流转地读就成了诵。教师在课堂要融入文化意象,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去推敲作者的本意。教师可灵活利用“栖鸦、桂花、明月”等文化意象,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话、互动、鉴赏、分析中,能结合诗词中的文化意象,披情入境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目的是让学生在连续吟诵平仄、高低、长短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出一条感情线,引导学生跟随情境情感,把握诗人心情的起起落落。

例如,教师在讲授《十五夜望月》时,要通过情境对话,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体会诗句背后的含义,“乌鸦原本是很爱啼叫的鸟儿,而且它们的啼叫声可以传得很远很远,连原本喧闹的乌鸦都不再啼叫,没有了声音,这庭院中的中秋之夜真是……一片寂静”“应该怎样读出庭院的寂静?”借助文化意象来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古诗词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吟诵技巧的把握,“鸦”要拖长读,读轻读缓。教师:“诗文中还有什么景物?”学生:“露水、桂花。”教师:“什么样的露水?”“生活中的桂花是什么样的?”“冷露无声湿桂花应该怎样读?”教师要将诗文词句中的文化意象与学生的情感经验相融合,让学生能够通过诗词的文化含义,读出情感,读出韵律。教师:“从你的诵读中仿佛闻到了阵阵桂花香呢!你们闻过桂花吗?什么味道?”可是作者闻到的桂花香却沾染寒凉的露水。古人称桂花也叫“桂子”,把它比作一位女子,那么这寒凉的露水多么像这女子眼中的泪花啊,她为什么黯然神伤?“因为她孤独、伤心。”教师:“这一切有声音吗?”一切都是那么安静,没有一点点声音,我们在诵读的时候也要读出这一片寂静,“声”字要轻读。通过文化意象和情境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王建在中秋之夜所处的环境,体会庭院中的寂静。在教学中,以诵带悟,再由悟到诵,充分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和音韵美。

学生对诗词文化的理解始终处于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认识,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获得有关文化意象和古诗词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借助生活经验和传统文化特质了解诗人心中情感的延展,在阶梯性、探究性的话题情境感悟与体验中,理解诗词抒情审美效果,达到诗词韵律、节奏与文化意象和谐的吟诵目标。

四、还原诗词底蕴情感,增强吟诵规则渗透

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韵长、两调三声,是学生在吟诵时处理诗词音长的原则和基本特征,仄声字高短,有强调之意,平声低长,有延伸之意,入声字急而短,更决绝、更轻灵……音值的高低分布对于学生理解诗歌意义深远。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为学生留有表达、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充分交流与反思体验中,能够将感受到的知识内容,经过思维加工,精准清晰地表达出这一传唱千年的意象所饱含的情感和文化。

例如,教师在讲授《十五夜望月》时,利用音乐、文字、图片,配合教师的朗诵造景生情,引导学生走進那一片月色之中,切身体会诗人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最后代入诗人角色,通过采访的方式,学生在吟诵练习中,自主生发出内心的情感,自然引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教师:“在这月凉如水的庭院之中,银白的月光给地面染上了如雪的白,此时连鸦雀也已入睡,周围一片寂静,桂花香氤氲在这庭院中,殊不知这幽香也被寒凉的露水浸湿了。”“作者现在的心情如何?”“在这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大家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喝桂花酒,许许多多的庭院都是无比热闹的,但是属于诗人的这一方庭院却是如此寂静。他会想什么呢?”“诗人内心的秘密就藏在后两句诗中。”“此时此刻,还有谁会也在仰望着月亮思念远方的亲人呢?”“王建既写了自己,也写了游子、战士、丈夫这些远离亲人家乡的人望月,他写的是天下人望月。”“入声字在表达的情感时更强烈,更沉重。”教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请一个同学来和我对比读一下,我读‘落’,你‘在’。注意入声字‘落’要读得短促有力。”通过对比诵读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将音韵和情感相结合的妙处,一个“落”字化无形为有形,既写出了下落的动态美,又展现出思念的深沉。

古诗文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体会文字之妙、文学之美,更是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此环节以意象“月”为代表,引入多首以月亮寄托思念为主题的诗,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这一传唱千年的意象所饱含的情感和文化。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有意识地将听到、读到的知识内容经过思维加工,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融入吟诵练习,感受诗词中的丰富文化信息和情感意象。

总之,教师在基于吟诵的诗词情境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还学生以想的自由、说的自由、问的自由,引导他们在多样、趣味的情感体验中,能够主动结合现实生活情景,表达古声、古音、古韵。吟诵是个性的、情感的诵读,目的是传达作品含义。教师在融合趣味情境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出声韵、读出格律、读回平声,深入完整地传达出诗文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含义,促使学生能在入情境、入心境、入意境、入物境的类比、多调吟诵中,分清古诗词的高低、抑扬,深刻体会作者含蓄委婉、推己及人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深刻体会古诗相思之情的基础上,陶冶思想情操,感悟文化精髓,有效提高发展自身的语文素养、情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妍,李昕妍. 有声有色读古诗[N].语言文字报,2021-03-31(009).

[2]孙红波.读传统节日,品诗人深情——统编教材六下《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J].新教师,2021(2).

[3]王贤伍.以写促读  品鉴古诗[J].学语文,2021(1).

[4]倪丽琴.文本细读,让古诗教学更有滋味[J].知识文库,2020(22).

[5]徐丽梅.聚焦古诗情境诵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浅析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情境诵读实效性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

[6]李星月.浅谈古诗鉴赏中“读写评一体化”情境式教学的作用[J].南国博览,2019(9).

[7]刘文婧.聚焦古诗情境诵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浅析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情境诵读实效性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

作者简介:鄢菁菲,女,1990年生,湖北天门人,硕士,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古诗吟诵教学。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古诗词小学语文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