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革命精神教育协同推进

2021-01-03陈亚敏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教育

陈亚敏

(1.泉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革命精神”的传承与教育,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思政课课程目标做了整体规划,提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2]

一、在学生中开展革命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看,开展革命精神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内容,是推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是厚植学生爱国爱党情怀的必然选择。革命精神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求小学、中学、大学做好时间维度上的前后衔接,同时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在空间维度上相互配合[3]。在大中小学生中开展革命精神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知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实现“知”“信”“行”统一。

(一)革命精神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社会认知

在一个人成长中,特别是一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随着他们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掌握,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也在逐步转变。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它是务实、进取、开拓、向上、科学、健康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能够帮助学生在人生重要的“拔节孕穗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好革命精神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通过对革命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可以进一步增强对革命精神的认同。小学阶段的革命精神教育更侧重于正向道德观念的灌输,初高中阶段的革命精神教育上升到青少年关于规律与本质的深层思考,而大学阶段的革命精神教育则更深、更宏观、也更抽象,这是基于学生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段,对事物认知的差别。革命精神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协同推进,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小学生的“知事”,到中学生的“明理”,再到大学生“求道”的顺利过渡和提升。

(二)革命精神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长征胜利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在大中小学接续开展革命精神教育,就是对学生们理想信念的一步步夯实。当孩子处于小学阶段时,基本还未形成价值观体系,就像一张“白纸”,还没有很崇高的理想,也不懂什么是信念。所以,我们在上面画什么,他们就像什么。无论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抑或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公仆精神、奥运精神和众志成城精神等[4],这些革命精神的传承和教育,都能够在孩子们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从忠于理想、勇于牺牲,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严守纪律、服从大局,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百折不挠、敢于胜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等等的革命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际行动,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三)革命精神教育可以有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5]革命精神亦是如此。面向学生开展革命精神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历史人文知识,更要以革命精神蕴含的优良品质指导学生实际行动。小学阶段,更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革命首创精神,能够教会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初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较大,“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革命奋斗精神,能够教会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正确看待并有效缓解学习和考试压力。虽然大学生价值观体系已基本成型,已具备对革命精神的认知、选择、整合、内化综合处理能力,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精神,能够教会他们摆正就业创业心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衔接和协同推进顺畅的革命精神教育,能够对学生行为产生长远的作用。

二、大中小学革命精神教育协同推进面临的困境

准确理解和把握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大中小学革命精神教育协同推进存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社会各界对革命精神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学生对革命精神认同感弱,大中小学缺乏革命精神教育统筹规划、教育教师队伍不健全,革命精神教育主体“缺位”等问题。

(一)对开展革精神教育必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社会各界对革命精神教育的认识不同,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枯燥论”。有的地方和学校不重视革命精神教育,照本宣科,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也认为课程内容乏味。二是“无用论”。当下,大多数学生家长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特别是中小学学生家长。在他们眼里,只有努力学好语数外等考试学科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干扰、没用的。而大学生家长更注重的是孩子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而他们并不认为革命革命精神教育会对此有帮助。三是“过时论”。这是有些社会人士的看法,有的只是认可革命精神的历史价值,却忽视甚至否认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他们片面地把革命精神理解为抗战时期战士们不怕牺牲的精神,认为和平年代已经没有革命精神了,有的甚至把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立起来看待,这些都可能影响到大中小学革命精神教育的衔接和协同推进。

(二)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感不强烈

一项关于大学生对革命精神认同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对革命精神缺乏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偏弱、信念不够坚定、知行存在脱节等问题[6],虽然调查对象是大学生,但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小学阶段革命精神认同的弱化。另一方面,“高校已30余年未开设系统的中共党史公共政治理论课,这使他们的党史知识相对匮乏”[7],缺乏对革命精神教育课程认同感,被硬性灌输的知识,容易受错误思想理论的误导,致他们学习的兴趣不足、动力不足。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学生本身也往往迫于考试重点科目学习的压力,对于思政课的应付心理也比较严重。

