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2021-01-03夏侯建兵李舟洁林蔚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双一流一流

夏侯建兵,李舟洁,林蔚

(1.泉州师范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厦门大学 a.继续教育学院;b.航空航天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国务院2015年11月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我国“双一流”建设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要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1]。

什么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纵观世界一流名校的发展历程,“一流”往往体现在某所高校或某个学科能够通过发挥其职能,在助力国家发展、加快技术革新、推动文化繁荣等方面贡献力量,能够切实提升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2]。

那高校又该如何加快其“双一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并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的时代要求[3]。伴随着全球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在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显得尤为激烈。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学科作支撑,而一流学科,归根到底是由一流人才作支撑的。所以,作为人才引进、培养的高地,“双一流”高校的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在其加快“双一流”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带动下,各省市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双一流”建设方案,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双一流”背景。本文讨论的高校就是那些追求“双一流”,不断提升自身建设水平的高校。

一、“双一流”建设与人才队伍的关系

目前,针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学界看法各异。刘念才、程莹等在《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5]一文中提出,世界一流大学应具有的九个基本特征中,第二个就是“学术大师汇聚,教师素质很高”;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六要素》[6]一文中,眭依凡在对世界一流大学下定义时,也提出“世界一流大学聚集了一群世界一流学者”的特点。可以看出,不论是何种观点,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是一流,与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一流的人才队伍是一流大学的基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和前提。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中明确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透过这些目标和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一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息息相关。

二、“双一流”建设中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

当前,国家层面的“双一流”目标已明确,要建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有自己的目标追求,特别是要有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具体来说,实现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培育已有人才

近年来,多数高校把目光投向校外,高成本从国内外其他高校引进人才,但对于校内已有的人才却重视不够,造成人才资源的流失。事实上,已有人才是队伍建设的根本,要坚持“内外”人才同台平等竞争,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发展晋升平台和体系,稳住已有的中高端人才,营造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引导所有人才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发挥作用。

(二)吸引急需人才

人才引进不能求大求全,不是层次越高越好,不是为引进而引进,而是要以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结构优化等需要为原则,引进急需人才。同时,在人才引进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考察人才的地缘、学缘,对学校是否有文化认同感等“软文化”方面。“软文化”契合的人才,才能真正留下来、长起来。

(三)储备优秀人才

“双一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意识地做好优秀人才的储备是未来制胜的法宝。要建立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培育机制,深入发掘培养优秀的“苗子”,花大力气,重点挖掘有发展潜力、有能力开展创新性研究的年轻人;建立有利于优秀青年人才成长并容易脱颖而出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在思想政治、师德师风、综合领导能力方面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培养,确保他们健康快速成长。

三、“双一流”建设中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综合研判,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的数量存在缺口

随着国家科技实力的提高,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从整体上看高校的人才总量还不足以应对国家人才的需要。国家急需的原创理论型人才,可将成熟的技术和工艺应用转化到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型、转化型人才更是匮乏;国家和地方发展急需的个别学科缺少领军人才支撑;人才队伍结构也不够合理,在职称和年龄方面还没有形成合理的梯队,优秀青年人才的储备还存在不足。

(二)人才引进观念亟待转变

目前,高校重视“理论型”人才引进、缺少应用型人才引进,看重“头衔”和“帽子”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忽视了所引进的人才是否与学校发展方向、学科梯队建设、现有人才队伍结构相契合等问题,人才引进的投入达不到预期的产出;人才引进存在着随机性,过度追求引进人才的数量,为引进而引进,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学科规划的理念;人才引进的标准和程序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人才引进需要细化引进程序,重要且急需的人才应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基层学院人才引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学校与学院人才引进的主体责任不够明确。

(三)人才的使用与培养有待提高

人才引进后,使用和培养尤为重要。目前的情况是,高校一般会关注资金投入,但对于如何做好人才服务考虑得较少,促进所引人才尽快融入到现有队伍结构的办法不多;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的沟通融合不够,让引进人才“暖心”的同时,也不能让本土人才“寒心”;学科壁垒尚未完全打破,跨学科人才共享科研成果存在着障碍;引进人才与校内人才同台竞争、共同成长的机制和体制有待建立;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仍然不足。

