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导向下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2021-01-03刘丹
刘 丹
(黑龙江龙煤双鸭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 双鸭山 155100)
紧跟市场发展趋势,构建更加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成为现代企业健康经营、持续发展的一种常见策略。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企业管理人员虽然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战略意义,但是由于内控环境不理想、风险防控意识不到位、内部审计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内控计划的实施面临诸多阻力,既定的内控目标也难以实现。基于此,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危机观念,立足企业自身情况构建更为完善和使用的内控体系,成为企业管理的必然选择。
一、企业风险管理与财务内部控制的辩证关系
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程度的加剧,使得企业对财务风险防控的需求更为迫切。内部控制通过协调、组织各类资源,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和资源消耗,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为风险管理创造了便利条件。从这一角度来看,财务内部控制的实施,是风险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基础。除此之外,财务内部控制的开展,又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影响。而良好的内部环境、准确的风险评估、完善的内部监督等,都是提升内控水平的核心因素。通过强化风险管理,最大程度上消减了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从而有助于内控目标的顺利实现。由此可见,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也会与内控力度的强弱有密切关联。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成熟,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将会走向深度融合。探索基于风险导向的财务内控实施策略,成为企业健康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现状
1.内控环境基础薄弱,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文化氛围和内部控制环境,能够对企业员工的思维观念、行为表现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为了应对新常态带来的波动影响,企业管理者对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但是在创设内控环境时,没有突出风险意识、危机意识的价值。例如,在日常工作会议、员工定期培训时,侧重于工作总结、技能培训,而风险管理的优先级不高。在这种企业环境下,无论是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还是一线的职工,风险警惕性不高。对潜在的财务风险缺乏有效的防范手段,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和做到及时识别,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内控形式化,财务风险的发生率居高不下。
2.内控执行力不强,缺乏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
决定企业内控水平高低的核心因素,在于执行力的强弱。以财务管理为例,在科学编制财务预算的前提下,利用内部控制确保预算方案得以落实、预算目标顺利实现,则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使企业财务资金免遭损失。调查发现,现阶段很多企业虽然有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但是内控执行力参差不齐。尤其是对于组织架构比较复杂的集团公司,各项指令从上至下、层层传达,导致内部控制的时效性差。尤其是在底层,一线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战略价值缺少正确认识,甚至相互推诿责任。由于内控执行力不足,进而引发财务风险。而风险发生之后,财务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无法对潜在的风险做好准确识别、及时应对,使得风险影响范围和危害后果扩大化。
3.内部信息传递不畅,控制活动流于形式
财务内部控制本质上是一类信息收集、分析,然后做出决策的系统性行为。因此,信息的完整性、时效性等,对内控成效也会产生深刻影响。事实上,现代企业在风险管理中,由于信息更新不及时,对风险发展规律做出错误判断,进而导致财务风险防控错过最佳时机,给企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财务内部控制中,财务人员必须要收集企业运行过程中,各个业务部门、各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相关信息,然后通过信息整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实施内部控制。由于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业务交流较少,信息交换不畅,给财务内控人员的信息获取工作增加了难度。由于缺乏实时、完整的数据信息,财务内控活动的开展成效大打折扣,内控活动的形式化问题严重。
4.内部监督缺位,内部审计作用弱化
