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路径探析①
2021-01-02闫新红
闫新红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师培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思政教育抓紧、抓实、抓好。习近平总书记2019 年3 月18 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9 年8月14 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2020年5 月28 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高职院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课程思政体系,能够寓职业精神、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充分认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思政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课程思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019 年3 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为新时代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仅因为它是传授知识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价值观引领和传播的最重要的渠道和阵地,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办好思政课,才能更好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关于教育的创新理论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有利于构建“大思政”格局,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仅仅理解为开设一门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课。《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 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教育发展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构建“大思政”格局是实现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在高等职业院校构建“大思政”格局,就是要从思政教学人才体系、思政课堂教学体系、德育活动体系、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等4 个体系入手,以教师、学生、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6 个方面为着力点,构建理论教学专题化、实践教学模块化、德育教学活动化的育人格局。然而,构建这一格局,光靠几个思政教师和几堂思政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加强“思政课程”的同时,同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更强大的育人合力。
(三)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推动思政教育与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和实践课融合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头脑敏捷,但是社会经验不足,在社会多元化思维冲击面前,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往往缺乏正确的思维辨别能力。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既能提高他们的专业本领,又能促使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培养“职业精神”,帮助他们认识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工作,使他们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在未来的奋斗中感悟人生,受到启迪,为毕业后顺利进入社会就业、适应社会快速变化、正确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现状
笔者通过计量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对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结合新疆高职院校思政体系建构的实际,发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体系建构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校级层面顶层设计不够,思政教育与其他工作结合紧密度不够
思政教育未完全纳入学校顶层设计,学校对思政课办学机构、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构建“大思政”格局缺乏通盘考虑,没能与学生教育和专业教学实现有机统一,二级学院层面在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师践行“课程思政”工作时,没有做到与人才培养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学生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未得到同步发展,没有形成分工协作、育人联动的保障制度。高职院校所实施的“课程思政”教育主要是零散地渗透于各学科的讲授中,未能建构起全校范围的“课程思政”教育系统,未能完整、有计划地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目标的衔接与统一,没有做到充分发挥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学校均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政教育,但对于教师如何做到两者结合、结合的深浅程度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标准,课程思政落实的效果也无法检验。
(二)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缺乏有效沟通交流的联动机制,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
思政教育不完全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需要思政课教师和其他各类课程的教师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各高职院校均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个别学校还成立了“课程思政中心”,组织了宣讲团,但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还是存在合作不紧密、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未能形成协同育人效果,思政课教师不能根据高职类专业课程体系全面规划并指导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缺乏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指导,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未保持同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和专业课程思政的辅助作用协同效应不显著,造成了思政课与专业课存在“两张皮”现象。“课程思政”未做到基因式嵌入专业课程之中,专业课教学与思想理论课长期存在两相分离、各自为阵的情况。[1]
(三)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健全,专业教学中思想教育内容嵌入不够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下教育语境下,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应该有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渗透课堂教学全过程。但是高职院校未能建构健全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没有真正做到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课程思政要求。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内容嵌入、教学方法选择和优化过程中,在专业课课程思政融入方面,缺乏系统化、精细化的可操作性强的策略,从而造成融合深度不足。专业教师存在思政理论素养不足、水平不够等现实问题,对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敏感度不高,挖掘资源的深度、广度不够,对思政内容的重视程度不一。人文类教师注重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理工类教师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训实践类教师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培训,忽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学中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想教育结合还未形成规范的教学标准,对其把握较为自主、随性,造成整个教学规划中思政知识简单重复、层次不明。
(四)没有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影响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高职院校忽视了对“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的建构。从教学评价看,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都未将专业知识中的思政教育内容作为评价教师授课质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关联度较低,思政教育未能与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课中讲授、课后教学评价形成一体化的完整链条,未真正实现价值导向与知识导向的有机统一。此外,由于专业课教师思政底蕴不足,很难将思政教育讲深讲透,且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高职院校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进行思政教育,最初,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学习思政教育内容,思政教育内容和专业教育断层。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的推进,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学校要求教师在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但不同学科的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深浅度不一,实训课教师重实践能力、轻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形式单一、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完整、学生学习质量无法监控等问题,尤为突出的是不同课程教师都在讲授课程思政,教师成了“万能钥匙”。总的来说,对于课程思政是否贯穿工作全链条、教学全要素,是否进行了强化分类指导和精细化操作,教师作为主力军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力和执行力如何,是否真正关注学生成长,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等等,都需要纳入到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监督指标体系中。评价体系不健全,必然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路径
(一)从顶层设计着手,建构分工协作、育人联动的保障制度
