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高中生进行古典诗词审美鉴赏
2021-01-03杨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借助语言文字的规律和有效运用语言文字,帮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认知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文化的传承和审美品味的提升。在一线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地运用好教材中经典古典诗词,提升学生情感品味和精神世界。
但是,实际的一线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中忽视一手的经典教材,出现了以下教学现象:(1)重诗中之“言”,轻诗之“意”。部分课堂不能立足全篇的诗意,过度注重文言翻译,将古诗词当作了文言文来上。(2)舍弃“言”,注重“象”。有的课堂不能有效抓住诗词的语言进行品读,过度开展活动,架空了古典诗词的欣赏。(3)注重结论和意义,忽视“意境”和“意趣”。解读古代诗词,学生需要抓住诗词的意象,品味诗意和诗味,而不是一味追求问题的结论。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注重语言品味,培养审美意识
何为审美?顾名思义,审美是一种鉴赏。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体验、理解的鉴赏过程。在这其中,审美活动需要以语言为抓手,把握语言文字的规律和语句、篇章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诗词的内涵。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教师需要紧扣语言文字表达上特殊的特点,感受和品味其言语形式,体悟深层的内涵,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首先,以“言”入“象”,提升古典诗词语言鉴赏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语文素养是在语言文字作品的鉴赏中获得的。古典诗词语言具有凝练简约的特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言”为抓手,深入文字内部,把握“象”的内涵。古典诗词的“言”不等于文言文的“言”,往往隐含在文字的背后和字里行间。这时读者就需要以“言”入“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象”中的“意”。比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是“离别”词中的经典,教师如果将之翻译成为白话文,极大地削减了诗词的意境美。笔者执教的时候以“言”入“象”,将全词内容分为“伤”“离”“别”几个部分,要求学生为这三个场景进行绘景。学生会发现:上阕中作者没有一个“离”和“别”字,却在典型的画面中绘制离别的场面。在此基础上,教师自然地引入对“象”叠加这一古典诗词的创作概念,要求学生体悟其表达的效果。“长亭”“骤雨”加上“寒蝉”“傍晚”一系列的意象叠加,句句凄凉、声声悲切,字字落泪。由此,古典诗词的意象美、句式美、句型美等会在学生反复地品味中得到体悟,审美意识也在悄然之间得到培养。
其次,以“象”入“意”,提升古典诗词审美能力。“言生于象,象生于意”这句话道出了古典诗词审美欣赏的有效路径。古典诗词中“象”有别于生活中的“物”。它往往是意中之象,境中之物,浸入了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内在情感。教师需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以“象”为抓手,真正体悟诗词内涵和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比如,还以《雨霖铃》为例,作者在下阕将“杨柳”“晓风”“残月”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冷、凄清的意境,情感得以升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酒醒”将归向何处呢?“酒酣”之时往往不知道去哪里?而柳永却在“酒醒”之后作者为何还不知道去哪?这是为何呢?这一连串的问题都是围绕“酒醒”这一“象”,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剖析这首词真正的情感意蕴。学生联系教材中对柳永创作此词的背景以及生平,重新走进全词的意境,从而明晓全词所要表达的“意”。具体为:“酒醒”带着作者百般的无奈,“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无法寄托作者孤独的内心,也没有辦法让作者寻找到一处归宿。“酒”只是词人寻找生命的一个出口,而人生的离别、思念成了作者生活的常态。本首词不仅仅是一首离别词,更多的是作者对自我生命的体悟。
二、注重情感打通,提升审美体验
审美鉴赏是寻求文本理解,并且建构自我的过程。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文本、学生之间展开对话的有效中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准确挖掘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实现文本、学生、作者之间的情感的交流。
首先,注重因声求气,打通情感,提升审美体验。古典诗词强调音韵节奏美,朗读时体会作者情感,进行审美体验。在平时的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借助多媒体中专业人员诵读或者网络流行的吟唱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审美欣赏。笔者认为这些方式都无法达到“因声求气”。“因声求气”强调的是真正感受作者的胸中之意和诗词的辞气,自然而然地进行朗读。执教《雨霖铃》的时候,笔者要求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全词进行朗读,然后以MP3的形式上传。有的同学紧扣词的韵脚,进行轻重处理,从而读出了词的节奏感。还有同学抓住词作的哽咽之语,进行停顿和延长的处理,从而把本词的惆怅、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诗词中的内心独白部分,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句词句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也大不相同。比如,“念去去”一句,有的同学加重“念”字读音,认为此时的柳永心情暗淡至极,有一种“望尽天涯路”的伤感。还有的同学则认为这句词是为移情于景,自然而然地表白自己的内心,应该以一种说唱的形式进行表达。可见,“美读”是搭建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有效桥梁。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可以在美读中介入自己的情感,获得丰富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其次,注重情境渲染,打通情感,形成审美体验。生动的课堂需要有效情境做为载体,激活学生思维、生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情境丰盈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迁移知识、经验、价值观,实现与作者、文本之间达成审美体验的“共振”。比如,在学习《雨霖铃》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情感体验。具体为:
毕业季来临,高三的学长们马上要参加高考,离开校园。面对即将的分别,你有万千不舍,请你在学校广播台发表一段文字配上音乐,表达自己对同班同学的不舍之情。
可见,学生需要借助真实情境和活动,完成具体阅读任务。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拓展,情感才能产生共通,审美体验才能生成。
三、注重评价驱动,提升审美表达
注重感性阅读,进行诗意表达。“2017年版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规律,进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文学欣赏”是审美的基础,而“文学评价”则是审美的关键。创设一定的读写评价任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审美创造能力。比如,学习《雨霖铃》这篇词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知识经验积累,将这首古典诗词改写成文学鉴赏类的文章。笔者执教的时候,设置了以下读写环节:(1)品读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写一段300字的文学鉴赏;(2)围绕“离别”这一主题,选择词作中的场景,将之改写为一首400字的散文诗;(3)词作中有着大量的情节留白,请选择一个进行叙事补充,注意叙事的生动完整。(4)分别的刹那间,离别者和送别者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诗意的内心独白。200字左右。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课堂需要以语言为抓手,借助阅读评价和多样化的活动,努力让审美之花悄然绽放。
参考文献:
[1]叶继奋.谈文学欣赏过程中审美体验的发生[J].名作欣赏,2018(12)
[2]孙国萍.黄厚江.古代诗词教学的守正与创新(中)[J].名作欣赏,2020(08)
杨灿,重庆市开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