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闲愁:一种精致的愁绪
2021-01-03张昆阳
人教版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将李清照诗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编排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单元的赏析指导意见是:“不能以表面的意思理解字词,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浅入深去揣测作者的本意,同时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1]《一剪梅》诗歌很短,理解难度不大,编者把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直接定义为“独居的少妇”[2],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学生也很容易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获得。“愁”是诗眼,也是情感的核心。这样一来,教学处理时,学生看到“愁”“独居”“少妇”,几乎没有什么难度就得出结论是:这是一首描写幽居少妇的孤独寂寞的诗。这样问题就来了,这么浅显易懂的诗歌它的鉴赏价值是什么?我们在处理诗歌教学的时候往往也就围绕“忧愁”展开评析,所有的诗境都被贴上“孤独”“凄凉”,这很容易流于表面字词的理解,让诗歌解读在浅层的意义上滑行。因为所有的“愁”都可以有这样的含义。但是每一种愁都有它的具体的、特殊的指向性,愁的轻重浓淡显然是有区分度的。因此,在解读本篇诗歌的情感主旨的时候,更应该抓住愁的差异性、特殊性,扣紧的是表现“愁”的特质“闲”字。那么什么又是“闲愁”呢?学生按照一般经验认识去解释“空虚的、寂寞的少妇的愁”,甚至我们有些文章也这样认为是“空虚的无聊的少妇的愁”,这便会引发很大的疑惑:这样的愁,显然跟以往诗歌里“思念的愁苦”相比,不仅显得分量有些轻飘飘,甚至会对诗人的形象意义造成贬低和误解。因此,教学中“闲愁”二字准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思想主旨和感受到它审美价值的关键。
一、纵横比较,把握“闲愁”中“愁”的分量
《一剪梅》对于“闲愁”特质的定义明确体现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句中。从句意看是因为思念对方产生的愁绪,这个比较浅显,诗人愁绪中用“闲”来定义,并不能明确思念对方感情达到什么程度,但是巧在用了“两处”来形容,看似愁绪的叠加,实际上采用的是“本面不写写对面”[3]这样一种落笔对方更显深情的主客情感转移法,与王维写兄弟们时说“遍插茱萸少一人”和杜甫写妻子“闺中只独看”来显示诗人对家人思念的深情一致,效果是使情感更加深厚,自己的愁绪更加浓烈,但是李清照这个写法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思念的愁苦,她还主观把这种思念说成是“两处”,这样由于爱情引发的思念不再因为是单相思而变得非常的痛苦,反而通过假想对方也在思念自己,便有了两情相知的甜蜜的慰藉。使本来的失爱的愁苦变成了甜蜜的忧愁,大大地减轻的愁苦的分量。
如果要进一步厘清这种闲愁的特质,教学中可以将闲愁放在其他诗人的身上进行一番横向对比,也可以把这种愁绪放在李清照不同时期作品中进行纵向对照,这样这种愁绪轻重的程度就会更加明白。
闲愁是古典诗词常见的一种愁绪,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写到“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闲愁如细草绵密,如柳絮充塞于天地,也如同梅雨季节的霏霏细雨,连日不开,“闲愁”不可谓不大,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说“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可见闲愁也可以苦到断肠。这两个“闲愁”,程度不可谓不深,贺铸借思美人不得,抒发沉沦下僚,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哀,辛弃疾则表达壮志未酬,英雄失路的悲慨,抒发了政治上的不得志和国事艰难的忧愤,从男性士大夫角度说闲愁,即使诗人化身女子写幽怨之词,也是“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4],往往透露出的是心系國民的宽阔情怀,愁绪是深刻浓烈的。《一剪梅》用“闲愁”来说相思爱情,这里有分别的忧愁,但是在忧愁的背后也潜藏着由对方想念自己带来些许的甘甜,教学中把贺铸、辛弃疾和李清照的闲愁进行对比,李清照的“闲愁”表达出来的愁绪程度与分量显然并不是最苦的,反而是轻淡得多。