高职院校要将“育人”与“育才”真正结合起来,从学校顶层设计着手,协同联动构建“三全”育人思政体系,建立健全分工协作、育人联动的保障制度,全面规划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学体系、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教材建设等,将课程思政目标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总目标中,使之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为一体,针对课程思政教育要建章立制。二级学院根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合理建设课程思政团队,课程思政团队制定完善的课程思政规划方案、课程思政活动实施方案、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遴选课程思政创新团队和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典型教学成果及案例。所有的课程发挥思政育人功能,显性的思政课程与隐性的课程思政教育合作发力、双管齐下,为实现共同的高职院校人才育人目标同向同行,真正发挥“育人”与“育才”的教育功能。学院在专业课程、通识类课程、实训实践课程、创业课程等都应渗透思政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思政教育,不仅仅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而且在社团活动、企业行动中都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体现。
(二)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步联动机制
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要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高职院校要立足于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步联动机制,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形成“育人联动共同体”。不同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有区别,层次有错落,并和思政课程齐头并进,达到“立德树人”教育的系统性。[2]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还需具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能力。针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思政素养高低不一、挖掘教材中思政教育元素深浅度不一问题,要形成专业理论课教师与专业实践课教师纵向联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理论课教师、专业实训、实践课教师在思政与专业内容的横向联动。
1.专业课教师纵向联动
高职院校的专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专业特色突出,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和专业亮点。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专业实践课教师根据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模块,共同挖掘、梳理出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具有高职院校各自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思政脉络,把培育专业不同但具有共性的职业精神的学生寓于课程思政教育中。
2.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和专业实践课教师横向联动
思政课教师根据专业教师梳理出的课程思政脉络,帮助专业课教师完善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中的思政知识要点,构建课程思政框架,形成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此外,通识类课程和公共类课程也要将思政教育纳入教学内容,统一由思政教师指导把关。
3.注重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指导
思政课教师指导不同类型的教师如何根据课程内容在教学中有效融合思政知识,怎样做到有的放矢,把思政知识无痕迹地渗透到专业课中;专业课教师反馈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反思改进。思政课教师对专业课教师前期指导、中期执行跟进、后期落实检查实现无缝对接,使专业课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和教学水平,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完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课程思政群,提升专业教师思政理论素养
1.构建“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课程思政群
高职院校应将课程思政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思政是以高职院校各门课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各门课程的教育功能,从而形成各门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教育合力效应。[3]课程思政旨在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所有教师、课程和教育的育人功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教学体系。[4]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观念,以指导、规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每一门课程都具有思政教育的内在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所有教师的责任,是所有课程的教学要旨,构建潜移默化的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要求所有类型课程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根据高职院校课程特点构建“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课程思政群,促进高职院校各专业间的知识、技能互融与共生。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充分利用课程思政资源,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培养培训和专业实践课程、顶岗实习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做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通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文化修养;专业课使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培养及职业精神同步提高;实践类课程要关注学生的技术技能与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教师要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类课程群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目标要相互结合。精心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实现隐性的德育内容显性化,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真正使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助推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世界的提升。[5]
2.充分挖掘人文类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的理论课程尤其是人文类课程,教材内容人文性的特点赋予专业课程深厚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师在备课中应充分挖掘其中和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内容,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结合点,讲授专业知识时注重专业内容与思政内涵深度结合。
3.着力通过理工类课程培养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理工类课程的教师要讲其专业历史以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除进行专业知识、情感态度的教育外,还应在专业技能培养培训中对学生进行与人合作的能力、对所学专业的热爱方面的教育。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在高职院校的实践类课程中,不能忽视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养,通过实训实践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对职业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
(四)建立完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师授课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包括考核评价过程。高职院校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长效机制,提升课程思政实施质量,就必须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将其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对教学部门、教师以及学生的考核评价范围,制定对教学部门、教师、学生的评价量表。
1.对教学部门的评价
学校把二级教学部门的教学体系与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融合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教学部门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课程思政规划方案、课程思政团队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实施过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及案例等作为评价的维度,每个维度占有一定比重,这样高职院校对教学部门的课程思政做到从学校顶层设计到教学执行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2.对教师的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重点涵盖课程标准完善、教学活动方案设计、课程内容融合、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效果反馈、团队成员参与、育人活动实施效果等,这些评价标准辐射到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评价、全过程育人教学能力评价、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评价、教材中的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以及其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评价。
3.对课程教学的评价
教师应改变单纯对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不同类型的课程要设置不同的评价量表,理论类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对专业知识的评价还应有情感、态度方面的评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应包含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术的综合评价;实训实践类课程或在企业顶岗实习中要把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对专业的热爱等进行评价。
4.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样,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其专业知识的评价,还应有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校企合作管理人员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服务质量、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通过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全面提高学生技能供给质量。
五、结语
课程思政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抓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要统筹用好教师队伍这个“主力军”、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