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中有“曲意”

2021-01-03胡杨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古筝曲慢板定风波

诗乐同体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念之一,词作为诗的另一种体式也具有音乐的特质,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正如《毛诗序》中所言:“诗是乐之心,乐为诗之声,故诗乐同齐功也。”钟嵘的《诗品》中同样有类似的观点,由此不难看出文学与音乐有着相同的源头,这种观点后来就成为诗、乐、舞一体的传统文化理论。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中就认为诗歌是一种艺术综合体,诗歌是可以配乐而唱的艺术,到了后期的“乐府”更是成为这一艺术样式的指称,诗乐同源得到了更好的验证。词作为诗的变种或特殊形式,同样具有诗歌一样的特质,“不论从其格律、用韵、句法、意象,都与音乐中的织体、音韵、旋律、意蕴息息相关,相互共情。”[1]由于词与音乐存在着的这种内在的关联,为词与音乐融合以及当前以音乐入词之教学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鉴于此,以宋代词人苏轼的经典作品《定风波》为案例,就该词与同名古筝曲进行艺术美学之对比分析,寻找二者存在的关联和内在逻辑关系,为传统词艺术和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当前教学的创新贡献新的力量。在众多的词人中,之所以选择苏轼及其作品为探讨的对象是由于他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多才的典型,是宋词领域的领袖,将宋词艺术推向了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同时苏轼具有豁达的精神和完美的人格追求,《定风波》能够展现出他的乐观与才华,加之古筝艺术酣畅淋漓的演绎,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进行还原,能够加深学生们学习的印象,提升课堂活跃度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增加宋词教学的质量。

一、苏轼词《定风波》的文学意蕴探究

作为宋代文学的领袖,苏轼的地位是及其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在词坛苏轼开创了豪放流派,将词引向一个新的局面,并赋予词更多的内涵。苏轼的词类型众多,题旨丰富,有对现实黑暗的批判、有达观人生的展现还有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苏轼的作品往往给给人带来力量和惊喜,其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在丰富文学意蕴的基础上,筝曲《定风波》利用传统民族乐器将词中的精神境界完美的演绎出来,匠心独具,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听盛宴,将二者结合进行教学设计,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词人、散文家、文学家、画家和书法家,与自己的父亲和弟弟被称为“三苏”,苏轼是一位全才的艺术巨匠。他的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轼一生仕途坎坷,后期更是受“乌台诗案”的影响,贬谪偏远地区黄州,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并没有消极和放弃,而是以及其乐观豁达的态度来对待,寄情于山水草木,由此创作了这首千古名作,受到人们的传颂。

定风波是词牌名,最早是唐代教坊曲目,是一种双调小令也叫“定风波令”或“定风流”等。从字面的来看,定风波就是平定风波的意思,既可以展现重大历史社会变更题材,也可以是对生命达观的展现。苏轼作该词具有现实的环境,是在黄州贬谪期间所作,展现出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一首闲适之词,也是人生理想的自白。该词由两个部分构成,词一开始就写出了生活所遇之小事“莫听穿林打叶声”交代了下雨这个常见之事,接着升华情感“何妨吟啸且徐行”借由生活中遇到的下雨这个小事表现开朗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又进一步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展现了他遇事不惊,笑对困难的乐观精神。词的下半部分继续保持乐观的态度,在最后升华感情揭示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品格,成为苏轼抵抗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达到了我国古代文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中国古代诗词学所追求的艺术极致与理想范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学价值。

二、古筝曲《定风波》的艺术特色分析

根据苏轼《定风波》词的内容和情感特色以及蕴含着独特的人生态度,借由传统民族乐器古筝进行了改编和创作,利用音乐的独特品质还原了该词的达观与豁达,传达苏轼独特的品格。古筝曲《定风波》是当代著名作曲家邓翊群根据词的内容以及个人的人生经验精心创作的一首古筝与钢琴结合的协奏曲,给该词注入了新鲜的时代精神和血液,带来了新的艺术生命。