(三)大中小学革命精神教育脱节

革命精神教育尚未融入主流教育体系,目前有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存在革命精神教育缺项、“瘸腿”。在革命精神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环节上,并没能做到“环环相扣”,而是脱节,有的甚至倒置。对革命精神教育缺乏整体性意识,缺乏整体性的运行机制、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有效性的整体性评价。“大中小学目标设定与社会现实有一定距离”是教师们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从革命精神教育内容上看,层次感不强,存在大中小学上下“一般粗”现象,没有实质区别,教材内容不鲜活,久而久之磨损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教育方式上看,普遍存在一般化、简单化、成人化,单一僵化、感染力不足,与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不匹配,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效性比较差。不同阶段的学校,只顾教好自己的学生,而不去管其过往,使革命精神教育知识内容的扩展、育人效果的延续的效果大打折扣。从教师队伍看,大多数教师历史知识储备和历史文化底蕴不够,导致革命精神教育陷入了“老师讲的学生不感兴趣,学生想听的,老师讲不出来”的尴尬境地。

(四)家庭、社会革命精神教育主体“缺位”

革命精神教育是一个伟大的课题,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仅靠学校“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目前,虽然一直倡导家庭和社会也要参与到孩子教育,但效果并不理想,至少从革命精神教育来看,学校、家庭和社会还未形成合力,特别是原生家庭的革命精神教育缺失。当下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但对于这些,很多家长表示不知该如何对孩子进行革命精神教育,显得“无所适从”。笔者委托某部门在开展的“家庭家教家风”巡讲活动中,对参加活动的539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问题只有两个,第一个是“您给自己对孩子(学生)进行革命精神教育情况打几分”,第二个是“您给自己对孩子(学生)进行革命精神教育的能力打几分”? 以10分为最高分,1分为最低分,第一个问题的平均分是4.6分,第二个问题的平均分是3.3分。而且很多家长表示,自己对革命精神的理解不深不透,更别提给孩子做好这方面的教育了。社会各界对学生革命精神教育的支持也明显不足,参与度不高。

三、以“三个度”促进大中小学革命精神教育有效衔接

针对以上大中小学革命精神教育协同推进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大中小学革命精神教育的衔接,要从提高革命精神教育高度、深度和温度三个角度下功夫。

(一)提升革命精神教育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近、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大中小学都要提高对开展革命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站在为党占领学生群体思想主阵地、为党凝聚青少年群体人心的高度,处理好革命精神“历史的传承”与“时代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用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眼光认识革命精神教育的重大意义,把革命精神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大中小学革命精神教育衔接的研究和实践。通过革命精神教育,培养孩子从小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爱国爱党爱社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二)加强革命精神教育的“深度”

革命精神之所以可以一直传承下去,根本在于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回顾历史,而是要将历史的精神精华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因此,做好大中小学革命精神教育衔接,就要系统准确地把握革命精神传承的“周期衰减”规律、“作用滞后”规律和“需求差异”规律,处理好“道德的规劝”与“必要的干预”之间的关系。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和方式开展契合时代发展需求、反映时代特色的革命精神教育,一方面要循循善诱,不断赋予革命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也要有效介入,善于把革命精神的内涵、主张、要求、目标制度化,靠行政干预促进教师切实的革命精神教育参与感,靠制度约束提升革命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三)增加革命精神教育的“温度”

触及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学生是即革命精神教育的主体又是革命精神教育的客体,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影响学生。因此,做好大中小学革命精神教育衔接,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处理好“积极的塑造”与“人文的关怀”的关系,开展符合学生认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有温度”的,而不是“冷冰冰”的革命精神教育。要以革命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注重知识与实践结合,应试与育人并重,从学校安排向学生需要转变,以学生愿不愿意接受、学生满不满意为标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设计一套符合一个孩子成长规律的革命精神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接受革命精神教育中感受到伟大的精神力量,进一步增强前进的动力。

