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遗愿
2021-01-02田嵩燕
田嵩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做出了高度评价:“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总书记同时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愿,同一切忠于他的事业的人们继续奋斗,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这些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在20世纪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是中国道路的开拓奠基者,中国共产党人是辛亥革命事业和孙中山先生遗愿的忠实继承者,也是中国道路的不懈探索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坚定实现者。
第一,中国共产党人继承發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革命遗志,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以枪炮叩关,颟顸无能的晚清政府无力应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次次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此风雨如晦之际,英雄的中国人民起而抗争,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上下求索,努力为国家民族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19世纪下半叶关于救亡图存的主流思路是以改良谋富强。甲午之后,此前寄望于改良的一批先进分子转向了革命,但革命的正当性并未建立,改良派与革命派在道路问题上经历了十余年的论战和竞争。直至辛亥革命爆发,才使得中国人真正认识到,“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中国要实现救亡图存,革命是唯一的选择。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革命已成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这一场不可避免的革命”。
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革命的正当性从此完全确立。自此以后,“革命”成了“公理”和“公例”,成了中国先进分子共同的精神底色和思想基石。在20世纪中国的政治语境中,“革命”即等同于“进步”和“先进”,“反革命”则意味“倒退”与“反动”。因此,革命的旗帜掌握在哪支政治力量的手中,哪支政治力量就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就占据了道义制高点。中国共产党正是从孙中山先生手中接过了革命的旗帜,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指引了革命发展的方向,把旧民主主义革命推进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主义革命的新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打败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未能完成的革命任务,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完成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建设现代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与实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孙中山先生毕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就是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一个“主权在民”的现代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并且广泛“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辛亥之后,虽然有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等逆流事件出现,但都草草收场、无果而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人民不愿意再走回头路。正如毛泽东所说,“谁要想再做皇帝,就做不成了。”辛亥革命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正当性,解决了现代中国的国体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
然而,革命不易,建设更难。辛亥之后的政治建设之路,可谓曲折坎坷。以西方政制为蓝本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并未能给中国带来民主、和平、繁荣,民国初年的政治乱象比之晚清犹有过之,理想幻灭的革命元勋蔡济民不禁深深喟叹:“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过: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辛亥革命缔造了“中华民国”,但移植照搬而来的西方政制乃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缺乏历史文化滋养、缺乏现实国情关照的制度模式无法植根于中国大地,孙中山先生建立现代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远未实现,中国的政治建设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20世纪上半叶政治建设的失败挫折启示了中国人民:中国的政治建设,不能照搬照抄他国的政制模板,必须要独立探索符合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百年征程中,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与实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条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发展了孙中山先生的社会主义、民生主义理想,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同时,他也是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孙中山先生一向自称“中国社会主义者”,他也多次明确表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有两项核心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围绕着这两项核心主张,他曾经设计了一系列具体的制度构想。其中,针对中国数千年来未能解决的农村土地问题,孙中山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且认为可以效法苏俄十月革命后的做法。遗憾的是,孙中山先生生前未能获得实现其理想的机会,国民党治下的南京国民政府也从未能够真正落实民生主义主张。直至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制度构想终于从理想变为现实。
建设一个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的伟大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这样写道:“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用百年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历史遗产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辛亥革命事业和孙中山先生遗愿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坚定践行者和实现者。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