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临其境,涵育心神

2021-01-03王丽

课外语文·上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诵读古诗文初中语文

【摘要】结合初中语文新教材教学实践,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高度,在分析古诗文诵读教学现状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注重韵律节奏,获得审美体验;三管齐下诵读,领悟诗文蕴含;诵声融入意境,情蕴涵育心神;化解内心矛盾,中考素养双赢”四个方面就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作初步的探究,旨在提高学生人文底蕴,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4-086-03

【本文著录格式】王丽.“声”临其境,涵育心神——新时代新背景下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初探[J].课外语文,2021,20(34):86-88.

古诗文诵读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倡导恢复古诗文吟诵传统有其深远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就7—9年级的阅读教学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文指出:“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可见,加强古诗文诵读教学已成为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传承与发展”又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共同构成了语文学科的四维核心素养。为此,笔者在初中语文新教材教学实践中,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高度,本着提高学生人文底蕴,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宗旨,在分析古诗文诵读教学现状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就其教学策略作了初步的探究。

一、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新课标》已实施10年,《意见》也已提出4年多,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古诗文诵读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活动组织、平台搭建、成果展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诵读走口不走心的现象仍然存在,来不及聆听,来不及品味,来不及沉醉,都是因为学生读得太快、太浅、太表面化,以致很难真正感知古诗文的格律节奏与意蕴之美。晨读课,笔者必在场,全校虽在教师的要求下书声琅琅,但若把局部放大,你会发现,有的像“小和尚念经”,有的“铿锵如莽夫”,有的毫无句读、了无韵律。其实,该现象在日常的教学中比比皆是,况且,笔者所在学校并非个例,可以说这是当下古诗文诵读中的普遍现象。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只描摹出它的样子,而并未通过深入诵读这一简单直接的方式感受它的灵魂,进一步巩固对它的理解和记忆并从中得到美的陶冶。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其原因有三。首先,中考里没有诵读的直接考核,应试教学中的教师不会在诵读环节花费过多时间,学生当然也不会更用心地去诵读;其次,学生觉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摇头晃脑地诵读显得造作、难为情,甚至引来同学的嘲笑,故而恶性循环;最后,时代日新月异,社会大环境的节奏是“快”,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会在无形中让读书变得浮躁与浅表。

二、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初探

(一)注重韵律节奏,获得审美体验

德国诗人海涅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音乐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它不需要思考,不需要酝酿,刹那间就能感知并顿悟,只要依照古诗文内在的节奏读出韵味来,即会获得一种音乐美的体验,形成一种有效、高效、长效的记忆。用音乐来解锁诵读的节奏与韵律,这就是诵读的音乐化表达。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栏目就是以“和诗以歌”的形式,实现“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宗旨,值得大家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借鉴。

众所周知,《诗经》和《乐府诗集》里的诗是可以唱的,只是历史久远,旋律早已失传,只留下诗歌的文字。诗与歌从其起源开始就紧密结合在一起,集抒情言志和娛乐教化于一体。虽后来的唐诗宋词等成为纯文学的形式(部分宋词是有谱可唱的),但依然保留了歌的音乐性,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它的节奏、格律上。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的音乐节奏是:2/4拍 XX XX│XX XX│XX XX│XX XX│。再如五言绝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其音乐节奏是:2/4拍 XX XX│X─│XX XX│X─│。在实际的诵读中虽会有速度的快慢,但一定是以类似的音乐节奏为基础的。在无格律的古文中依然具有诵读的节奏,读这类古诗文就好比流行音乐里的“说唱”。比如《爱莲说》片段:“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里有相同的节奏,也有不同的节奏,它们组合在一起,产生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美,诵读起来既有变化又统一。大凡经典古文都有类似的节奏感,我们甚至可从传统戏曲——相声的贯口中借鉴古诗文诵读的呼吸和咬字。

另外,韵文(诗、词、歌、赋)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与它们的韵脚有直接关系。“韵,和也。”就是和谐的意思。押韵的诗文读起来十分顺口、悦耳,更有一种往复循环的音乐感。由此可见,在诵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读准韵律,读出韵味、品出美感,在此感召下再慢慢地领悟其蕴含,进而爱上古诗文诵读。

