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饮子加减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失语肾虚痰瘀型的疗效观察
2021-01-03邱卓
邱卓
中风是脑血管常见疾病,是脑部血供障碍导致的脑细胞缺血、缺氧坏死,脑功能障碍,发病情况下具有较高的致死风险。当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提高了中风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但是,基于疾病的特殊性,导致患者致残风险较高。中风患者一般有失语、肢体不遂等症状表现,救治成功后仍有明显后遗症表现,语言障碍是常见症状,患者失望、悲观等情绪明显,增加了患者的身心压力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针对中风失语患者临床主张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从中医角度出发,针对中风失语患者可以采取中药结合针刺的辨证论治,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气血瘀滞状态,以提高治疗预后效果。基于此,本文就本院中风后失语患者为例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8 年9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中风后失语肾虚痰瘀型患者80 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30~72 岁,平均年龄(55.5±8.6)岁。观察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32~70 岁,平均年龄(56.3±8.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②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③符合《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的肾虚痰瘀型;④治疗方案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 ①精神、意识障碍患者;②合并其他后遗症患者;③合并严重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以患者常规西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调节血压、血脂、血糖、颅内压以及营养支持等。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药治疗。①地黄饮子加减治疗。方剂组成:制附子(先煎)、五味子、远志、肉桂(后下)各6 g,熟地黄、地黄、巴戟天、麦冬各10 g,山茱萸、肉苁蓉、茯苓、石菖蒲、石斛各15 g,生姜3 片,大枣3 枚。另外,结合中风失语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辨证加减,阳亢者+石决明以及钩藤各15 g,血瘀者+丹参以及红花各10 g,痰浊者+制半夏以及竹茹各10 g。中药方剂1 剂/d,取汁400 ml,早晚温服。②针刺治疗。取穴选择中风失语患者的头针言语区,运动性、感觉性、混合性失语分别用言语一区、二区、三区。针具选择华佗牌30 号针灸针,长度1、1.5、2、3 寸。头针言语区选用1.5 寸毫针,根据失语类型定位穴位,消毒后与头皮呈30°进针至帽状腱膜下后改平刺并继续进针3~4 cm,得气后快速捻转约5 min、200 次/min。上廉泉向舌根方向斜刺入3 cm,金津、玉液辅助患者仰卧、张口,舌抵上腭,以3 寸针沿舌系带两侧静脉向根部快速刺入3~4 cm,出血为宜。针刺1 次/d,6 次/周,周日休息1 d。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失语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判定标准 ①采用西部失语症检查量表(WAB)评价患者的失语症状,评分越高,失语症状恢复越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越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评分越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②根据WAB 量表判定治疗效果。治愈:对比治疗前失语症改善率>90%;显效:对比治疗前失语症改善率61%~90%;有效:对比治疗前失语症改善率31%~60%;无效:对比治疗前失语症改善率≤30%。疾病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2]。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愈0 例,显效8 例,有效20 例,无效12 例,总有效率为70.00%(28/40);对照组患者治愈0 例,显效3 例,有效15 例,无效22 例,总有效率为45.00%(18/4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151,P=0.0237<0.05)。
2.2 两组患者的失语症状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的自发性言语、听语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评分分别为(6.60±1.30)、(103.50±30.50)、(56.80±10.05)、(53.20±4.50)、(42.50±4.05)、(51.20±6.50)分,治疗后分别为(14.02±1.60)、(136.30±15.50)、(72.20±4.30)、(73.80±5.50)、(68.20±6.50)、(73.30±4.20) 分;对 照组治疗前的自发性言语、听语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评分分别为(6.60±1.50)、(104.30±28.50)、(55.60±6.60)、(52.30±5.30)、(43.20±9.60)、(48.80±9.80) 分,治疗后分别为(10.60±1.60)、(118.50±10.50)、(66.50±2.30)、(66.50±3.30)、(60.80±5.60)、(68.20±5.50) 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自发性言语、听语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自发性言语、听语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5592、6.0132、7.3926、7.1981、5.4550、4.6610,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
2.3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40.05±6.50)分、治疗后为(78.50±6.80)分;对照组治疗前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为(40.30±6.60)分、治疗后为(68.80±4.50)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236,P=0.0000<0.05)。
2.4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8.30±6.05)分、治疗后为(20.05±3.05)分;对照组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8.80±5.50)分、治疗后为(27.20±3.50)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406,P=0.0000<0.05)。
2.5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针对中风后失语患者常规西药对症治疗效果一般。中风后失语病位在脑,表现于舌,属于心肝脾肾脏腑的阴阳失调、窍闭神损、神昏失语[3]。中医治疗中的针灸手段包括针刺、艾灸,是治疗中风失语的传统方法[4]。中医中药在治疗中风后失语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药方剂、中成药等治疗中风后失语均有一定成果[5]。地黄饮子中的地黄凉血止血作用强,熟地擅于滋补阴血、填补精髓,远志有抗氧化、减少氧化应激反应的效果,诸多药物成分可以改善脑部供血,提高脑细胞抗缺氧能力,促进血管新生、脑功能恢复。地黄饮子加减联合针刺在语言功能恢复中有重要作用,针刺治疗中风后失语可促进患者失语症状恢复,建立患者生活康复的信心[6]。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0.00%高于对照组的4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自发性言语、听语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78.50±6.80)分高于对照组的(68.80±4.5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05±3.05)分低于对照组的(27.20±3.5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综上所述,中风患者失语后遗症情况明显,患者心理负担较重,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状况。针对中风后失语患者单纯降血压、降血脂等常规西医治疗效果有限,无法满足患者治疗后康复需求。配合地黄饮子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可促进患者失语症状、生活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预后,是有效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