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治疗移情概念的发展与运用
2021-01-02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
精神分析治疗是弗洛伊德所建立的一种精神治疗方法,在精神分析治疗模型中,对移情的体验、理解和解释被认为是引起来访者发生改变的核心因素。从弗洛伊德创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开始,随着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移情概念也不断被发展和重新认识。本文探索移情概念的演变和发展,及弄清移情运用的来龙去脉,对于了解精神分析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都具有现实意义。
1 传统精神分析关于移情的概念与运用
弗洛伊德建立的精神分析模型,精神分析学家倾向于认为他们的工作本质上是对曾经存在并被压抑的重构。在弗洛伊德为阐明人性而引入的概念中,移情是最具包容性的,它被描绘成过去的浪潮冲刷现在,留下明确无误的残留物。它被用来解释奇怪的攻击行为、痛苦的病理性重复以及爱的温柔和性的激情。弗洛伊德视移情为“强迫性重复”的后果,病人不能觉察移情的过程,病人将生命早期体验到的和重要他人的情感(爱或者恨等强烈情感)转移到分析师身上,即在分析师身上体验到爱或者恨等重要情感。
起初,移情只被视为对精神分析治疗的一种障碍或阻抗,后来,它也被认为促进精神分析治疗,具有治疗性意义。甚至分析师用移情来区分可分析和不可分析的病人,病人能够发展出移情性神经症是精神分析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通过发展移情、理解移情,能使病人回忆起所忘却的潜意识里的冲突和心理痛苦的原因,能了解病人的深层内心世界。通过移情,使过去经历重现、帮助病人回忆既往生活史、帮助病人理解这些经历是如何在此时此地重现的。
在咨询中,来访者可能对咨询师产生正向情感的移情现象。其对咨询师非常友好、信任和敬仰,甚至产生爱恋之情。这称为正向移情。负移情多指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负性情感的移情现象,把咨询师当作其生活中不喜欢的人。程度较轻时,反应不明显,一般表现为在意识上愿意接受咨询师的帮助,而无意识中却与咨询师作对,如不按咨询师的要求去做。程度较重时,会明显消极对抗咨询师,一般表现为对咨询者不配合、拒绝、被动、抵抗、敌对等现象,甚至发泄内心的消极情绪。
积极的移情可以使来访者做深度的自由联想,从而揭示出潜意识中的“情结”;而消极的移情可以通过“解释”,让来访者明白移情的实质而变为积极移情,从而促进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当移情较强烈时,正性的或爱的感情就可能含有色情的愿望,而负性的或攻击的感情则可能含有破坏的或恨的愿望。这些强烈的感情,代表着病人在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与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别的重要人物之间关系的再次体验。由于“强迫性重复”的作用,将它们带进与分析师的关系之间。如果不注意它,大多数病人是不会意识到这一层关系的。正是由于治疗者巧妙的揭示了病人移情的机制,才使这些感情得以进入意识,使得造成病人心理痛苦、形成病人人格的重要原因暴露了出来。
传统精神分析认为心理治疗的完成在于移情需要得到修通,即病人对分析师的积极或消极情感必须在治疗结束之前得到解决或解释。
2 自体心理学理论关于移情概念的发展与运用
通过对传统精神分析评估为不可分析的病人——自恋的研究,科胡特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创建了自体心理学理论。1971年,科胡特首次使用“自恋性移情关系”,形容在分析情境中病人某些反复发生的体验,后把这种体验称为“自体客体移情”。科胡特认为自恋问题的分析过程的基本动力是源于受阻碍的自体发展需求的激活,所以分析师和病人的沟通,集中在自体客体移情的心理机制上。