作者在曲目的首页写道:“本词为苏轼被贬黄州失意时期所作。作者受本词情感所动,切己感同身受,故借意抒写现代人类社会中淡然面对命数迭起、苦难境遇的人生观。”整个曲目保持了原词中“苦难”和“豁达”的基调,融入古筝和钢琴的不同音调,在意境的营造上与原词有着完美的融合,呈现出词曲的交互之美,达到了一种“词”中有“曲意”,词曲交融的艺术高度。全曲是古筝与钢琴的融合,开篇引子爆发力极强,并采用多音无限反复等特殊的音乐技巧进行处理,层层推进呈现出乐曲中的精神特点。筝曲的开端部分情绪相对低沉,就像词人自我在徐徐吐露生活的遭遇和不快,以慢板来展现人生的愁绪,为接下来曲调的转变和激烈铺垫了基础。接着曲目进入到过渡部分,采用滑颤等技巧让曲目的旋律变得更加深邃和悠远,把词人的乐观情绪开始慢慢烘托出来,与词的内容保持一致。按照词的内容和情绪的推进,开始进入到乐观精神的传达上,因此节奏开始增强,由原来的慢板进入到快板当中,音乐呈现出戏剧化的艺术特色,该阶段的音乐以扫摇和快指结合,乐调更加激昂奔放,迸发出强烈的艺术张力,将音乐的氛围推向高潮,与词中结尾精神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词与曲融合,体现出苏轼达观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

三、苏轼《定风波》词与曲的融合分析

词作为我国文学体裁之一,对于结构和技巧有着严格意义的规定,比如《定风波》中的题目是词牌名,该词由上下两阕构成,这些是对词的结构的一种规定,那么为了更好展现该词的内容和精神,在古筝曲的创作上也采用了独特的结构,使词曲有更好的融合。古筝曲《定风波》由引子、慢板部分、连接部分、快板部分、急板部分、华彩部分、尾声(再现慢板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与词的内容紧密相关,曲调与词的情绪高度一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气质。引子部分由钢琴引导,在快要结束时古筝乐器紧随其后,采用扫摇的指法,由弱到强进入到音乐的主体内容之中,这个部分形象的展现出原词中序言内容以及“穿林打叶声”的情景,将自然界中的疾风骤雨以及人物的狼狈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用音乐体现出文学的内容,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接着而起的段落采用钢琴的高音和古筝的泛音技法,采用倒装的艺术技巧,旋律达到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整个内容以慢板为主,描绘出苏轼回忆自己的人生际遇,直面自己人生的过去和现在,将“一蓑烟雨任平生”刻画出来,此后继续推进采用不同的乐调展现出词中的“吟啸”“徐行”“烟雨”等情绪,词曲再次融合,升华感情。

曲目的后半部分由慢板进入到快板之中,随着词的情绪和事件的推移,运用扫摇和点奏,并加入变奏,展现出苏轼宦海浮沉的人生巨变,此后节奏更加饱满,旋律更加悠长,达到了词与曲对话的机制,完成“回首向来萧瑟处”的精彩描绘,回顾了苏轼人生中的风雨以及宦海浮沉后的怡然自得。接着音乐进入到高潮和结局部分,对应的是词中的第二部分内容。这个时候采用重音和重复音,古筝与钢琴融合最终落在强音之上,“料峭微风”不仅吹醒了苏轼的酒,同时也吹醒了他的人生。结尾部分复归到慢板和节奏之上,是经历所有之后的乐观与豁达的生动展现,人生或官场的无常,不如归去回归生活的本来和生命的本真,就像词中最后展现的那样“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与曲完美交融。

苏轼一生沉浮,命运多舛,也造就了他词的境界的开拓和内容的丰富,词作《定风波》正是他人生境遇和精神世界的真实传达,苏轼以达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不如意和官场的失意,又借景抒情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实现自我的超越和升华,是我国古代文人气质的缩影。古筝曲《定风波》根据该词的内容借用音乐艺术,将词的情感和精神进行新的传达,加入了时代元素,实现了词和曲的完美融合,如果将该曲目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能有效的提升了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利于传统诗词和音乐文化的当代开发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刘沙路.论筝曲《定风波》与宋词《定风波》二者之间的解读探究[J].黄河之声,2021(08).

[2]颜中其.苏东坡轶事汇编[M].长沙:岳麓书社,1984.

[3]祁瑶.古筝原创作品选[J].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

胡杨,教育硕士,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古筝曲慢板定风波
定风波
民族器乐教学中文化内涵探究的途径分析——以古筝曲《行云流水》的分析为例
刍议传统古筝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基于田野调查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
西皮慢板
《定风波》
《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的理解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