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的漂泊与孤勇
2021-01-02王悦
王悦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以改革开放时期陕北高原为背景,描写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次回到土地的人生经历,以及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高干姑娘黄亚萍之间的爱情纠葛。于2018年9月,入选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每一次读《人生》都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因为内容太过真实,真实得让你感觉到这才是生活这才是人生。路遥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于是他绞尽脑汁地想对时代巨变给出思想性和永恒性的思考,这便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当中。《人生》这部作品创作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者路遥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这一时期的历史思考,而读者更多感受到的却是命运的捉弄和主人公们的不甘沉沦、勇于进取。
现实中的梦碎。生活是现实而残酷的,时而带给我们惊喜,时而给我们当头一棒,让我们猝不及防、苦不堪言。生活是平淡的,晨起暮落,柴米油盐,会在看似不起眼的某一天,带给我们努力奋斗的理由,平凡但是不平庸,也许才是每一人追求的人生。正如《人生》当中的主人公们,主人公高加林在丢掉教师工作后被迫接受巧珍,被走后门到县城担任记者,选择和巧珍分手接受黄亚萍,最后被举报丢掉工作回到农村;刘巧珍从等待高加林到向他告白,最后被分手选择和马栓结婚;黄亚萍抛弃张克南,和高加林谈恋爱,最后知道高加林被退回农村又选择和张克南和好……每一个主人公们似乎生活都回到了原点,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但都在拼命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中的情节带给读者更多的是真实感,这是因为其中很多是作者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高加林失去教师工作在地里干农活让人联想到路遥在半崖上挖土;对高加林在炕上抽烟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让读者看到作者自身的影子;作品中出现的陕北民歌和民俗描写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在讲述自己在土地上生活的故事,苦难的生活塑造了苦难的路遥,苦难的路遥开启了苦难的文学创作。《人生》让路遥广受关注,正如他自己所说:
小说《人生》发表之后,我的生活完全乱了套,除过谈论阅读小说后的感想和种种生活问题外,许多人把我当成掌握人生秘诀的导师。
《人生》使路遥走入大众视野,也更刺激了他的文学创作。
清醒中的执着。《人生》中充满着苦难,主人公高加林极力想摆脱做农民的命运。年轻人想要改变命运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当兵,另一条路便是读书。当时,第一条路被堵死,剩下的唯一的一条路既是捷径,也是通往城市最快捷的方式。高加林便是在“不好好读书就要当农民”的心理下成长起来的,十几年的拼命读书是因為不想像他父亲一样做土地的奴隶,对爱情的选择也是为了满足他心中想要摆脱土地、做城里人的美好愿景。两种爱情恰恰代表着的是两种不同生活。巧珍是善良的,也是美的,是农村媳妇的最优选择,但在高加林心中,对农民身份有着抵触心理,总是将农民和美好品质割裂开来,和巧珍的爱情只能算作是艰难时期的一剂良药,是药总会过期,心中愿景和对前途的追求总是无时无刻提醒着高加林,抛弃巧珍选择黄亚萍并不出人意料,在他看来,黄亚萍代表着他对城市生活的追求,最后丢掉工作兜兜转转回到农村,也失去了巧珍的爱情,但心中仍然坚守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女主人公刘巧珍对非普通村姑命运的追求。巧珍作为村里“二能人”的女儿,凭借着殷实的家底和“盖满川”的美貌,可以很轻松找到一户好人家,但是在巧珍的心里,她既不喜欢打官腔的机关干部,也不喜欢目不识丁的农村青年,她向往的是文化人,想要摆脱做普通村姑稀里糊涂嫁人过一辈的命运,她爱上了有知识有学问的高加林,然而高加林的思想是摇摆不定的,一个有着觉醒意识和抗争意识的青年和一个只知道家长里短的农村妇女的爱情注定是失败的,巧珍的梦想也随之破灭,无奈回到了同她姐姐相同的人生轨迹。
艰难中的孤勇。《人生》是令人热血沸腾的,究其根本在于每一位主人公都摆脱不了阶级固化的命运,但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心中对理想的坚守,努力寻找着新的出路。高加林被退回农村依然选择面对现实,巧珍失去爱情嫁给马栓,依旧保持善良,他们在考验面前都不会极尽悲观,不满足匮乏的现实,努力冲破现实的枷锁,敢于冲破艰难的环境,读者认为这是这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书中语言朴实但耐人寻味,人生,是华丽的,青春,是宝贵的,但更值得让人珍视的是敢于冲破艰难环境的勇气。既然胸怀大志,就要有面对艰难的孤勇。这是每一个处于时代浪潮中的青年人都应有的精神,“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古人之言犹在耳畔,正如作者路遥所说,书中高加林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他只不过是人生长途中艰难跋涉的探索者,而不是绝对的失败者或成功者……只有拥有孤注一掷的勇气,才会拥有对美好生活的追逐与向往,这是这部文学经典著作的魅力所在,也是每一个青年人应该追求的精神力量。每次读路遥的作品,都被他的文学创作精神所折服,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值得读者深刻思考,斯人已逝,从文本出发,解读其作品,才能更好地彰显这位精神开拓者文学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系北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该文从“现实中的梦碎”“清醒中的执着”“艰难中的孤勇”三个视角表达了对文学经典《人生》的阅读感受,其间不乏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如“既然胸怀大志,就要有面对艰难的孤勇”,这既是对《人生》中主人公的性格概括,也是阅读经典后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展现了学子的阅读效力。????????????
?——肖潇(北华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