现代企业在推进内部控制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内部监督的重要价值不容忽视。内部监督一方面能够起到约束作用,使既定的内控计划有序实施,内控目标顺利实现;另一方面还能够发现不足、明确问题,进而制定改进策略,实现内控水平的螺旋上升。目前来看,许多企业均存在内部监督缺位、内部审计弱化问题。例如,规模较小的企业,组织架构不完善,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监督和审计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这种情况下监督过程和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都难以得到保证。而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虽然现有的组织架构中设立了专门的审计机构,但是独立性不强,受到总经理或者财务主管的掣肘,内部审计工作中即便发现问题,也因为权限不足无法实施处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无从体现。
三、风险导向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
根据美国COSO委员会制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分为5方面,有内部环境、控制活动、风险分析等。现代企业在推行财务内部控制时,应当从思想层面、技术层面、人员层面和资金层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协调好各个核心要素,确保财务内控目标圆满实现。
1.内部环境
有了良好环境的支持,内控计划的设施将会更加顺畅。风险导向下开展内部控制工作,需要提供的内部环境有:其一,“硬”环境。通过完善组织架构,明确职务分工,将内部控制的责任落实下去。无论是企业高层领导,还是财务、行政、采购等部门的管理人员,或者是普通的一线职工,都要明确各自在内部控制中的准确定位。为了保证责任落实到位,还可以引进不相容职务分离机制,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或者是相互推诿责任,在相互制衡的环境下让财务内控工作按照计划实施。其二,“软”环境。主要是明确防控财务风险的经营理念,塑造重视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在全体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强化内部控制的共同认识。在内部环境的浸润下,积极、自觉地参与和支持财务内部控制。
2.控制活动
在识别风险类型、预估风险危害的基础上,企业实施相应的控制活动,实现对风险的有效应对,将风险造成的各类负面影响(经济损失、形象损失等)降至最低。为了提高风险管理的响应速度,以及彰显内部控制实效,企业方面应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由总经理作为第一责任人,由财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主管人员作为委员,统筹负责内控策略的制定,以及监督内部控制的实施。根据风险类型的不同,相应的控制活动也包含两种类别:一是一般性的控制活动。主要是针对常规风险,例如预算超支、资金挪用等引发的财务风险。二是特殊性的控制活动,主要针对特定风险,例如恶意竞争引发的财务风险。在实施控制活动的基础上,风险管理委员会还应当制定配套的考核激励制度,根据内控活动的实施成效、风险防控的开展情况,实行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措施。
3.风险分析
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同时,风险本身又是可防可控的,关键在于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风险的应对,这一系列的过程统称为风险分析。具体来说:首先,根据企业的经营特点、业务内容,以及往年财务风险的发生情况,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事项。在内部控制中,针对这些风险事项,制定专项的应对方案,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应对。其次,风险事项囊括了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但是由于风险本身具有随机发生的特点,因此要想提高风险应对能力,还必须对风险发生概率、严重等级、危害后果等进行评估、预测。例如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以及对企业商业信誉的损害等。最后,根据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强弱,制定相应的财务内控策略,包括转嫁风险、规避风险、承担风险等。
4.信息交流
近年来,现代企业对风险防控的重视程度提升,相应的内控制度也趋于成熟和完善。但是在具体实施内控方案时,仍然存在内控力度不足等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信息交流不畅、共享程度不足。只有打通企业内部上下级部门之间、平级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有效通道,才能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让内部控制的时效性得以体现。在信息交流中,为了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对信息的属性提出了以下要求:其一,时效性。财务内控人员在收集经营信息时,应保证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这是保证信息具有参考价值的基本要求,也是风险分析与控制的必要条件。其二,全面性。从企业整体角度,收集各部门的经营信息,尽量实现全面覆盖,避免风险防控中出现“漏网之鱼”。其三,准确性。所得信息必须真实、有效,杜绝为了规避责任而美化、篡改数据的行为。
5.内部监督
新常态下,风险的多发性以及内控要求的严格化,决定了要想落实好内部控制的各项制度,除了内控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外,还必须引进监督机制。内部监督的意义在于督促内控人员切实履行职责,提高了财务风险的识别率,这就为风险的源头防控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内部监督本身也是一个发现不足、改进提升的有效手段。例如,有些企业成立了专门的监事会,具体负责内部控制制度的修订,以及内控人员责任履行的考察。在内部监督的帮助下,企业可以找出现行财务内控工作中仍然存在的缺陷,然后基于内控要求和风险管理需要,制定整个方案、完善内控制度、提升内控水平。在监督、反馈、修改的过程中,让企业财务内控工作更高质量的开展起来。