自体客体移情细分为三组:(1)镜像移情,在这种移情中,受损的抱负这一极会企图召唤自体客体的肯定—赞同回应。在婴儿研究中,婴儿试图建立沟通与自主行为的胜任能力时,最重要的就是激发父母适当而肯定的情感反应。在咨询关系中,镜像移情就是病人对得到治疗师肯定的需求和欲望。(2)理想化移情,如果一个人渴望得到力量、受到保护,觉得需要与值得尊敬而有力的形象结合时,却得不到响应,就会产生理想化移情关系。在这种移情中,受损的理想化这一极,会试图寻求可以接受其理想化的自体客体。(3)孪生或另我移情,在这种移情中,受损的才能与技能这一中间地带会去寻找一个能够为其提供本质上相似的安慰体验的自体客体。在治疗关系中,病人需要与治疗师产生相同感或亲和感的连结反应,这种需求就表现在另我移情关系中。科胡特把另我移情从镜像过程中区分开来,它反映了一个人类的基本需求:需要得到默许,可以拥有别人的人道对待与亲和或相同的感觉。这种出于别人默默的支持而有自己被接纳的感觉,能让自体的能力得以强化。
自体客体移情的发生,是由于童年某些发展需求没有得到必要的回应的结果,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是由于这些需求并没有被完全地挫败。儿童期的自体客体中至少有一个并未对那个时期的自体完全不作回应,换句话说,希望尚存,而精神分析情境提供了激活希望的机会,这个希望在分析中被强化了并导致移情关系的展开。病人由于有这样一个带来较少创伤的自体客体在身边,会开始朝向健康的方向移动,并尝试重组自己的自体。因此在自体心理学中,对自体客体移情进行分析,是分析认为的核心。移情关系的形式可以指引治疗师探询病人在发展过程中,需求受到阻扰的本质为何。
3 主体间理论关于移情概念的新观念与运用
主体间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移情,从主体间的角度,移情不是置换、退行、和投射,而是病人如何将当下的治疗关系同化到自己的主观世界中,移情是病人企图组织经验并未经验创造意义的表现(Stolorow等,1987,p.45-46)。移情并不是病人潜意识里想要重复过去的经验,而是病人根据以往形成的组织经验原则解释当下的关系。因此,移情并不是独属于病人的心理历程,病人和治疗师共同参与了过程。移情是病人试图通过以往形成的组织经验原则去理解当下的关系和体验。
移情是一种组织经验,病人将分析关系同化(Piaget,1954)到他个人主观世界的主题结构中。移情实际上是病人整个心理生活的一个微观世界,对移情的分析提供了一个焦点,围绕着这个焦点,支配着他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模式可以被澄清、理解并进而转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移情既不是对过去的退行,也不是对过去的置换,而是对从病人早期形成的经验中结晶出来的组织原则和意象的持续影响的表达。移情在本质上并不是防御性投射的产物,尽管防御性目标和过程(包括投射)肯定能够而且确实对移情的变迁有贡献。移情作为组织经验原则的概念并不意味着病人对分析关系的感知扭曲了一些更客观的真实的事实。相反,它通过意义结构阐明了这些感知的具体形成,而分析者和他的行为被同化到意义结构中。
移情作为组织经验原则的概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临床优势,因为它明确地吸引人们注意病人的心理结构和他们所同化的分析师的贡献(Wachtel,1980)。正如吉尔(1982)反复观察到的那样,对移情反应的分析来说,详细检查在激发移情反应的分析情境中发生的事件是至关重要的。移情反应是通过理解这些事件所获得的意义而变得可理解的。
强调组织当前经验的心理过程的移情概念,更侧重于分析关系中经验的具体模式,患者和分析者对移情都有贡献。移情不是一种生物决定的、为了自身目的无限重复过去的倾向,而是一种组织经验和构建意义的普遍心理努力的表现。通过观察移情的多重功能,分析师可以在任何特定的时刻检查病人的动机层次中最突出的是什么。
4 评论
通过考察近百年精神分析移情概念的发展和演变,也看到了精神分析理论近百年的发展演化。移情是全部人际关系的观点,不仅仅在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中,无论何时何地,人际关系都是人们重要情感关系的重现。传统精神分析理论,把移情看作病人病理性的重复和再现,是需要产生、解释和修通的,是治疗的核心部分。自体心理学理论,移情的发生,是由于童年某些发展需求没有得到必要的回应的结果,不是从病理性视角看待,而是从病人自体客体需要视角看待移情。对自体客体移情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重组病人的自体。主体间理论对移情的理解发生了重大转变,移情不仅仅是病人一人的贡献,而是病人和分析师两者的贡献,可以说在主体间理论中,移情概念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取而代之的是咨访间自体客体连接的建立,咨询转向结合咨访双方的组织经验原则,探讨这些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