四、从“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学生革命精神教育

一个孩子的成长,会受与他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要在充分尊重孩子前提下,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革命精神教育协同机制,推进学生革命精神教育取得实效。

(一)学校:联动创新开展学生革命精神教育

1.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变“个体行为”为“政治要求”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学校作为党领导下的教育阵地,更要守初心、担使命,牢牢把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特别是革命精神教育。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精神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关于革命精神传承等方面的重要论述,把准开展学生革命精神教育正确的政治方向,同心同向,共同奋斗,为孩子们定下正确的人生“航标”,让他们在革命精神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坚持“统筹规划”原则,变“脱节”为“一体化” 大中小学要将革命精神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学校系统内的顶层设计、系统谋划。要“把握供给与需求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整体与部分结合、继承与发展结合”[8]等原则,注重革命精神教育的课程目标的整体规划,将不同层级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联系起来,通过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度机制等,使大中学小革命精神教育分目标与总目标相统一,形成上下一致、密切合作的目标体系,建立上下贯通、前后一致的沟通机制,形成规范稳定、行之有效的一套制度。

3.创新革命精神教育,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灌输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但灌输也是讲方法、讲技巧的,更重要的是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要按照从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五个阶段,确定不同学段的革命精神教育内容建设,有针对性和区分地进行启蒙性—体验性—常识性—理论性—探究性教育。小学阶段侧重启蒙道德情感,在学生心中埋下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侧重打牢思想基础,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侧重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侧重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2]。学校应在国家总体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若干意见框架下,研究制定具体的革命精神教育与思政课教育融合的细则或计划,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教育资源,让革命精神教育与专业课、文化课完美融合,开设精品课堂、优秀教学案例,将革命精神融入学生党团建设。将学生参加革命精神教育学习及实践情况,记入个人档案,供各个教学阶段相互了解进行衔接,促进各类课程与革命精神教育同向同行、协同推进。

4.打造专业革命精神教育队伍,变“门外汉”为“教育专家” 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老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一批讲政治、懂历史、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的革命精神教育教师。除了把革命精神教育纳入全体教师培训,还要加强革命精神教育教师配备、培训,通过组织参加党校培训、骨干教师研修班,举办“革命精神理论大讲堂”,促进提升教师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评价改革,以政治、师德、业务为主要评价方向,在专业技术职称中专设马克思理论类别,并将革命精神纳入其中,创造职称晋升等条件,增强从事革命精神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调动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团组织作用,加大发展党员力度,为革命精神教育教师队伍储备后备人才。

(二)家庭:优化家庭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家庭,是教育孩子的另一个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孩子人生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一个有着崇尚与践行革命精神的家庭才能教育出一个认同并能够很好践行革命精神的孩子。在革命精神教育中,家庭也应切实承担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责任。

1.优化家庭教育方式,变“唠叨说教”为“率先垂范” 一项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庭面临的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思想道德问题最让他们操心。大多数家长习惯于用“管教”的方式对待孩子,但成效并不明显。家长要从转变自身观念做起,从关注成绩向关注人格转变,向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转变,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平等沟通交流,在此基础上,以革命精神教育为引导,把对孩子的教育从“我要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向“帮助你实现你想成为的人”转变,尊重孩子的个性化特点以及成长需求,用自己日常行为为孩子树立身边的典范,帮助他们从小就沿着正确的目标努力奋斗。

2.优化家庭教育内容,变“简单教育”为“家风传承” 好家风的传承需要久久为功。家长要站在培养能够传承家族好家风的高度,把革命精神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家庭教育体系,融入家庭教育之中,融入家风家训之中。通过对革命精神相关人物事迹以及古诗词背诵、毛泽东诗词等学习,拓展延伸制定一套家训,让孩子从感悟革命精神中感受好家风,让优良革命精神浸润到好家风中,代代相传,以家家好家风支撑起社会好风气。

