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骑”字读音看汉语言的继承与发展

2021-01-03张巍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平仄汉语言

今年的3月12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表了题为《最新,老师提问编者答!统编初中语文春季教材的29个问题答疑|第一期》的文章,为所有使用统编版新教材的一线语文老师送来了及时雨。笔者打开之后,发现很多问题都极有价值,但同时也发现,个别问题的解答其实是很难说服一线初语教育者的。

以七下为例。“答疑”表示,“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综合各类辞书注音及专家意见后”,“倾向读qí”。包括“萧关逢候骑”,“翩翩两骑来是谁”,以及“千骑卷平冈”,三句之“骑”字“皆照此处理”。虽然答疑者表示,“教师不宜拿此字读音来考学生”,但笔者认为,这并非简单的考试与否的问题。

关于“骑”字的读音,大多负责的一线语文教师都是作为常识烂熟于心的,不必赘述。于是笔者开始查阅“各类辞书”。经过各种详细比照之后,发现所有对“骑”字注音为“qí”的,皆为现代汉语工具书。相关语句本出自古典诗集,而何以借现代汉语工具书来界定古代汉语发音呢?岂非否认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诚然,若考虑语言文字的与时俱进,以及民众的接受程度,这也是无可厚非,比如“确凿”之“凿”,已由“zuò”至“záo”;但上述语句都属古代诗歌,引用人教社答疑小学教材的话说,诗歌应从“音韵和谐、平仄相间”的角度来考虑的。

前后答疑的矛盾使笔者开始向实践求证。因为“答疑”一文发表时,正处疫情期间,为保证网课学习质量,《木兰诗》被提至开学初读背,笔者已按“jì”处理了“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字发音。所以在学生升入八年级后,初学《使至塞上》之时。笔者就把“骑”字有争议的两种发音交给学生去判断:

1.回忆“骑”字曾学过的两种发音。

2.分别代入原诗通读至少一遍。

3.根据个人语感选择你读来更上口、更和谐的发音。

为避免大家人云亦云,笔者特意要求学生将读音写在纸上。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班级学生都是单人独坐,没有同桌,所以在写完后,让他们前后交换。以“每人此时手中的读音”进行分类,结果令笔者震惊亦欣慰:全班47名同学,有46人选择了“jì”!

而这本也应在预料之中的。因为我们的古代诗歌源远流长,其发展演变凝聚了历代古人的审美与智慧,其格律亦立于民众,要于实践,而非一人一时之念。《使至塞上》是一首五律,而律诗的平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无论平起还是仄起,无论首句入韵与否,每联的尾字皆为平声;而除首联外,为使诗歌音韵和美,余下三联前半句的尾字皆为仄声,以与下半句尾字之“平”相对。如若将“骑”字读为“答疑”推荐之“qí”,则尾联音律即成“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与读作“jì”音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高下立现;若推至全诗,这种高下更为明显。

以此类推,“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也会因之出现由“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到“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的音韵审美落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应“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毋庸置疑,古诗文诵读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非常重要的继承弘扬形式,可若按“答疑”处理,当我们再读《过清华宫》——“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或再说起“一骑(qí)绝尘”,不知那些深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国人,是否会对古文化兴味索然,反生吞吐皆难,如鲠在喉之感。

“骑”字的两种读音,实为古音破读,即动词时读qí,而作“骑马的人、骑兵”等名词解时,读音为jì。若“骑”字统读为“qí”,何以区分动、名词义?!且“雨”“衣”等破读读音仍在相当大比例的古汉语工具书中保留,如最权威的商务印书馆修订目下最新的《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第1827页,就依然对“雨”字保留了两种读音——“yǔ”和“yù”,分别用来训其名、动两类词义,甚至“骑”字也在很多古文工具书里保留两种读音,承认其旧读“jì”,那在我们,是否也应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对待它呢?

追根溯源,笔者认为问题可以推至我们的汉语拼音。我们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关怀下拟定并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时由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拟定并颁布,适用于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拟定目的是为了方便使用,方便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事实证明,我们实现了初衷。汉语向我们展现了它强大的与时俱进的自我更新张力。

但不可否认,汉语言也同时拥有强大的向心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汉语言文字,工具性人文性兼具,它成为华夏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华夏文化不可剥离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固基石与不竭源泉。而且,汉字深深影响了我们周边的东南亚各国,毫不夸张地讲,包括日、韩、越、新、马、泰等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已经无形中形成了歷史悠久的“汉字文化圈”,他们的语言中至今仍大量地保留着汉字的字音、字形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意义。反观自身,我们华夏民族对汉语言的传承和创新更应该成为一个辨证统一体。不可为创新而忽略传统,尤其像唐诗、宋词这样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不应置其原生之美于不顾,将其硬生束于现代汉语拼音之桎梏。否则,文化自信又从何谈起呢?

我们的汉语言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不知诸位读者发现没有,初中语文教材答疑的29个问题中,属于古代汉语范畴的竟达惊人的27个,其中单就古字读音的问题就有接近半数的12个之多。若为五四制,六年级教材亦有古诗文发音的问题。可见,常年从事初语教学的一线语文教师竟然对于教过半生的古诗文的读音问题产生了巨大分歧。这充分说明,我们对于自身文化尤其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了问题。而这,往小里说,是一个发音对错或分数得失的问题,向大里说,这无疑是关乎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出路与方向的问题。众所周知,我们的诗词歌赋属于与“现代汉语”相对的“古代汉语”,而在古代汉语中,诗词格律和音韵学是其重要分支。我们虽然无需在初中阶段就带领学生进入相关的深奥理论的学习,但是古人根据我们最实际的语感总结出来的平仄之美,岂能轻易舍弃?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现代汉语已经随着时代潮流对相关汉字的音、形几经更改,其中不少都引发了民众热议。而古代汉语,其悠久历史的沉淀,使其太多内涵无法置换,否则,诗既非诗,词亦非词,古代汉语已经不再成其为古代汉语了。

但是痛定思痛,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周有光老先生的文字信息处理双轨制呢?我们可否在文化传播的主阵地——语文课堂上,在对待我们语文教材的处理上,也明确采取一分为二的双轨并行之法?汉语言文字的优雅韵致不可湮没,活泼灵动亦不可或缺。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区别对待——保留古代语言文字的醇真本色,使其与现代汉语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比翼齐飞,让孩子们同时领略华夏语言文字两种同而存异的美,或应成为我们当下语文教学的常态。

参考文献:

[1]冯志伟.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回顾[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4,(4):26-31.

[2]康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8-8-31(6).

张巍巍,山东省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平仄汉语言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