(四)人才的评价有待完善

“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现象时有发生;人才评价体制正处于变革中,人才评价模式正逐渐从主观到客观、单一到多维、短期向全周期评价模式过渡。目前人才评价的主体有待细化和确定,“指挥棒”作用有待发挥,评价程序有待优化和总结,评价结果如何有效使用有待研究。总而言之,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引进和需求不匹配、人才的培育与考评不科学、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三个方面。

四、“双一流”建设中人才队伍建设的策略

高校应坚持“国以才立、业以才兴”的理念,通过在人才引进、人才管理服务方面“双向发力”,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惜才爱才的人才环境和用人氛围。

(一)人才引进方面

1.院为主体、靶向思维,做好人才引进规划 在当今人才引进工作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背景下,高校人才引进的出发点决定了高校能够引进怎样的人才[7]。传统观念中,人才引进往往是高校人事人才部门的事[8],这种粗放性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如引进思路单一导致引进渠道不宽、引进的人才“不对症”等问题,使高校陷入“急需的人才没引进”“引进的人才不适用”的尴尬境地,人才引进工作效果不佳。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专业院系才是真正了解自身人才需求的部门,将人才引进的主体逐渐转移到各个专业院系,坚持以专业院系为“引人”主体,由各专业院系全面梳理自身学科发展特点、凝练未来发展方向,紧跟国家发展需要,结合现有人才队伍结构,如年龄、职称、研究方向、团队经验等,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引进的短期、中长期及长期规划,并尝试对人才引进规划实施“三年一滚动、一年一调整”,保证人才引进的规划能够及时满足时代发展变化、国家战略调整和社会变革创新的需要。

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人才引进工作中各部门的协作、联动作用,可以通过采用如学科院系物色寻找符合自身发展建设的人才并向学校推荐的方式,然后由学校的学术委员会会同各单位教授委员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对人才能力素质进行全面评估、共同审议,形成较为完整、全面的人才引进评价意见。高校的人事人才部门则应当充分发挥管理和服务作用,提醒专业院系充分考虑自身学科发展的多元化、可变性和人才队伍的潜在流动性等可能对人才引进工作带来的影响,对人才引进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并提高成本意识,注重考核人才引进的投入产出效益,以此做好配合和保障工作,将工作贯穿于人才引进的全过程,确保在以专业院系为主体、多部门协同作用下的人才引进工作能够做到“因庙找方丈”,科学“引”、精准“引”,引进的人才能够贴合高校建设发展的目标,切实解决高校当前发展难题,补齐短板,不能“因人设庙”,“眉毛胡子一把抓”。

2.找准策略、创新模式,增强引进人才竞争力 近年来,高校之间对于高端人才的争夺不可谓不激烈。“僧多粥少”的形势下,人才引进更是如同逆水行舟般,任何的“不进”或“慢进”,都意味着“后退”,都将面临人才流失的风险。因此,只有找准引人策略、创新引人模式,始终保持强大的引进人才竞争力,方能在人才引进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聚焦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科研前沿,按照人才引进的急需程度,分批次建立起高校的“人才引进库”,并借助各类人才计划项目,优先引进一批有学术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同时,以此为依托,利用“群聚效应”和“磁场效应”,推动形成“才传才”“才引才”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通过抢抓机遇、主动出击,例如采取“羁绊策略”,挖掘对高校有羁绊、有情结的人才资源,选派专人“一对一”对接、联络,或是探索采取对关键领域、关键人才的“全员吸纳、全盘接收”引进模式等,不断提升自身人才引进工作的竞争力。

