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青年运动史研究发展述略

2021-01-02闵小益

青年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团市委研究室纪念馆

闵小益

中国近现代大规模的青年运动起源于100多年以前的五四运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青年运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成为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2年5月5日正式成立,成为领导和指引中国青年运动的核心力量。1923年6月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首次通过《青年工人运动决议案》《学生运动决议案》和《青年妇女运动决议案》。此后,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五二○运动等青年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由于长期处于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对五四以后中国青年运动历史的研究还无从顾及。但党的领导人从政治战略高度对其所进行的总结评价,对于我们开展青年运动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在延安庆祝五四运动20周年大会上,作题为《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著名演讲,对中国青年运动在整个人民革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肯定。1947年5月30日,毛泽东在向全国发表的评论中指出:以学生运动为代表的青年运动是中国革命的“第二条战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有关方面开始关注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青年运动,如中央团校整理编写了《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历史(上、中、下) 》和《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共青团上海市委先后组织力量编写了《解放前上海青年运动的简况》《上海解放以前学生运动的情况和经验》等[1],但是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前,学术界包括青年团对青年运动历史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总的来说,对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还没有完整和深入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和全国一样,对青年运动史(以下简称青运史)的研究逐渐全面深入地开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青运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从1978年到1992年,为改革开放后青运史研究兴起的时期;第二个阶段大致从1992年到2000年,为青运史研究陷入低潮的时期;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至今,为青运史研究复兴的时期。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青运史研究状况、经验、特点以及对上海青运史研究的展望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改革开放后青运史研究的兴起(1978-1992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加强对青年的革命传统教育,抢救、保护青年运动的历史资料,总结青年运动的经验教训,共青团上海市委建立青运史研究组(不久改为青运史研究室)。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要领导有陆志仁、马飞海、马福龙、沈忆琴等老同志)、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的领导下,开展上海青年运动、学生运动和共青团历史的史料征集和研究工作。1982年2月,《上海青运史资料》第一辑出版,1987年第一辑(总第二十一辑)改为《上海青运史研究》,至1988年共出版28辑,收集资料、发表专题研究文章等约300万字。1984年6月、1985年4月和10月,团市委青运史研究室和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在北京、上海先后召开“三十年代共青团江苏省委老同志座谈会”(20世纪30年代上海共青团归江苏团省委领导)和“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学生运动老同志座谈会”,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乔石、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陈国栋、原地质部长孙大光等出席了座谈会。在此前后,团市委青运史研究室还配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走访新中国成立以前参加过上海(江苏)共青团工作、青年运动和学生运动的老同志,征集了大量青运史资料和照片,并在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等处查阅、摘抄、复印了《申报》《民国日报》等报刊和档案资料。

在广泛征集史料、整合多方力量开展研究的基础上,团市委青运史研究室的青运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有《上海学生运动史194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上海学生运动大事记》(王敏主编,学林出版社,1985年)、《上海青年运动史图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解放战争时期学生运动论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上海青年4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史话》(柳定、闵小益编著,1992年《团的生活》增刊)等著作,并撰写、发表大量专题研究文章,参与编写《中国青年运动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此外,团市委青运史研究室还与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等联合举办全国性的“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学生运动学术讨论会”(1987年)、“辛亥革命时期青年运动学术讨论会”(1991年),并在上海青年宫举办《上海学生运动图片展》(1984年)等[2]。

其间,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各高校、社会科学院、市档案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一些专家学者,开展上海青运史研究,也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主要有《战斗到黎明: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女子中学和专科学校学生运动史料汇编》(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学生运动史》(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学生运动史》(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上海职业补习学校学生运动史:1931—1949》(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中国学生运动史:1945—1949》(施惠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也出版了本校的学生运动史著作或资料集,如《战斗在第二条战线上:解放战争时期交通大学地下党与学生运动》(吴增亮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年)、《同济大学学生运动史:1919—1949》(同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室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85年)等。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团市委青运史研究室、上海市青运史研究会(1)1986年,在团市委的领导下,上海市青运史研究会(市级学会)成立。上海团校党委书记王敏任首任会长,上海市政府研究室主任施惠群及翟作君、卞杏英等为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档案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有关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参加了青运史研究会。上海市青运史研究会的成立推动和促进了上海青运史研究工作。将研究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青年运动史,取得了一些专题性研究成果,“抗美援朝运动时期的上海青年运动”“对私改造中的上海青年运动”“五十年代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活动”“早期上山下乡运动”等研究成果在有关报刊上发表[3]。