那么李清照的轻淡闲愁到底是什么滋味?我们还可以从反映诗人情感历程的前期与后期两首选入教材的代表诗作来进行纵向比较,也有助于更真切具体地把握这种闲愁的分量。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是李清照早期的诗作,诗人沉醉于美景,尽兴忘归,奋力划船,惊起了荷塘中的鸥鹭,语言简练生动,寥寥数语,勾勒出少女时代的李清照那样天真无邪,快活烂漫的可爱形象。写《声声慢》时,诗人经历了宋廷南渡,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凄凄惨惨戚戚”直接点明词人晚年凄惨悲苦的境地。三首词对照阅读,《一剪梅》这种愁绪的性状既不是后期那样深入骨髓、刻骨铭心的悲苦,更不是“不识闲愁”的少女般的心绪激荡的快乐。什么才是“独居的寂寞”?它是基于爱情基础上的由于分别产生的难舍难分的愁绪,它不是沉痛凄厉的,相反应该是来得轻来得浅的一种清愁。
二、品字悟情,理解“闲愁”中“愁”的精致
《一剪梅》是如何来形容这样的轻浅的闲愁呢?我们平常在诗词教学中,也喜欢用知人论世法把背景先提供给学生,这样虽说可以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总体面貌,但是有时也会生搬硬套,造成胡乱贴标签的浅层阅读的弊端,最终降低了学生的鉴赏力,也让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闲愁是怎样有别于苦愁的一种愁绪,还是应该放在诗歌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探索研究,这也是课堂能否有生成的关键所在。
下面对每一句诗所表达的具体情境进行分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这句诗以景写愁绪,如何形容仍然要抓住事物的特质,并且要做到准确的定义。荷花是红色的,是暖色调,可以说是鲜艳的,“香残”说明荷花已经过了盛期,香味淡薄,但是并没有说是衰败枯萎,与“留的残荷听雨声”凄凉境地是不同的,如果说要转化为画面,香味是不能的表现的,但是荷塘上的应当还是红色荷花,水上最多也是凋落了一两个花瓣,这与清淡的愁绪是一致的,格调也和《醉花阴》“暗香盈袖”相似。“玉簟”到秋天,席子生凉,还不至于到冷的地步,再加上以“玉”修饰席子,也不乏生活的精致,可见这样的闲愁是通过一种清雅的格调来抒发自己的落寞与忧伤。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里写的是诗人的动作情态,兰舟不是孤舟,有着芬芳与典雅,在爱情诗歌中常见,写人物动作,要透露的是人物的情感,“独”字写自己一个人,以当日的双双泛舟来反衬自己孤独,这个也好解释。轻解罗裳,要表达什么样的心情呢?有的地方解释是“轻轻解开罗衣,换上便装”为了登舟,这符合生活逻辑,但是生活不是文学,没有了诗意。关键字眼是“轻”字,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反映包括一些论者的解释是“轻轻地”,表达诗人惫懒无趣的一种情绪,实际上,表达心情不佳的动作应当是“缓缓地”,所以先入为主的情感把握有时会造成情感理解的错位,“轻”就是“轻轻地”意思,诗人为何要轻轻,这是一个刻意的追求,“轻轻”是轻手轻脚,怕被人知晓不能发出大的动静,诗人为何不敢发出大的动静,可见这里还有其他人的存在,可能是她的女婢,她轻轻地动作,只是为了能够自单独上兰舟而已,而这种独自的刻意,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一样“我轻轻地来”,只想一个人来消遣这份孤独,多少有着一份闲情逸致。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诗人采用两个典故,雁足传书和回文锦书,表达对书信的期盼,“谁寄”意味这次自己没有,是一种失落,但是紧跟着又是“雁字回时”,说明书信有来,是一种温暖的召唤,再用雁字、锦书代指书信,也有特殊意蕴,形式上华美与珍贵,书信回文写法暗藏玄机也极富浪漫情趣。最后的“月满西楼”,有表明思念成愁,夜深难眠的意思,但是这里不是“西楼月斜”或是“月照西楼”,能够西月洒满阁楼应当也是满月或者朗月,意境上又因有月光银辉的洒满,增添了几分朦胧与幽美。
