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及其现状分析
2021-01-02赵杜羽
赵杜羽 张 皓 张 仲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7)
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始于美国,之后席卷全球。危机过后,有专家对这一金融危机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影子银行破坏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金融性系统风险,对国家的货币政策造成了一定的扭曲,破坏了金融市场的正常平稳运行。同时,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不力,也是造成了这一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鉴于现有学者对于影子银行的研究,同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当下影子银行的概念、表现形式、结构特征、运行模式、产生原因及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影子银行概念
影子银行一般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至今为止,尚未有任何一个国家对影子银行有一个广为接受且较为统一的定义。而通过对于现有文献的研究与学习,可以发现,所谓“影子”,说明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与商业银行类似,同时,它又不受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所约束。因此,笔者对影子银行进行简单的定义:即不受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约束,但可以进行非法律效力融资服务,正常开展“类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总称。
二、影子银行结构特点分析
影子银行最突出的结构特点在于,银行自身扮演影子银行现象严重,即上文所述的影子银行第二种表现形式,且以商业银行为主导,而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银行利用国家信用提供隐性担保,吸引投资者。在中国,几乎所有居民的存款都会与银行有关,银行担保强化了投资者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即使银行参与了影子银行活动并承担了风险,也不会发生挤兑。
二是金融管制使银行有强烈的“出表”动机。长期以来,央行设置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对浮动比例进行约束。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投资者无法享受更高的收益率,而企业也需要更灵活的融资方案,强化了银行“出表”的动机,绕过监管提升自身利润。
三是银行体系庞大,有强大的触客能力。银行的网点非常密集,这就使得银行能够以较低成本推销资管产品。除了线下,银行在线上也承担了重要作用。一边通过自身能力吸引资金,一边把资金转给其他金融机构用于投资,扮演双中介的角色。
四是分业监管适应不了综合经营的趋势。商业银行虽然具有庞大的客户群体,但是只能从事传统的银行业务,利润主要来自存贷利率差。这就导致银行可能存在通过影子银行实现“混业经营”的可能性。而由于分业监管各管一段,造成法规缺失和监管空白,又导致影子银行迅速发展。
三、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与业务关系分析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影子银行在不同国家之间,由于不同的政策与环境,其表现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一般都是非银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为主导。中国影子银行的主导者实际上还是商业银行。二是中国影子银行的经营模式本质上和商业银行相似,因此也被称为“银行的影子”。
应该说,影子银行大多是一种规避监管要求的机构,其主要目的是借道影子银行对企业进行放贷。从这一点出发,很容易理清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中资金的来龙去脉。
现阶段中国影子银行的资金主要由银行的非保本理财产品或者同业负债募集资金组成。长期以来,受存款基准利率的限制,居民的储蓄收益一直较低,在通货膨胀较高的时候,居民的银行存款收益甚至跑不赢通胀。而银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较高,而且在刚兑没有被打破之前,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几乎为零。投资者会选择这种低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所以相当一部分银行资金就通过银行理财产品、信托等方式流到了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的资金又主要投放给了银行的用户,最终流向了地方融资平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房地产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投融资的需求旺盛。但是监管政策对银行信贷实行严格控制,例如,行业管制、月度信贷额度监管、资本充足率监管、存贷比等。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等方式募集资金,并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投资、资管计划等方式,从而实现信贷出表,融资企业也通过非信贷的方式实现了融资。
这样一来,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既可以达到自身需求,而那些不能完全满足银行信贷要求的企业也融到了资金。一方面确实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金融服务,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财产品,弥补了这部分的空白;另一方面影子银行规避监管,确实也给金融稳定造成了较大的隐患。
