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2021-01-02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28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旅游

王 渔

(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重庆 401520)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2]。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间有着天然的契合与互动关系。立足生态文明视角,探究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及态势,分析当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路径,才能更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丰富乡村旅游内容、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进而构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十三五”时期,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生态文明视角下,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根本遵循,基于乡村优良的自然生态、深厚的人文底蕴、质朴的生活方式,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为目标,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旅游产品,培育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态势[3]。

1.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

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独特的生态环境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文明理念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时往往会更加注重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坚持发展旅游与生态保护间的内在统一规律,避免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简单、粗暴地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4]。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乡土性休闲空间和场景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乡村旅游活动的独特卖点,更能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元素,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乡土性和原真性。这样既能达成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供给的互补性和差异性目的,又不会对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和破坏,反而还有助于实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当中,必然会涉及到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整治,消除乱砍乱发、违规焚烧等一系列的不良现象,同时还会加强对旅游行为的管制,杜绝乱扔垃圾等行为,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由此,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有效促进农村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乡村旅游实现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农业生产、观光、参与、体验、品尝、购物、娱乐、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新兴经济体系。一方面,促进了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乡村旅游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结构,拓展了包括游客观光体验、消费购物、住宿娱乐等其他配套产业;乡村旅游景区同时又带动交通、通讯、水电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旅游服务业发展又带动了农村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以第三产业带动的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极大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增加农村居民收入。随着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带动大量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农民收入不再单纯靠天吃饭。餐饮、住宿、旅游服务等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有些乡村旅游景区建设中还开发了诸如林地入股、利益分红等方式,也在一定程度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促进乡村文化、农业文化的传播,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在对乡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乡村文化、农业文化的挖掘。一方面,与当前旅游观光、采摘等千篇一律的乡村旅游模式相比,以农村特有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融入当地的历史传统和特色风俗的经济模式往往更吸引游客,更容易打造乡村文化的独立品牌,提升旅游产业整体效益。另一方面,对生活在城市中的群体而言,他们对乡村和农业生产等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乡村文化、农业文化被看做低级、拿不上台面的东西,但作为传统的农业古国和当今的农业大国,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以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文化、农业文化传播,才能更高质量的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探究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农业产业发展新思维,确保乡村文化旅游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生产力”,不断拓宽乡村振兴“发展路”。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5]。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模式,在旅游开发利用中要以生态文明为根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美丽乡村,为大众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也快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促使人们更加倾向于回归自然,寻求短暂的精神寄托。以体验乡村为主导,集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和民俗旅游、农业旅游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成为当下最受城市居民喜爱的新型旅游度假方式。目前,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下,乡村旅游迅猛发展,并逐步成为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有效方式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响应相关政策指引、满足市场需求变化、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具有坚实的发展背景。根据中国农业农村部、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截至2019年年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超过290万家,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多万家,7300多家农民合作社进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乡村旅游发展被迫按下暂停键,但专家预测,我国乡村旅游逐步进入提质提量提价的阶段,到2025年,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将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由此可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巨大。但是,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注意和解决。

2.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过度开发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自然环境进行规划、开发和利用,但有的地区为了发展旅游业,过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一味跟风,对本地自然生态缺乏充分的科学研究和论证,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率,给环境带来的隐患不可逆转。其一,固体废物污染。包括旅游开发产生的建筑垃圾,旅游消费中产生的生活垃圾、餐饮垃圾等,由于缺乏统一及时处理,给环境带来严重影响,还影响游客体验和居民生活。其二,水污染。乡村旅游区域内的观光河道湖泊等区域经常配套餐饮、住宿等,缺乏水处理设施,直接排放等严重污染水体。其三,大气污染。旅游业发展带动城市居民乘坐交通工具前往游玩,汽车废气、餐饮企业油烟、企业经营装修粉尘、房产开发等产生的大气污染物,都对原有的空气质量带来破坏,影响当地居民和游客身体健康。此外,还有游客诸多、车辆过多、各类经营场所经营运作等产生的噪音等也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