四、基于风险导向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策略
1.树立全员风险防范意识,营造良好内控环境
从风险管理理论来看,企业经营发展中,无时无刻不伴随着风险。只有全员树立风险防范意识,自上而下的履行好各自的风险防控责任,才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风险控制效果。首先,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抓手,将风险意识、危机意识纳入企业文化范畴。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活动,例如以“风险防范靠大家”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各部门职工立足自身岗位,谈一谈防范风险的心得体会;或者是举办“风险在身边,应急成常态”的专题讲座,帮助职工认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隐患,以及教授应急应对策略。其次,自上而下的强化风险意识,企业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然后做好表率,上行下效,为财务内部控制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环境。在领导层的统筹谋划下,各个部门相互配合,保证内控计划顺利实施,财务目标顺利实现。
2.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方案,提升内控执行力
好的内控制度和财务方案,必须要落地执行才能发挥预期的效益。因此,现代企业加强财务内控力度的关键,在于切实提升内部控制执行力。鉴于新常态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多发性,实施财务内部控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基于风险隐蔽性特点,构建风险预警机制。例如合同规范预警制度,重点从合同签订、合同履行、违约处理等方面,确保合同中法律责任的履行,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效果;信息提取预警制度,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进行汇总、提取,对于异常的财务数据、会计信息,发出警报,提醒财务内控人员及时处理,避免风险损失扩大化。其次,还要根据风险预警结果制定配套的应对方案,实现对风险的有效应对和及时控制。财务内控人员需要根据以往财务风险的发生规律、出现原因和应对策略等,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出台专项应对方案,保持较强的内控执行力。
3.构建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升风险识别和控制力度
近年来,企业行政管理、人力管理和财务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就财务部门来看,虽然引进了财务信息系统,但是在功能开发等方面比较初级。在风险导向下,继续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使财务内控人员利用该系统可以实现对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动态监督,保证将每一笔收支信息全部纳入监控范畴。这样一来,实时、全面的采集财务信息,然后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海量的财务信息、会计数据展开分析。如果发现某项费用支出超出了预算范围,则自动标记并进行告警,提醒财务内控人员查明原因,及时追责和采取控制措施,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另外,企业还可以构建自己的“风险信息库”,并且定期对数据库内的风险信息进行更新。将日常经济活动中的财务信息,与数据库中保存的风险信息进行比对。如果配对成功,说明存在财务风险,这就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4.构建内外结合监督体系,突出内部审计实效性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下,内部监督仍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因此,在实施财务内控过程中,必须要健全内部监督的制度体系,为该项工作的组织、筹划和落实,提供参考和保障。例如,不仅要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还要赋予更高的权限,以保证内审工作独立性。内审机构只对企业董事会及股东会负责,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不受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在保证内部审计效率的基础上,也有利于维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可信度。除此之外,仅仅有内部监督还不够,新常态下企业要想提高对各类风险的应对能力,还必须以积极的姿态接受外部监督,例如税务机关、市场监管局等政府部门。通过构建内外结核的全面监督体系,全面推进财务内部控制的高质量实施,达到从源头解决风险隐患的根本目的。
五、结语
新常态下企业在管理思维、运营模式、岗位要求等方面均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在转型调整过程中,财务风险也表现出高发性、隐蔽性等特点,实施风险防控策略成为关系到企业业务正常开展、经济效益持续提升的关键举措。基于风险导向创新财务内控方法,把握好内部环境、风险分析、信息交流和自我评价等核心要素,明确财务内控的重点与方向。在此基础上,还要树立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引进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内外结合监督体系,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设施,帮助企业全员重视风险防控,创设良好内控环境。在切实提升财务内控水平的基础上,帮助企业在新常态下实现健康、持续地经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