因此,可由上述分析可得:影子银行的业务,即用未来的收益预期进行担保从而达到融资的目的,最终将得到的资金开展借贷活动,换句话而言,影子银行的业务在于拿时间来变戏法。举一个简单浅显例子:有一种很传统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用现在的经济学术语也叫作资产支持证券,就是将未来的现金流打包起来放到现在卖。我做小生意,一年能赚一万块,五年有五万块入账,那么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者就可以找到我说:“给你四万块,未来五年的现金流都流到我口袋里好了”,这就是用把未来的预期收益一下子挪到现在来买卖。而发行者可以把买回来的收益权打包成证券,找到其他的投资者,社会投资者通过购买理财产品,购买这样的证券并许诺投资回报。
这样的套路,类似于银行面向公众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赚取存贷款利息差。以资产支持证券这种基本款的产品为蓝本,还可以衍生出很多其他的变体,例如抵押贷款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y),这就是将未来贷款的还款现金流打包成证券来发行。甚至连投资这类证券的预期收益,也可以继续打包成资产,在上面一层一层地叠上去。也就是说,不仅做生意的预期收益可以用于作为资产来做成证券化产品,就连投资证券化产品的收益,也可以再次打包成证券。
因此,与其说是影子银行的业务体系,不如说是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因为影子银行的一大重要特征:即影子银行与现有商业银行最大差异在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于普通的借贷业务,影子银行的资金主要来自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从而开展放贷业务获取利差,同时还有一部分资金来自现有资金。
四、影子银行产生原因
(1)影子银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修复当下银行体系的某些问题,在此之前,我们先简要阐述当下银行的存在的两大风险。
银行的业务,万变不离其宗,无非就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倒腾钱,把未来的钱倒腾到现在用,把通过吸存来取得的钱用于放贷用。这样的业务模式就会产生最致命的风险:期限错配(Maturity Mismatch)。银行吸收了大量的短期存款,储户随时有可能要求取款,但却要用这样的短期存款去支撑长期的放贷,这样长短期限的差异,就可能导致银行长期贷款没收回来,却要应对迫在眉睫的取款需求。
这也就意味着,银行不可能将全部存款都用于长期放贷,必须留出一部分准备金用于应对取款,否则就可能导致“钱荒”。钱荒不是银行真的资不抵债了,而是缺乏流动性资金,储户担心不能随时取回存款,于是争先恐后冲向银行,这下子,钱更加荒了,所以人们说银行挤兑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2)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大。首先,中小企业位于发展初期,自身的信誉状况不高,企业评级不符合商业银行融资要求。除此之外,现有的银行结构仍处于寡头垄断的形势,即大银行在社会的存贷款业务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导致了现如今大企业并不缺钱,且钱越滚越大,而小企业贷不到款并逐步走向破产的道路。针对这一现状,许多大公司企业转行成为影子银行,既能满足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又能达到让自己从中获利的目的。
(3)社会闲散资金过于充裕。从当下人们的投资情绪可以看出,我国许多投资者并非专业人士,他们的非理性情绪投资倾向严重,这也就导致许多散户“被割韭菜”的现象发生,根据二八定律可知:社会上百分之八十的资金被百分之二十的人占有,而百分之八十的散户也希望通过购买股票债券而从中获利。
五、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影子银行有五大隐患值得我们高度注意:
第一,资源错配风险。影子银行得资金流入了不该流入的领域,会造成资源错配。一部分理财资金通过购买证券等方式流向了不同行业,导致非理性投资增加,产能过剩,也推动了资产价格的过快上涨。
第二,资金空转风险。为了规避监管,理财产品往往会层层包装,层层嵌套,这就使得理财资金在进入实体经济之前,造成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击鼓传花,引发过度杠杆和金融泡沫。
第三,期限错配风险。从负债端来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普遍以1年期以内的产品为主。但是从资产端来看,银行理财存量资产的平均剩余期限为3-4年。资金期限明显错配,只能依赖不断发新的短期产品来兑付老的产品,长期放贷收不回来,再加上潜在的刚兑风险,很可能酿成系统风险。
第四,金融稳定风险。资产所有者会通过加杠杆影响市场融资,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商业银行既可能是金融风险的源头,有可能成为金融风险传染的中转站,一旦风险传染到银行本身,可能会被迅速放大而引发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五,影子银行的“负外部性”。影子银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的融资和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但是由于银行主导影子银行体系,事实上提高了普通储户和贷款企业的风险。因为,银行一旦发生亏损,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同样会要求银行赔付,银行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影响普通储户和贷款企业的利益,但是银行参与影子银行所赚取的额外收益又没有惠及他们,负外部性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