3.提升标准、“评”“察”并重,把好人才引进质量关 人才引进工作,除了“快”之外,“准”也必不可少。激烈的人才引进竞争,高校对数量、指标这些定量性的评价指标的追求,往往伴随着一定程度上对人才引进工作质量的忽视,导致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出现。如何确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工作的质量考察标准,以此指导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并做好人才引进前的质量考察、全面评估,是高校人才引进工作急需思考的问题。一方面,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人才引进的体现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不能仅仅依靠单独一套人才评价体系来评估人才引进工作的质量[9],可以思考按照学科或人才类型的不同,综合人才的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学术道德等“软因素”,将其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中,制定差异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充分考虑人才引进工作的可持续性,将投入与产出核算纳入人才引进工作质量评价中,以此推动高校立足自身学科特点找准人才、引准人才,避免无差别的“广撒网”,切实提升人才引进质量。

4.完善机制、加大投入,提供人才引进坚实保障 人才能不能引得来、留得住,关键在于是否能“换位思维”,在于能不能真正设身处地考虑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要加大对人才引进工作的资金投入,可以积极探索,尝试与政府、企业构建良好合作关系,共助人才、共促人才,以此保障合理、充足的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另一方面,高校要立足实际,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并实施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薪酬制度和有吸引力的绩效激励机制,还可以运用表彰、奖励等方式,对有不同贡献的人才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或在子女教育、提供人才优惠房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以此提升人才工作积极性和对高校的归属感。

(二)人才管理服务方面

以往,高校的人才引进工作容易陷入“人才引进来了,工作就结束了”的误区。事实上,人才引进工作包含了“引进”和“管理服务”两方面,“引”只是第一步,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从高校长远建设目标来看,“留”才是真正能够发挥人才作用、为高校发展创造价值的关键。要做好人才的管理服务工作,一味的“为留而留”绝非上策,而应循序渐进。

1.第一步:服务人才,优化人才发展“软”“硬”环境 对于人才发展而言,一所高校是否有好的施展平台,是否有创新、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制度,能否提供多渠道的发展路径,都是人才选择留在一所高校的重要考量因素。拥有一个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是留住人才的第一步。因此,高校除了加强自身环境建设、制度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为人才的发展营造更为舒适、和谐、安全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竞争氛围外,还应在教学科研、管理制度上精准发力,可以从学科平台建设入手,盘活高校现有资源、广泛吸纳外部资源,提供教、学、研、产等多方面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规划方案,为人才发挥才干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为人才研究成果转化畅通渠道。

2.第二步:管理人才,形成宽严并济评价机制 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高校加强人才管理,科学衡量人才作用发挥提供参考依据。然而,若单纯将论文发表数量或承担课题数量作为衡量人才能力的单一标准,则无法真正体现人才在高校综合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10]。因此,高校应大力推进符合不同学科特点的差异化学术评价体系建设,鼓励探索如“准聘制”“三年一考核”“六年一流动”等人才进出机制,运用好试用期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代表作送审、团队成果验收等多元评价体系,使人才队伍的考核评价制度更加完善。

此外,高校可以尝试采用“一院一策”制度,由各专业院系负责本院系、本学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并按照成本共担的原则要求各院系承担本单位人才引进和管理服务的部分成本,引导专业院系人才评价体系构建更加客观科学,对人才评价更加公平公正,产生汰劣留良的作用。

3.第三步:锻造人才,建立可持续发展人才供应链 人才引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科建设实力,从而推动学校事业向前发展,而现今高校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普遍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给高校学科的延续性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高校的学科发展与其靠一个、两个引进人才,整天担惊受怕人才流失,不如主动出击,充分发挥引进人才在各自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创新人才推荐人才、人才培养人才的思路,或者尝试突破原有的晋升机制,畅通人才举荐渠道,以此来挖掘人才,提升高校现有人才队伍质量,大力培养后备力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供应链。同时,高校还应加快推进引进人才“本土化”建设,鼓励互进团队、合作项目,以此构建引进人才与本地优秀人才交流互助、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良好平台,进一步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1]。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育、服务和管理,是高校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最为关键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加强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好“引”“育”“评”三关,尊重、信任、善待人才,切实发挥出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才能真正以才兴校、用才兴国,构筑起高校人才聚集高地,才能进一步加快“双一流”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贡献力量[3]。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双一流一流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中石化海外技术支持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