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结构

2021-01-02吴艳华何林林

喀什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建党理想初心

吴艳华,何林林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将伟大建党精神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这一概括依循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从环环相扣的四个层面揭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使其成为一个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体系。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建党精神的逻辑起点

精神表征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与一般心理状态。不同的意识、思维活动与心理状态决定并反映着精神的内涵与特征。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置于建党精神的首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孜孜以求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建构自身精神世界的自觉,也暗含真理对实践、理想对现实的强大指引作用。所谓坚持真理,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坚守理想不仅是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也是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回顾中国近代历史,社会动荡与思想流变交织交错,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民粹主义、三民主义等各种思潮竞相上场,并依托封建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提出救国救民的政治主张。这些思潮因其自身主张以及所依托阶级的局限性,均未能够挽救中国于水火之中。“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中国革命运动呼唤着革命理论。李大钊、陈独秀作为中国最先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人士,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传播开来既是其作为真理性理论的应然之路,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坚定理想的实然结果。马克思以哲学为基础,以政治经济学为中介,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目的,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肩负起哲学家改造世界的职责与使命。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与信仰来源。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正是有了作为真理性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建立。可以说,一部建党史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的历史。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引之下,中国共产党人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 泉 源。”[2]66离开了真理与理想的坚持、坚守,也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也就不会有表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建党精神。因此,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建党精神的基础所在,是精神之源、精神之基。以真理为指引、理想为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找到并践行自身的初心与使命,才会有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勇气,才会不断厚植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作为建党精神的逻辑起点还在于,正是以真理为指引、以理想为坚守,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接续奋斗,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新道路的进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彰显真理的魅力与理想的价值,进而不断深化建党精神的内涵,充盈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既内含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逻辑,也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成就的实践逻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2]66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建党精神的价值目标

如果说,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建党精神的逻辑起点,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则是建党精神的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必然选择,也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载体依托和目标所向。近代以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拨开云雾,追求真理,成立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出于其对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使命担当。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作为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熔铸于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实践之中。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一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就不是将其局限在学理层面进行研究讨论,而是将其作为观察、分析、探求民族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工具。他们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阶级状况相结合,用作指导中国社会现实斗争的有力武器。早期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们通过创办书社与工人刊物、开办补习学校、成立工会组织在工人阶级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用先进的革命理论武装工人头脑,实现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真理、理想同现实的中国革命的有机统一。创办于上海、广州的工人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工人周刊》等,以大量材料揭露资本家的剥削,启发了中国工人阶级心智。《劳动界》在其创刊号中明确宣布:“我们印这个报,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4]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虽未一开始便概括出党的初心与使命,但无论是其纲领抑或行动均内含并指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用行动诠释和铸就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中的第一条即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5]。中共二大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对外宣称,更是肩负起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 周年之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要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党的十九大最终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概括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十九大后,在会见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参观中央红军长征纪念馆、听取部分省委工作汇报等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践行初心与使命的重要性,提出要时刻不能忘记初心和使命,继续高举革命旗帜,奋力谱写“两个一百年”奋斗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由此,成立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其建立初衷即在于为实现民族独立与富强寻求新的出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出的革命道路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极具特色的改造之路,再到改革开放的前所未有之路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始终立足中国革命或建设实际,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谱写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崭新篇章,在实践中诠释着初心与使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价值的定位,也是建党精神的价值目标。它不仅仅是建党精神的实践表征,更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向前的目标动力。它作为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引着一辈辈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勠力同行。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建党精神的意志品质

精神是由知情意行组成的有机整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建党精神中意志品质的集中体现。真理与理想是指引,初心与使命是目标,牺牲与斗争则是连接两者的中介,是沟通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换句话说,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应有之义,是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斗争无处不在。“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6]斗争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错误主张的思想斗争;二是同各种反动势力的现实斗争;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共生共存、相互激荡。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同其他社会思潮、科学社会主义同其他社会流派的斗争,有力驳斥了奉行杜威的新实验主义,罗素的新实在论、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的社会主义等人的主张,在思想论辩中彰显了真理的力量。在大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反思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的错误思想,最终确定了毛泽东思想对全党全军的指导地位,并在整风、整党运动中力戒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立足中国实际,以极强的理论自觉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无往不前的精神高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有力回击了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的渗透与破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思想领域的斗争暗流涌动,现实的斗争则充满着流血与冲突。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即“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摒弃对他国革命道路的照搬照抄,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以农村根据地为依托、以政权为杠杆、以武装斗争为方式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经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艰苦卓绝的斗争后,建立了新中国,又经受住了朝鲜战争的考验,保卫了新生政权,实现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伟大胜利。千百万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铸就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历程,保证了革命的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客观总结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各种内外困扰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强调自我革命,强化自我反思,勇于自我提升,以自我革命应对风险挑战,赢得内外斗争的新胜利;另一方面,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倡导人类共同价值,同各种破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安全与稳定的力量作斗争,勇当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维护者。

回顾百年进程,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秉持着“为有牺牲多壮志”的信念,彰显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品质,在战火与硝烟中进行精神洗礼,实现着自身的精神成长。也正是因为有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品质,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各个不同时期带领着中国人民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反映的是百年来千百万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概。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建党精神的灵魂要义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7]这一论述指明了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表明了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即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其必然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的宗旨,在为人民服务中锤炼和凸显党的属性。因此,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二者本身就是相互统一、相互一致的。对党忠诚是不负人民的保证,不负人民是对党忠诚的必然结果。纵观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对初心与使命的践行、对牺牲与斗争的无畏正是因为其始终坚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理想信念,尤其将人民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40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它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之中,蕴含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灵深处,是建党精神的灵魂要义所在。革命与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就赋予党、军队、国家的建设以很强的人民性。古田会议确定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目的就在于保持党和军队的先进性、人民性。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写入党章,更是反映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这种情怀为一辈辈共产党人继承与发扬。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将党和人民从阶级斗争为纲的樊笼中解脱出来,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来面目,确立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目标,带领着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的新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直面进入新千年党内外的现实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其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吸取“拉美陷阱”的教训,反思中国发展,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突显了发展的目的所在。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中国发展大势,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新发展理念,关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党和国家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生动诠释和践行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在为人民服务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在成就人们物质与文化生活不断发展中锤炼党性修养,彰显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理想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蕴含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宏观决策之中,更是融汇于一辈辈共产党人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之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不变的入党誓言,是革命人的铮铮铁骨,是建设者与改革者的勇气魄力,是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期均能得到各族人民支持与拥护的制胜法宝。

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层面环环相扣、层层相连,前两个层面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旗帜的高扬,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实践逻辑;后两个层面揭示出在百年党史中贯穿其中的意志品质与精髓所在。伟大建党精神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内在精神世界的科学勾画,也是对百年党史的集中总结,蕴含其中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也是用意志与情怀架构起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桥梁,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与实践自觉。伟大建党精神回应过去,明示当前,指向未来,是中国共产党人奋力向前的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建党理想初心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