“以史资政”“以史育人”是青运史研究现实意义和价值所在。这一时期上海青运史研究室与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团校等机构合作,将青运史研究成果转化为团干部培训课程,每年组织上海各区县、委办局、大专院校以及基层单位的团干部,参加在上海、北京、广州、青岛、烟台等地举办的学习青运史、团史培训班。经过培训,很多学员的政治素质得到了提升,至今仍有不少学员活跃在处局级领导岗位上。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上海青运史研究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不俗的成绩,是和王敏、施惠群、柳定等同志的努力分不开的,他们是上海青运史研究的奠基者。

二、90年代后青运史研究的低落(1992-2000年)

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定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青年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青年化趋势日益明显,青年成长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更为学界和研究者所关注。具有政治属性、相对远离现实世界的青运史研究因此一度陷入低潮。1992年,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改制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上海团市委青运史研究室也被撤销,归并到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团市委系统研究青运史的人员大都转行。《上海青运志》编纂工作停止(2)1989年,团市委青运史研究室启动《上海青运志》项目。在一些从事过青年运动的老同志的参与或帮助下,几易其稿,完成《上海青运志》大纲并开始编纂工作。后因团市委青运史研究室的变化及其他原因而停止。。上海市青运史研究会的工作也陷入半停顿状态。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也很少召开。

虽然由于机构的裁减、人员的流出造成这一阶段青运史研究的暂时低落,但一些从事青运史研究的学者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1990年由原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改制而成)的领导下,坚持开展青运史研究,仍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上海学生运动史》(王敏、闵小益主编,学林出版社,1995年)、《中国学生运动史》(翟作君、蒋志彦著,学林出版社,1996年)、《青春无愧:解放前上海学生运动中的储能中学》(张俊明编著,文汇出版社,1997年)、《青春的步伐:解放前上海大中学校学生运动史专辑》(项伯龙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上海大同大学学生运动史料集(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大同大学学运史编写小组编著,1999年增补)等。另外,市委党史研究室的一些研究项目,如抗美援朝时期的上海青年运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上海青年团对青年工商业者的团结教育工作等也在这一时期完成。

三、新世纪后青运史研究的再兴(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科学发展观,片面强调经济数量增长的做法得到纠正。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得到重视,青运史研究也因此重新兴起。2003年,为加强青运史研究和对青运史史料的征集工作,时任团中央书记周强推动成立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李玉琦担任首任馆长。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承担起指导全国各地青运史的史料征集和研究工作。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闵小益被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特聘为首批研究人员。

新世纪前后正式启动的《上海青年志》是推动上海青运史研究再兴的首个重大项目。该项目由《上海青运志》转变而来。在上海市方志办的指导下,团市委牵头成立了《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由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团校)承担具体编纂任务。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以及一些市属研究机构、纪念馆、档案馆的研究人员应邀参加《上海青年志》的编纂工作。与此同时,在市社联、团市委的领导与支持下,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的工作也走向正轨。在此过程中,时任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的陈永弟对促进上海青运史研究起了很大作用。

2001年,在中共上海市委、团中央的领导和关心下,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新渔阳里6号的团中央机关旧址获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上海团市委组织一批机关干部和研究人员参加纪念馆的筹建和布展工作,俞敏、闵小益等作为工作组和专家组的成员参与了纪念馆的资料征集、展陈大纲撰写等工作,纪念馆于2004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此外,中共二大纪念馆(2002年)、中共四大纪念馆(2006年)也相继建成开放,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成为上海研究青运史的重要力量。2010年,在王乾德等人的倡导下,一些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发起筹建“渔阳里文化研究会”。2015年,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支持下,“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成为市党史学会下设的二级学会,其研究内容也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扩展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建史。

随着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增加,上海青运史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不少具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如《上海青年志》(《上海青年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渔阳里的故事》(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金大陆、金光耀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秀柏苍松——俞秀松研究文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俞秀松文集》(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全国学联历次代表大会史料集》(李艳、闵小益主编,文史出版社,2012年)、《难以忘却的思念——纪念外国语学社创办90周年访谈录》(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金大陆、金光耀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觉悟渔阳里》(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中的上海学生运动史料选编》(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上海知青在江西档案史料选编》(金大陆、金光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等。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团市委的领导下,《上海市志·群众团体分志·共青团卷(1978—2010)》也已完成编纂工作,即将出版。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团校)的研究人员,还承接了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的一些研究项目。研究专题包括南下服务团、参加军事干校运动、抗美援朝运动、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运动、青年垦荒队活动、学习雷锋活动等。并接受委托参与撰写中国青年运动史、团史著名人物的专记。相关研究成果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运史研究文库《青运春秋》、青运史研究内部期刊《中国青运史辑刊》等刊物上发表。