“花自飘零谁自流”这里由上面的红藕香残承接而来。由眼前的花朵的凋零和水流不斷流淌来暗示青春与年华的流逝,这是自然的规律,是人类有关生命永恒的悲伤的主题,也是文学当中的一个传统,晏几道的采莲曲《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当中有“花不语,水空流”,“争向朱颜不耐秋”,由荷花想到朱颜凋谢,抒发了青春难驻这样一种的生命的感伤。李清照此句由此脱胎而来,但是情感却不一样,李清照把生命青春年华的感伤和爱情相思结合起来,这种由于青春年华的流逝无法挽回、无人怜惜带来的感伤,却因为相思爱情中渴望有人怜惜是一个具体的对象(她的丈夫), 使得流水、落花这般人类面对自然的无法抗争的生命哀叹,变成了向相思对象发出的不来怜惜自己的嗔怪,变成了渴望对方能与自己共享美好的企盼。她把相思之情和生命之感糅合在一起,这样的相思闲愁就更加的迫切也更有趣味。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闲愁一旦定义成相思之愁,那么相思之愁也就成了爱情之苦,“此情无计可消除”一句是直抒胸臆的表达,诗人大胆直接地表现自己的相思之情,愁有多少爱就有多少,愁情的表现不像之前诗句那样采用情绪点染蕴蓄。精彩之处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形容愁绪的手段。范仲淹《御街行》中有“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同样也是写相思,愁绪总是会在心头萦绕眉头攒聚,李清照这两句应当是由此点化而来,一下一上,愁可以在心头与眉间转移,变成了可以运动的物体,再加上“才……却”一词的使用,又使这个转移运动的愁绪有了速度,所以李清照的愁绪写得更形象,把人物表情与心理活动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感情变为富有节奏的情感波动,形式上由于语句的跳脱活泼也更加精巧,成了写闲愁的千古佳句。
三、价值引导,认识“闲愁”中“愁”的格调
生活中的普通人的闲愁,总是因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而产生的一种空虚无聊的消极情绪,因闲得发慌而生愁,实在是没有任何意义,每个人都为生计而忙碌不已,哪有闲工夫去发愁。这种不想作为的人生观肯定不可取。文学中谈闲愁,因为有了这个闲字,往往也会对它的人文价值产生怀疑甚至误解,一些评论家也把这里的闲愁定义为无聊、空虚的愁绪,显然是不够妥当。文学中谈“闲”,一般解释为自由,是“人闲桂花落”一样的安适自得,也不是空虚无聊,这种不是“闲愁”,如果要说“闲愁”,总得要说“闲愁最苦”,因为他们的闲愁,是闲赋在家,不被外界接受的一种无能为力的悲愁,它的思想内核仍然是积极追求的,与无所作为不想作为显然不同。
李清照相思闲愁,不同于士大夫功业追求不能而产生的闲愁,那么这种相思闲愁的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李清照的用来修饰“愁的“闲”,仍然属于文学作品中的“无能为力”而不是“无所作为”。这种无能为力的对象是爱情,它是一首爱情诗,与一般的怨妇诗不同。“相思两处”表面上看来是愁苦的,但是内核包含着温暖甜美的成分,它不是那种自怨自艾,抽抽噎噎的单相思愁怨,她的愁与无聊空虚、无所作为的愁无关。她表现出来的是无能为力,而这种“无能为力”感,恰恰就是她刻意的努力的与追求。由于有了两情相悦的爱情这块基石的作为前提,她愁绪也必然不会像是后期诗作里因为永失所爱而大悲大痛,而是自然流露出一种淡淡无法言语的怅惘情绪,并且正是有了这个爱情的前提,她把这种忧愁形容的更加精致。
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这样一种由于爱情引发的相思闲愁呢?我们鄙夷的是不想作为的消极空虚的闲愁,但是像这样一种基于爱情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如果越是显示她的无法作为,无能为力,不正是说明她对这份爱情的珍视,表现出他与丈夫之间感情的笃深和美好吗?《一剪梅》从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愁绪的精致正是要和她在爱情上的健康格调相契合。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
[2]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0.
[3](清)刘熙载,《艺概》.王国安标点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4.
[4](清)张惠言,着.黄立新校点.茗柯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78.
张昆阳,福建省惠安嘉惠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