第二,乡村旅游管理缺失、监管不到位的现象突出。当前国家和各地区政府大力推进和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要求乡村旅游项目和餐饮业经营需由相关的营业执照,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经营。但从经营实际效果看,很多经营者受自身文化水平等限制,缺乏生态保护观念,缺少科学的和生态的理论作指导,无证经营“农家乐”及其他乡村旅游项目的现象层出不穷。从乡村旅游配套政策措施看,很多地区在旅游投资开发优惠、旅游保护、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方面政策仍有短缺,严重制约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此外,由于旅游安全监管等不到位带来的旅游安全问题也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些游客在旅游中随手扔垃圾或破坏旅游景观或设施,也给当地的自然生态带来严重破坏。

第三,缺少乡村文化意象和品牌化经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涵盖了自然环境的保护,还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社会关系以及信仰和民俗等在内的乡村文化方面,各要素统筹融合,才形成完整的乡村生态文明体系。但从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看,很多规划设计者并没有挖掘到乡村的原真文化,仅仅将乡村的文化表象粗暴放大和复制,使得塑造出来的乡村文化意象缺乏原真性和独特性,陷入了新的“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而这种乡村文化品牌意识和特色经营理念的缺乏,没有吃透隐藏在乡村背后的历史或人物、民俗民风等,不可避免地忽视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实际条件,进而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的破坏。同样,乡村旅游特色和品牌的缺失,也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游客吸引力。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路径

1.以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加强旅游规划开发,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须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发展[6]。第一,坚持生态保护意识,以保护为前提进行科学规划开发和利用。包括在建设过程中尽量避免植被的大范围破坏,注重对因势利导的利用现有的自然风光;注重对景区内新建项目的环境评估,严格控制各类非自然资源要素在旅游区的发展,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平衡;充分考虑环境承载量,避免原生态系统的破坏。第二,加大旅游环境保护宣传及教育力度,提升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的旅游模式。对游客来说,要自觉注重旅游中文明出行,不乱扔垃圾、不随意践踏环境,保护原有的乡村生态环境。对当地居民来说,则要提升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尽可能引入减量化、循环利用等经营或生活模式,爱护身边的环境。第三,制定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与环境保护规章制度。设立乡村旅游开发区旅游管理机构,将生态环保问题纳入监督管理范畴。结合当地旅游实况,严格控制固废、水体、土壤、噪声等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必要时实行封山育林等措施,保护地区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注重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在刺激乡村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元素,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支撑,需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活动与乡村文化的融合水平,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提升旅游吸引力,增加地区与旅游区的粘附力,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一是要深挖当地农业文化、民风民俗,提高游客旅游体验度。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民风民俗、历史遗迹或人物事迹等,都可以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将旅游活动与文化发展融合,才能避免乡村旅游千篇一律问题出现,加深游客的旅游印象,为旅游宣传和对外推广奠定基础。二是发挥地方特色,打造鲜明独特的农业意象。农业意象不仅仅是田园风光和农业生产,还需深挖当代人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记忆,以地方特色产品构建行业普遍认可的农业意象。比如山东烟台的苹果、新疆的哈密瓜等,结合地区农业生产特色,打造鲜明的乡村旅游意象和品牌。同时,在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特色乡村文化和农业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保留天然生态环境基础上适度开发,避免旅游景区、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等的过度同质化。

3.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和监督监管,以政策扶持和监管监督才能更好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持续化发展。第一,立足现有的政策措施,推进现有地方政府即各级部门结合乡村发展现状,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发展契机,加快引入社会资本、拓宽农村居民生产经营融资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推动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农业生产及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真正激活乡村旅游经济。第二,持续推动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提高游客旅游服务满意度,为旅游推广奠定基础。包括:进一步引进懂旅游管理、旅游宣传营销等管理类人才,加大乡村旅游知名度;进一步加强对本地从业者的业务培训,包括经营方法、旅游服务技能等,提高从业者综合素质;进一步引进懂管理和懂农业生产技术的综合人才,为农业可循环发展模式及乡村旅游集约化发展打好基础。第三,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制,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建立乡村旅游监督管理平台,实现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定位,对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运营等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切实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同时,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为游客打造更加舒适便利的人居环境;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监督闭环管理制度,持续推进乡村旅游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供坚强保障。

四、结语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在刺激乡村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要想更好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必须深入了解农村经济发展优势,才能更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丰富乡村旅游内容,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总的来说,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必须注重农村生态资源的保护,尊重乡村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避免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的过度同质化,以特色文化不断丰富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丰富乡村旅游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才能不断推动乡村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旅游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旅游
文明歌
生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