进入新世纪后,利用红色资源和研究成果开展以史育人、资政育人工作继续成为上海青运史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龙华烈士纪念馆等成为团干部培训的重要场所,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团校)的教师经常在这些红色场馆开展现场教学,对团干部和广大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2011年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以《马背上的团校走进新时代》为题,对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团校)在新渔阳里6号坚持开展现场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2018年,共青团上海市委组织力量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重新装修和布展。这次布展采用了一批最新发现的史料,包括俞敏十多次去俄罗斯挖掘的早期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史档案,这些最新发现的档案史料充实了纪念馆的展陈,推动了共青团创建史的研究。

四、上海青运史研究的经验及特点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青运史研究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上海青运史研究具有以下经验和特点:

第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青运史研究之所以能够取得不俗的成绩,是因为有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正确领导,有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的精心指导,还有团市委、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等领导机构对上海青运史研究的高度关心和支持。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上海青运史研究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够持续不断地健康发展。

第二,有一支坚持青运史研究的队伍。20世纪80年代上海共青团成立团市委青运史研究室和上海市青运史研究会,以此为骨干,联合上海各高学校、市档案馆、市图书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单位有志于研究中国青年运动史的人员,认真搜集爬梳史料,扎实开展基础研究,使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青运史研究走在全国各省市的前列。1992年后,虽因市场经济大潮的席卷,导致研究机构的裁减,人员的流出,青运史研究一度陷于低迷,但仍有一些热爱青运史研究的人员坚守阵地,使上海的青运史研究传统得以传承。进入21世纪后,由于龙华烈士纪念馆、中共二大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等的建成开放,再加上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研究会的成立,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团校)对青年运动史、共青团史研究的重视,上海的青年运动史研究力量不断增强,上海的青运史研究因此重新焕发生机,再次蓬勃发展。

第三,坚持用青运史研究的成果引领团员青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青运史研究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团市委、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团校)等单位非常重视把这些学术成果转化为引领团员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重要资源。百年青年运动史中那些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成为团干部培训的重要课程,各个红色场馆成为团干部培训现场教学的重要课堂。通过编写青运史、团史读物,举办专题展览、讲座,拍摄电视资料片等,青运史、团史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时代特色的青少年接受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广大青少年从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

五、新时代上海青运史研究的展望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为纪念中国青年运动中这一伟大的开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4月19日和4月30日两次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研究,深刻把握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要阐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运动的关系,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要回答好为什么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为什么当代青年必须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找准当代中国青年运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着力点,激励广大青年在各行各业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史料和文物收集、整理、保护,为后人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留下历史记忆。要抓紧把同五四运动有关的历史资料收集好、历史文物保护好。要加强对史料的分类整理和系统化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展示五四运动史料。要加强研究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能力,多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4]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为开展新时代的青运史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新时代的青运史研究推向深入。

首先,要提高对青运史研究重要性的认识,要把中国青年运动和中国共青年团的历史作为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纪念、明年是中国共青团建团百年纪念,为此要把研究重点放在中国共产党与共青团创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青年运动、中国青年运动发展规律、百年团史中的青年英烈研究等方面。

其次,要进一步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团市委、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团校)作为上海青运史研究的主体,要依托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并以此作为纽带,进一步联合上海各高校、各相关纪念场馆、档案馆、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等单位和学术团体的青运史研究力量,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的领导和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的指导下,统筹安排研究项目,充分整合和发挥青运史研究力量,多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再次,要积极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要在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团校)等主办的上海青少年研究数字化平台的基础上,广泛征集青运史、团史的档案文献、报刊资料、口述史料、回忆录、录音录像、图片、统计资料、调查材料等。特别要重视原始资料、罕见史料和散存在领导干部、社会人士个人手中资料的征集,高质量打造上海青年运动史研究特色数据库,为深入开展新时代青运史研究奠定坚实的资料基础。此外,要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青运史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研究,在发掘历史经验启示、寻找历史发展规律方面下功夫。

最后,要充分利用青运史研究成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月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5]为此,要强化青运史研究成果的育人功能,进一步转化利用青运史研究成果,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切实引导广大青少年“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

猜你喜欢

团市委研究室纪念馆
电磁预测研究室工作动态剪影
形变预测研究室工作动态剪影
弥勒市关工委联合多部门开展腊月暖冬行动
萧军纪念馆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外源污染过程与控制研究室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创文巩卫”,我们在行动