3.优化家庭教育模式,由“理论知识的灌输”向“理论与实践结合”转变 革命精神教育仅靠理想信念的引导、理论知识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把革命精神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真正贴近生活、运用于生活。家长一方面要通过革命精神教育引导孩子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社会,另一方面要经常带孩子们走出去,在社会实践中实现感情信任上的互通、思想上的共鸣。把参加开展丰富多彩的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列上孩子的课外活动日程,周末、寒暑假期间,多带孩子到红色革命基地、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红色景区等,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会各类与传承革命精神有关的活动,多多益善,通过实践,唤醒孩子们“沉睡”着的自然潜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把知识转化为实践,把实践内化为知识的条件。

(三)社会:构建学生革命精神教育支持服务体系

社会教育相比较学校和家庭而言,教育方式更灵活多样,资源也更丰富。社会各界对学生革命精神教育的关注和支持,能够有效补充学校和家庭在革命精神教育方面的缺失,与学校和家庭构成协同推动革命精神教育的系统。

1.教育部门要切实承担监管责任 作为学校的上级主管单位,教育部门要切实承担起主管、指导学校工作的职责,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包括革命精神在内的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的分类指导。加强对大中小学革命精神教育的评估机制,以及对家庭面向孩子开展革命精神教育进行引导和指导。从宏观调整创新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入手,研究编制革命精神、革命文化进课程教材指南,编制中华民族古代历史和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进课程教材图谱[4]。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设置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比如中小学阶段重点围绕体现革命精神故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开设课程模块,高中阶段围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开设课程模块,大学阶段以“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程+兴趣班”形式,加强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可读性。

2.开展丰富多彩的革命精神教育实践活动 紧扣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条主线,社会各界都要立足本领域,结合实际开展革命教育活动,并把学生作为重要参与对象纳入进来,提供便利条件。为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采取主题教育、仪式教育、体验教育、活动教育等多种方式,开展“重走长征路”“重走雷锋路”,充分利用好每年的七一、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接续发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中将革命精神内化到学生骨子里,让“无形的修养”得以“有形的展现”。

3.加强革命精神教育实践阵地建设和作用发挥 充分发挥党校、党史研究机构阵地作用,建立一批革命精神教育研究名师和团队,加强党史、革命精神研究,社会红色教育研究机构和专家主动介入,积极参与调查研究,特别是加强大中小学革命精神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方面的研究,为当地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为学校家庭、社会各界实践提供指导。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社会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组织等各方面作用,积极打造革命精神教育品牌,深入挖掘革命精神内涵,开拓学生视野,增长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在各地城乡社区建立革命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在居民小区内建立革命精神教育活动场所,打造“革命精神”红色长廊等,开展传承、弘扬、践行革命精神活动,营造浓厚氛围。

4.打造革命精神教育大宣传格局 宣传是思想引领的一个有效手段。宣传部门、各大媒体要积极探索创新革命精神教育宣传模式,通过革命精神的宣传来正面引导大中小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先辈遗志,接续奋斗精神。把革命精神的理论讲解、社会实践、现场教学结合起来,增强革命精神的吸引力、事迹的感染力和精神的震撼力。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打造“互联网+革命精神教育”平台,建立革命精神教育网络资源库,以广泛建立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基层党组织为主力军,大力宣传推广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党史、国史,知国家大事,学革命英雄、身边典型革命精神,加大革命精神的宣传弘扬力度,汇聚起大中小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更要利用大中小学生的“匹配度”更强的教育方式,采用示范教育法、榜样感染法,让学生感到革命英雄模范可亲、可敬、可学。用历史叙事的方式讲述“革命精神发展史”,深入挖掘每一种革命精神背后的故事,以穿透力和感染力的革命精神教育素材带领学生重温革命历史,激发学生对于革命精神的的兴趣,让他们学有榜样。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