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1-03白俊楠
白俊楠
临床工作调查发现,胃溃疡患病率呈明显递增趋势,此类疾病多发与人们所处生活环境变化、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饮食不规律不健康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胃溃疡患者有明显腹胀、胃痛以及反酸等表现,部分患者有口臭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人际交往、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心理负担问题。既往治疗中多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即阿莫西林胶囊、奥美拉唑、克拉霉素三联法,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疾病症状,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且复发风险较高。当前,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关于胃溃疡疾病开始尝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提升疾病治疗效果。临床工作中发现,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预后效果显著。基于此,本文就本院110 例胃溃疡患者为例,对比单独西药三联(阿莫西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治疗与其配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的整体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10 例胃溃疡患者。纳入标准:①上报伦理委员会审核;②经X 线、胃镜等检查确诊,符合《实用内科学》、《中国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溃疡诊断标准;③用药方案患者知情同意,治疗耐受、无过敏;④患者依从性良好,可有效随访。排除标准:①妊娠、哺乳特殊阶段患者;②过敏体质患者;③精神病史情况患者;④合并重大疾病治疗不耐受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中西医组,各55 例。对照组:男35 例,女20 例;年龄22~72 岁,平均年龄(43.0±9.7)岁;病程2~18 年,平均病程(7.5±3.6)年;病灶位置:胃窦23 例,胃小弯以及胃大弯各13 例,胃底6 例。中西医组:男32 例,女23 例;年龄20~73 岁,平均年龄(43.3±10.0)岁;病程2~16 年,平均病程(7.3±3.3)年;病灶位置:胃窦22 例,胃小弯15 例,胃大弯13 例,胃底5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灶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三联疗法治疗。给予患者阿莫西林胶囊(深圳高卓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345)口服1.0 g/次,1 次/d;奥美拉唑(悦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577)口服20 mg/次,2 次/d;克拉霉素(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652)口服0.5 g/次,2 次/d,连续用药8 周。
中西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半夏泻心汤方剂组成:黄芩6 g、炙甘草9 g、黄连9 g、干姜12 g、半夏15 g、党参15 g、大枣10 枚。另外,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辨证用药,脾胃虚寒添加附子10 g、牡蛎30 g、龙骨30 g;针对湿热蕴脾添加白花蛇舌草15 g、蒲公英15 g、薏苡仁15 g;反酸添加浙贝母15 g、瓦楞子30 g;嗳气添加沉香5 g、柿蒂10 g;肝胃郁滞添加枳壳10 g、柴胡10 g;胃阴不足添加麦冬10 g、玉竹10 g、沙参15 g。每日煎煮取汁300 ml分2 次服用,分别于早晨、午饭后2 h 服用,连续用药8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复发率、生活质量、证候积分、情绪评分。对患者随访6 个月,观察胃溃疡复发情况。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胃溃疡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复查溃疡以及炎症均消失;有效:胃溃疡患者症状改善,胃镜复查溃疡消失,仍有炎症问题;无效:以上治疗效果未达到。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有效)/总例数×100.00%[1]。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分内容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比。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头晕头痛等。患者负性情绪参考SAS 评分以及SDS 评分评价,分数与胃溃疡患者负性情绪严重程度呈正比。中医证候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级量化标准,取胃脘疼痛、心下痞满、肠鸣下利、恶心呕吐症状,分数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呈正比[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6 个月后复发情况对比 中西医组:临床痊愈33 例、有效20 例、无效2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53/55);发生恶心呕吐1 例、腹部不适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4%(2/55);随访6 个月后无复发患者。对照组:临床痊愈22 例、有效21 例、无效12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8.18%(43/55);发生皮疹瘙痒2 例、恶心呕吐2 例、腹部不适2 例、头晕头痛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4%(8/55);随访6 个月后复发5 例,复发率为9.09%(5/55)。中西医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6 个月后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845、3.9600、5.2381,P=0.0042、0.0465、0.0220<0.05)。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及负性情绪对比 中西医组:胃脘疼痛评分为(1.0±0.3)分、心下痞满评分为(1.0±0.2)分、肠鸣下利评分为(0.8±0.2)分、恶心呕吐评分为(1.0±0.1)分;躯体功能评分为(89.5±5.6)分、心理功能评分为(90.5±4.5)分、社会功能评分为(91.5±4.5)分、物质生活评分为(92.3±3.5)分;SAS评分为(35.5±2.0)分、SDS 评分为(33.5±1.8)分。对照组:胃脘疼痛评分为(3.0±0.5)分、心下痞满评分为(3.1±0.3)分、肠鸣下利评分为(2.7±0.3)分、恶心呕吐评分为(3.1±0.3)分;躯体功能评分为(80.0±5.0)分、心理功能评分为(80.9±4.0)分、社会功能评分为(80.5±4.3)分、物质生活评分为(82.0±3.0)分;SAS 评分为(45.0±3.0)分、SDS 评分为(44.3±2.0)分。中西医组胃脘疼痛评分、心下痞满评分、肠鸣下利评分、恶心呕吐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物质生活评分及SAS、SDS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溃疡是一类消化内科疾病,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和人们的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三联疗法是常见的治疗方法,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抗生素治疗可以抑制胃酸分泌,杀灭幽门螺杆菌(Hp),从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长时间用药后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增加了患者的身心负担,影响预期治疗效果[3]。中医学中此病属“痞满”范畴,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是主要原因,患者有脾胃受损、肝胃不和表现。
半夏泻心汤中半夏为君药,有消痞散结、降逆和胃的效果,干姜、黄芩、黄连等为臣药,有温中散寒、苦寒泻下、降泄气机的效果,诸药共奏寒去热清、升降复常、痞满可除等疗效[4]。王大喜等[5]研究指出,常规三联疗法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胃溃疡疗效显著,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本文结果与高辽美等[6]研究结果有一致性,加用半夏泻心汤酌情加减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合理的中西医联合治疗手段更能够满足胃溃疡患者治疗需求,提高患者治疗预后。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加减辅助西药治疗胃溃疡可以促进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且进一步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稳定患者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