(二)三管齐下诵读,领悟诗文蕴含

汉代《毛诗序》中有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古人情感表达方式的艺术进阶。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言、歌、舞”三管齐下,“形、神、心”三者融合,综合多种方法去领略诗文的蕴含。这正如钢琴教学,有经验的老师会要求学生眼睛看乐谱和手,耳朵听弹奏出来的音响效果,双手在弹的同时口中还要唱,这一套动作是同时发生的,长期这样训练,必然对学生的专注力、协调性、快速反应、做事耐心等大有裨益。笔者以为,古诗文诵读教学可借鉴“弹钢琴”,尽量调动所有的感官,按照古诗文各自的节奏、声调、缓急去诵读,全神贯注浸淫其中。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绘了他老师诵读时的样子——“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从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从这细腻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到老师诵读的声音也必定是轻重缓急、波澜起伏的,还摇头晃脑,这不正是一种“手舞足蹈”吗?而且“他总是微笑”,可见,他从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为什么童年鲁迅“疑心”那篇文章“极好”呢?不正是因为老师的表情、动作表现出很享受诵读,从而感染了童年的鲁迅吗?这就是教师人格的魅力。大家可以学一学鲁迅先生的老师,因为教师不经意的示范朗读就能点亮学生心中的星星之火,当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时,那是多么美好、幸福的前景啊。所以,为了这种“不经意”,课前教师一定要花时间和精力率先重温经典古诗文,从而为讲台上那一刻的精彩诵读做足准备。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敏感又激情,大胆又脆弱,特别是在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时,大部分学生往往害羞、主动回避。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古诗文诵读。因此,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之外,可策划、组织一系列围绕古诗文诵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活动是课堂的拓展与延伸,是课堂的有益补充,不是浪费时间,恰恰是为学生美好的未来创造条件。比如,在班级进行古诗文配乐诵读比赛,只有对古诗文的节奏韵律把握到位才能遴选到合适的背景乐,这是提升古诗文诵读效益的好方法;又如,以戏剧、小品的形式来一段古装戏——相当于“手舞足蹈”。当下汉服、古装戏很风靡,完全可以乘这东风,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文诵读进行一次次穿越的旅行。再如,以分组人物对话、分角色诵读等方式来重现古诗文中的人物。笔者坚信,只要师生合作用心去琢磨,定能开创古诗文诵读的新局面。

(三)诵声融入意境,情蕴涵育心神

人作为万物之灵,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標志是拥有复杂的语言系统,而且人类的声音可塑性很强,其音调、音色、音量、音值的变化也多,这不仅能给微妙的传情达意提供丰富的条件,也能让声音更好地去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近几年,湖南卫视有一档真人秀节目——《声临其境》,节目中演员的配音表演非常精彩,果真是惟妙惟肖、声如其人、声临其境。所谓古诗文诵读的“声临其境”,其境就是指古诗文里所描写的环境和营造的意境;声临就是诵读时声音和精神状态要融入古诗文,只有诵“声”入“境”,才能深谙其蕴。当然,这是给古诗文诵读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虽高,只要师生努力实践,都可以完成。由此,笔者想到把“声临其境”“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艺术形式转接到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努力实践《意见》中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其好处有五: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②能触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③能让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更浓厚;④能让学生获得审美创造的成就感;⑤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转化?首先要化解学生诵读时的内心矛盾,即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矛盾;社会环境的“快”与古诗文诵读要“慢”的矛盾等。

(四)化解内心矛盾,中考素养双赢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在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期待中,素质教育,古诗文诵读,显得力不从心、萎靡不振。所以,推动诵读还要求得到社会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其实素质教育并不会影响应试,大可不必将两者对立。

学生素养提高了,应试能力自然提升,完全可以实现中考成绩与学科素养的双赢。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对了节奏,读出了意境,就能品出意蕴,涵育人心,也必然能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其一,通过诵读,学生的语感提升,也就是阅读能力提升,对考试的好处远胜于“刷题”。“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细细品读此类诗句,与诗人的灵魂相碰撞,深度体会诗人的生命与情感,就很容易解答对于名篇名句的理解赏析题。其二,通过诵读,学生的语感提升,也就是写作能力提升,远胜于盲目“多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反复诵读诗歌所选意象,读到脑海里自然浮现出鲜活的画面,字与画交相辉映,品味自然美和语言美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的能力与写作能力。诵读能力提高了,应试能力也会相应提高。随着语文教材的改编,新增了不少古诗文和相关阅读材料,有专家认为“得语文者得高考”,笔者认为中考也是这样,只有诵读之灯长明,语文理解能力才能持续提升!

新课标赋予教师学习活动“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又是应试和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语文教师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实践者,无疑,任重而道远、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让古诗文诵读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抓手,教师应始终把古诗文诵读教学放在心上,落在实处。

让诵读的声音等一等古诗文的灵魂。时代的快速发展并不是读书浮于表面的理由,更不能成为古诗文诵读的外界影响因素。当社会各方面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迎来快速发展期,而能量积累的过程是漫长的,读书也是其中之一,尤其是读古诗文,不仅要先了解它的语法、字词在现代汉语的意义以及诵读的节奏断句等,还要理解它的意蕴、体验它的美感。人们常说“慢工出细活”“欲速则不达”,诵读的速度只有先放缓,不急不躁,才能眼到、口到、心到;然后才是细嚼慢咽、消化吸收;最后才能熟读生巧,吟诵自如。

综上所述,新时代新背景下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是师生合作探究,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率先树立诵读的典范,引领风尚;学生要扫除心理障碍,在活动育人中逐步提高诵读能力;师生都要化解内心矛盾,耐下心来,浸润于古诗文如诗如画的意蕴里,如歌如舞的韵律中,真正做到声临其境,情蕴悠长,让诵读之音涵育自己的心灵与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http://www.gov.cn/xinwen/index.html.

作者简介:王丽,女,1978年生,江苏昆山人,一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诵读古诗文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